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汪正國開了一個好頭,但還是沒人願意開口,這就沒辦法了,隻能再主動一點:“我兩位,咱不要這麼傷感好不好,我們劉總工先來,你這次是打算留下來,回報母校的培育之恩呢?還是打算前往中科院這個跳板過渡一下,然後放眼看世界?”
“劉總工”,這是班上給劉三石起的綽號,或者成是大家對他的祝福和期望,或許要更恰當一些,而要這“總工”兩個字的來源,那就更有必要擺談擺談。
之所以大家將劉三石這位同齡人稱呼為總工,之所以蜀大和中科院都願意將各種優良條件開出來,原因都隻是在於8年的時候,劉三石做出了一項大成就。
大西南地區,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方向,各種軍工單位紮堆兒,特別是圍繞著蜀都周邊,更是星羅棋布了各種軍工單位,正是這樣的原因,劉三石在偶然的情況下,結實了一位在軍工廠從事研發工作的朋友。
之後的經曆就非常戲劇性了,甚至給人一種網絡的既視感,作為一名大學生,光學工程專業,他是一不心就幫著解決了一個重大技術難點,之後甚至還被借到對方單位參與項目攻關,據也是在項目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對方單位還專門到學校來感謝了一番,錦旗都是好幾幅一起送。
在這之後,劉三石就迅速受到重視,成了係裏的紅人,並且在學校的同專業內傳的是神乎其神,於是大家就送了他一個“劉總工”名號,希望他以後能夠在光學工程這行業中混出頭,反正他就妥妥地算是這一屆學生中的學霸了。
至於為什麼劉三石畢業之後沒有到這家和他頗有淵源的軍工廠上班,主要也是因為那家軍工廠各方麵都比較一般,要不然也不會讓一個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在企業的研發中起關鍵作用。
後來也聽過,那家軍工廠不是沒有招攬劉三石的想法,但是在看到蜀大和中科院都先後出手,那家工廠直接就明智地選擇了要幾個一般的畢業生就走,果斷放棄這一輪人才爭奪。
寢室裏,劉三石在聽到汪正國打趣之後,對於這個“總工”的名頭,每次聽到,他都感覺有些受寵若驚,更是擺出不敢當的表情。
“老汪同誌,你可別總工、總工的叫了,我也實話告訴你,可能我這次真的要辜負大家期望了,以後我就選擇留在咱學校,從事這教書育人的行當,“總工”這頭銜,以後想來是和我無緣了。”
很簡短的一句話,但是信息量很大:劉三石最終是選擇了留校,放棄了中科院、以及出國留學訪問的機會。
在這個選擇的背後,汪正國自然是不知道劉三石都考慮了哪些方麵的因素,但就他個人看來,其實兩個選擇都相差不大,中科院雖然提出了出國的可能,但就實際操作性來,蜀大作為國內排上號的學校,出國訪問的機會也不是沒有。
所以,這個選擇也不錯,汪正國即便是三十年後的過來人,也沒有什麼太好的建議給出來,索性就送上祝福。
“這倒是挺好,咱寢室終於確定有兩個人留在蜀都做事業了,你一個,廣成肯定也算一個。要不然我也想辦法留在蜀都這邊算了,咱兄弟三兒以後還在一個地方,都有個照應。要這蜀都,確實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