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現成地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它僅能夠提供一個人能力發展的可能性,隻有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實踐活動才能使這種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素質與能力也不是一對一的關係,同樣的素質基礎上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能力,同一種能力可以在不同素質基礎上形成,這完全取決於後天的條件。即使在某種素質方麵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還可以通過機能補償的作用,使有關能力發展起來。
(2)環境和教育因素
環境對人的能力的影響是指每個人一生中所處的具體環境對人所施加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麵的因素。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的營養狀況影響著兒童的智力發展。
營養條件好的兒童,大腦發育就較好,體質也較好。在環境的影響中,社會環境的因素更為重要。兒童出生後如有人照顧,經常和他講話,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就發展得快;如果將他放在一個照顧不周的孤兒院裏,他的能力發展就明顯地遲緩。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教育來發揮作用的。實驗證明,受過教育比沒有受過教育者能力形成得快且早。特別是早期教育對兒童能力的發揮有重要影響。
(3)實踐因素
環境與教育的作用不是機械地被動地為人所接受,外部條件對人發生作用必須通過人本身的實踐。曆史上許多傑出人物、創新能手之所以表現出驚人的才能與成就,無不都是應社會曆史的要求,參加變革實踐的結果。兒童的知識能力、特殊才能也都是應生活、學習的要求,經過積極活動,認真鍛煉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人的能力還和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活動相聯係,不同68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教程的職業活動對人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也發展了相應的能力。實踐活動越多樣,勞動分工越精細,人們能力的個別差異也就越明顯。
(4)個性品質
優良的個性品質對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勤奮、謙虛和毅力等都有助於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些人雖然天資聰慧,但由於缺乏勤奮,最終事業無成;有些人雖然天生智力並不優越,但通過勤學苦練,也會取得事業的成功。
2 能力的分類
能力按照其獲得的方式(先天具有與後天培養),可以分為“能力傾向”和“技能”兩大類。
“天資”、“潛能”和“才能”這幾個詞經常被用來代表個人在某一知識領域先天具有的能力或能力傾向。比如,一個人會說:“她具有音樂方麵的能力傾向。”能力傾向意味著學習的能力。就好像說:“我現在還不具備這項技能,但我有潛力去掌握它。”能力傾向(aptitude)指的是一個人的潛在能力,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特殊才能。它是與生俱來的,不過也有可能因為未被開發而荒廢。因此,能力傾向是一種潛能,即其能力的發展前景及未來可能的潛在成就,此種潛能予以訓練後,容易使個人獲得某種知識或技能。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挖掘的潛力卻是無限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一生中隻用了十分之一的潛能。如果每個人都能科學地開發出潛能,那麼,世界將減少許多碌碌無為的遺恨,而增加更多有所建樹的英才。
1)能力傾向的分類
(1)多元智力理論
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一元的、個體的智能是單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枟智力的結構枠一書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認為,智力是多元的——是由同樣的多種能力而不是一兩種核心能力構成的,而且各種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對獨立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理論被稱為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Intelligences)。加德納的研究表明,人類至少有7種不同的智能。
言語-語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intelligence),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並與人交流的能力。這種智力在記者、編輯、作家、演說家和政治領袖等人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例如由記者轉變為演說家、作家和政治領袖的丘吉爾。
邏輯-數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指運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現為對事物間各種關係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等進行思維的能力。這種智力在偵探、律師、工程師、科學家和數學家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如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
視覺-空間智力(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第三章 了解自己 職業心理探索69係並借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現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係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麵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智力在畫家、雕刻家、建築師、航海家、博物學家和軍事戰略家的身上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如畫家畢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