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晉商衰敗的原因與轉軌的遲緩(1)(3 / 3)

卷中語

晉商自從失去對茶葉采購的壟斷權以後,為保住傳統的俄羅斯市場,利用俄國中小商人資金有限,不能來中國采購茶葉的狀況,采用賒銷手段發展同俄國中小商人的貿易,待這些中小商人將茶葉售出之後,再返還貨款。然而,這種延期付款的賒銷手法所以行得通,是建立在賒銷者本身有力量,能掌握被賒銷者的經濟命運基礎上的:或者被賒銷者隻能從賒銷者這裏得到貨源,或者賒銷者有強大的政權支持,被賒銷者不敢賴賬。這三個條件中,隻要有一個不具備,那麼賒銷就很有可能演變成為欠賬不還。庚子事變後,部分與山西商人有商業往來的俄商趁八國聯軍進攻津京,各帝國主義國家圖謀瓜分中國之機,借助本國政府之威,公然拒付欠款,使“大泉玉”、“大升玉”、“大珍玉”等16家晉商損失折銀62萬餘兩。這些商號曾聯名上呈請求清政府當局與俄國交涉,並推舉代表去俄京莫斯科申訴,希望追索欠款。然而庚子以後的清廷,一者忙著處理國內外許多重大問題,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則,這種兩國民間商人之間的欠款糾紛是難以排在議事日程裏的;二者希望借助洋人的支持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為了民間商人的欠款糾紛而影響邦交。因此,將此事束之高閣,不了了之。

宣統元年(1909年),同樣搖搖欲墜的沙皇政權為籌措鎮壓動亂、革命之經費,也為了轉移民眾注意力,利用華商財富眾多易引起國內民眾嫉妒,且母國無國際地位的弱點,煽動俄民眾對華商的仇恨,並單方麵宣布對華商所經營的商品課以重稅。如河南曲絲綢,原來在莫斯科每尺售價折白銀9兩左右,增稅後每尺課稅竟是原售價的3倍之多。晉商在俄貿易受到重稅的窒息,複經戰亂,財物慘遭掠奪,遂一敗塗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俄國國內戰爭頓起,在俄國各地的晉商落荒逃歸,浩劫遂難幸免。總其損失,共折銀達數百萬兩。其中,常家的大德玉、大美玉、大升玉、大泉玉、獨慎玉在莫斯科累賠140餘萬兩。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在俄國的晉商資本被沒收。由於在恰克圖及俄國境內經商所積累的大量俄鈔—“羌帖”(盧布)的貶值及廢棄,致使“錦泰亨”隻此一項虧款24萬兩。其他各號,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損失。晉商多年辛勤經營積累,盡毀一旦,隻落得一堆廢棄的俄鈔。1911年外蒙古宣布獨立,蒙俄兩國簽訂庫倫通商協定,俄國人取得了在外蒙古無稅自由貿易的特權,對晉商在此的生意又是重重一擊。1921年,外蒙古再次宣布獨立,並在蘇聯幫助下於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實行公有製,晉商在外蒙的資產乃全部喪失。蒙俄市場的喪失,是對視蒙俄為戰略大後方的山西商人的致命打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