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尷尬的意外(1 / 2)

二月開始,隨著海上運力的增加,登州與耽羅五個港口的建設加速。登州是因為氣候原因,冬季較慢。耽羅是登州晚了很多,也遠了很多,但是氣候條件要好。耽羅是標準的火山島,又處於高麗半島的南端,是一個風口,所以石頭多,風大,雨水多。老百姓生活艱苦,主要靠放牧和少量的農業種植,以及近海海產品為生。

渤海王控製海域,耽羅可以說是安端的一個支點。即便是作為軍港,這裏也是必須要建設的。

因為耽羅有直達登州,和渤海郡的商船,所以高麗與日本的商船都被截留到了這裏,也就是商司把耽羅當成了一個對外的口岸來看待。所以來自登州,日本列國,高麗的商人都到了耽羅進行交易。

不管是那個小國,都沒有遠航能力,尤其不敢過東海中間的霧海。以往都是沿著海岸輾轉到登州。日本隻能等冬天,順著海流過來,而能到大陸的極少。現在隻需要到耽羅,然後換乘商司的大型商船,就能夠到大陸,自然蜂擁而至。

不過幾乎所有的商人都是利用耽羅跳到登州,然後向中原進發,那裏的貨物經濟實惠。渤海王的商品,那是奢侈品。順帶一些就夠了。

渤海的出口在增加,因為畢竟體量在增加,但是速度並不快。不過進口增加卻非常迅猛,這是因為娃娃幣的彙率以及渤海商品對進口原材料高比值引起的。這相當於趴在別人身上吸血,中原大陸那是地方大,幾百年的大家族財富多的驚人,不怕吸。但是晉國和高麗禁不住這樣。特別是晉主石重睿還喜歡和渤海王比,因為他是皇帝,高麗王王昭名義上市對他稱臣,而晉國的太後還在渤海郡。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直接導致石重睿在即位的第二年開始,征用民夫,按照京都的規格重修平壤城。而在修建的過程中,利用晉國出產的糧食和礦產換來了玻璃,黃銅等等商品,同時一些商人在晉國修建水泥廠,其設備也是從渤海購買。就不用說服裝等等日用品。

老百姓被刮的非常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形在晉國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類似的情形也在高麗發生。不過高麗王王昭下詔厲行節約,自己主動不用渤海的商品,不在高麗沿海建立港口,並實行海禁。

其他地方好禁止,與耽羅相近的都是新羅長期統治的地區,高麗滅新羅時間並不長。王昭遷移新羅人到北方,那遷的是小家族。一些大姓,王昭隻能用聯盟和聯姻的方式拉攏。所以靠近耽羅的幾個州,是實現不了海禁的。

漢亡,周立。原本以為中原會大亂。沒想到到最後除了遼國和劉崇,其他人都很克製,就連劉贇也隻是小打一下,打的還是南唐。後周與南唐在淮南大戰,無法影響北方。原本想借機做點事情的石重睿和王昭大失所望,隻能被迫采取守勢。

二月,海軍的艦船維護和換裝完畢。

東海艦隊出現在了高麗全羅州附近,高麗第三大島嶼珍島和羅州群島,草島,所安群島上原本就不多的高麗官員相繼被驅逐。高麗藏在群島裏的水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後百濟甄氏子孫甄定,聚集了百濟遺民五百多人反了,占領了靠近珍島的海南半島兩個縣。不過很快就被高麗軍撲滅,甄定帶著二十多人想東海艦隊投降。並恢複了以前李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