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爾於1939年大學畢業,在哥利登油漆公司找到業務員的工作。當時的月薪是160美元,但雄心壯誌的他仍擬定一個月薪1000美元的目標。當穆爾逐漸對工作得心應手後,立即拿出客戶資料及銷售圖表,以確認客戶的購買量大小,他花在每個客戶身上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於是,穆爾的下一步就是將其中購買的兩個最小的36個客戶退回公司,然後全力服務其餘20%的客戶。結果,第一年,他就實現了月薪1000美元的目標,第二年便輕易地超越了這個目標,而成為美國西海岸數一數二的油漆製造商。最後還當了凱利穆爾油漆公司的董事長。
穆爾利用了80/20法則獲得了成功,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為。
工作和學習中應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花了80%的時間,也隻能取得19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教程20%的成效,完成無關緊要的工作是最浪費時間的。一天10小時的持續學習也許隻有2個小時是有效學習時間,大部分的時間都浪費在疲勞和焦慮中。長時間的學習換來低效的結果,浪費時間的同時又打擊了學習者的自信心。運用80/20法則,有效地分配學習任務,將重點難點集中克服,並注意勞逸結合,科學的方法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3)黃金三小時法則
黃金三小時法則認為,通常早晨5點~8點是人一天中效率最高的三小時。一天之計在於晨,早晨頭腦最清醒、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活躍、環境最安寧、注意力最集中、心情最愉悅,而且由於剛剛醒來,收集睡眠中的潛意識也最全,在這一時段工作一小時相當於其他時段工作三小時。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作息習慣,當不知道自己一天中哪個時段精力和體力最好時,不妨做些嚐試。如果自己是個夜貓子,深夜時的工作效率可能最高;如果習慣早起,那就趁著別人都還在熟睡時,起床開始工作。一旦了解自己一天中的體力和精神狀態後,試著調整時間表來配合身心狀態。當可以在精力最充沛時處理那些須花腦力的工作時,就能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完更多的事。依據自己的心情和體力狀況調整時間表,就會發現這樣做不但能節省時間,還能讓工作更有效率。
黃金三小時法則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可以把每星期的第一天作為黃金時段,處理完一個星期最重要的工作,把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作為黃金時段,處理完一個月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搶占了時間爭奪戰中的每一個製高點,並獲得了一支強大的時間預備隊,無論將其使用到哪一個方向,都會在那裏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4)帕金森法則
帕金森法則認為,工作在最終期限到來前是不可能被完成的。這一法則實際上是依賴人與生俱來的惰性和對最後期限的潛意識發揮作用。人們會下意識地根據完成時限的遠近把工作分為三六九等,完成時限越近,人們對某項工作的關注度越高、投入的精力越大。迫近最後期限的工作,會促進人們挖掘自身的潛能,調動一切資源保證任務按期完成;而那些完成時限較遠或可以被無限期推遲的工作往往被束之高閣。
帕金森法則的啟示是,為避免拖拉,克服惰性,應該為工作設置盡可能短的完成時限,通過時間的壓力保持工作的動力,使每一項工作都能在第一時間完成,以便爭取主動;對於那些對未來起重要作用的長遠目標和長遠規劃,則應該進行合理分解,細化為在每一階段可完成的小目標,並設定嚴格的時限,以避免這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任務在日常工作中被忽視,出現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被動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