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引導孩子向做事有條理的人學習。
許多孩子做事沒有條理,當父母跟他強調需要有條理地做事時,他往往無法接受父母的意見。事實上,孩子需要身邊的榜樣來引導。
有一位媽媽正為女兒做事沒條理而煩惱。她的女兒英英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卻是經常東西亂放,自己的房間一團糟。
有一次,這位媽媽跟同事說起了這件事情。同事對這位媽媽說:“我女兒婉兒以前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家裏來了個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條理,每次都幫助我女兒整理東西,教她怎麼整理自己的房間和東西,結果,我女兒現在做事很有條理。要不,你帶你女兒到我家住兩天,讓我女兒教教你女兒好了。”
於是,這位媽媽就把英英帶到了同事家。兩個女孩玩得很高興,一起玩拚圖、玩棋類遊戲等。兩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兒便很自覺地收拾東西,並放回了原來的地方。英英看著婉兒收拾,也幫忙收拾了。第二天,英英學會了主動去收拾東西。英英從婉兒家回來後,就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幹幹淨淨,再也不會亂放東西了。
⑤教孩子做計劃。
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父母可以向孩子示範自己的計劃。即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並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們的生活,吃完早飯後,我們到公園去看花展,然後回來吃午飯,午飯後你小睡一會,一點鍾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三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
這種示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夠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計劃提出了疑問或者孩子有了計劃的意識後,那麼,父母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計劃一下了。
國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計劃性,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他們也是十分注重引導孩子做事講究計劃。
如果一個孩子對爸爸說:“爸爸,我周末想去郊遊。”他的爸爸不會直接說“好”或者“不好”。他會問孩子:“你的計劃呢?你想跟誰一起去?到什麼地方去?怎麼去?要帶什麼東西去?”如果孩子說:“我還沒想好。”爸爸就會對他說:“沒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說。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計劃。”這樣,德國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較嚴謹,做事之前往往會有周密的計劃。
當孩子提出某項請求時,父母可以問孩子:“你的計劃呢?”當你的孩子逐步習慣了在行動之前做計劃後,他就會養成先計劃後辦事的好習慣。作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與孩子討論他的計劃,並使計劃趨於可行,那麼,孩子也就悄悄地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並給孩子的各項行為製定一些計劃。當然,這些計劃的製定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與父母一起來製定計劃。
當計劃製定了以後,孩子必須按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講,父母應該要求他們在玩的時候自己把玩具拿出來,玩完以後自己收好;對小學生來說,就要要求他們看書做作業的時候要認真,寫完以後才能去玩;對於中學生來說,應該要求做事有責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進度。
教孩子按規律做事。
引導孩子計劃周密,學會有條理、有理智地生活,都離不開科學的態度。也就是說,要遵循客觀規律,而不能衝動蠻幹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