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喜歡說“讓我自己來”,他們不用大人幫忙,自己脫衣服,自己吃飯,自己大小便,自己整理床鋪和玩具。對此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幹,不要認為孩子幹不好或怕麻煩、圖省事而不讓孩子幹,這樣會使孩子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弱者。
家長還應用恰當的方法耐心地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孩子手部的小肌肉正在發育中,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較差。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應當教給孩子勞動技能,如教孩子整理床鋪或係鞋帶時,你首先要將各個項目直觀地演示給孩子看,要把動作的順序、方法解釋清楚,邊講邊示範,然後再讓孩子練習。大人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對孩子的進步要給予鼓勵。另外,還可通過讓孩子練習穿珠子、搭積木等來訓練孩子手的動作,使孩子在實踐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不要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且還要抓住教育的契機進行適時引導。家長應該記住:切忌犯急躁的毛病。
(2)怎樣幫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處於3~6歲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很強,自我控製能力較差,常常一件事沒做完又想著做另一件事,顯得做事雜亂無章,缺乏條理。孩子應養成做事有條有理的好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與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①建立合理的作息製度
有規律的生活是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重要前提。
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家庭條件,把每天起床、睡覺、做遊戲、看動畫片、學習及家務勞動的時間都固定下來。
教孩子做事時,一定要交代清楚什麼時間去做什麼事情,怎樣才能做好這件事,應注意些什麼問題。做到要求明確,檢查及時。
②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父母應該隨時留心觀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麼,然後再做什麼。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麼,父母都要讓孩子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井有序,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以免需要的時候卻找不到;晚上睡覺之前,整理好書包、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通過觀察,如果發現孩子這方麵能力差,應立即給他指出來,並告訴他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按步驟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如果有許多事情要做,必須先安排好順序。
如星期天,父母給孩子提出哪幾件事是必須要做的,然後讓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讓他用畫將要做的事及先後順序表示出來。
一次次地強化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③父母要以身作則
俗話說: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樣子。父母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以認真負責對待工作的態度影響孩子,如在家做事時主動勤快,有條理,髒衣服不亂塞亂放,換下來就洗,上班前總是將房間收拾整齊等,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隻要父母堅持要求,反複強化,不斷激勵並加以督促引導,就能使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