第一百一十一章:原因(2 / 2)

也就是,做好S材料工藝的研究儲備,在八十年代這個P電腦剛開始的時代,其實就已經具備了最基礎的電腦處理器生產能力,其它所謂光刻機什麼,那東西確實也很有必要,算是一個技術難點,但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光刻機還遠沒後世那麼大的差距。

不過話又回來,縱然你能夠做好S技術,考慮到電腦處理器產業是一個高度依賴市場需求的行業,而八十年代的時候共和國,那完全就沒有相關的個人P市場,少量的市場並不足以培養起一家P電腦處理器巨頭,所以這也是汪正國不願意多想的另一個原因。

而之所以能夠看好S工藝的圖形傳感器,那也是因為共和國在八九十年代有著龐大的攝影愛好者群體,還有著全球數量最多的相機生產廠家,每年的出貨量更是占據當時全球相機年產能的四分之一,巔峰時期甚至大量出口相機到國外創彙。

就這樣龐大地相機工業市場,隻要能夠做出合格的圖形傳感器,國內絕對能夠養活一家圖形傳感器芯片巨頭。同樣,先進的圖形傳感器技術也將帶動實現整個國內相機工業的轉型,從而逆轉上一位麵的悲劇。

隻有順應曆史的潮流,善於抓住機會,根據市場需求來辦事,這才能讓行業發展起來,放著大有前途的S圖形傳感器不做,跑去追國外潮流而不顧國內的行業、市場現狀亂來,這樣能夠成功才是怪事。

話題重新拉回到電腦處理器巨頭搶走大量S研發人員的問題,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國外有著巨大市場和前途的P電腦處理器肯定是S科研人員的從業首選。

至於圖形傳感器?不好意思,當時的業界並不看好S工藝。

在1990年之前,D圖形處理器才是市場和科研界的寵兒,沒有人會覺得S圖形傳感器能夠挑戰D的市場地位,一直都是九十年代隨著D傳感器的固有缺陷暴露,再加上P電腦行業的處理芯片巨頭已經成型,大量破產的電腦處理器公司無力再養活眾多的S工藝研發人員。

沒辦法了,失去工作的這部分科研人員有的運氣好,或許能夠投入到當時的大公司諸如AD、英特爾旗下,剩下的部分就隻能另外找出路,既然電腦處理器行業沒前途,那就換一個方向,於是大量的人才開始流向S圖形處理器行業。

相關的人才一旦到位,而S圖形傳感器本就潛力巨大,研發自然一日千裏,到了1995年左右,S已經完全攻占了工業級圖形傳感器市場,之後又繼續往消費級市場進攻,很快又從D傳感器手中奪下近乎過半的份額,甚至到010年之後,更加專業的數碼後背、航光學衛星市場等D傳感器最有優勢的領域,都已經逐漸被S傳感器侵占。

所以,S圖形傳感器的發展潛力巨大,在八十年代之所以沒有能夠發展起來,主要還是S行業內部的人才留不住,外部D傳感器強勢進攻。

內外交困之下,這研發才趨於停滯,但它的潛力在那裏擺著,隻要有人才和資金投入、並且有一定的市場來收回投資,即便是在八十年代,它也是完全有可能實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