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行了,每月開6000盧布的退休金,住在哈巴羅夫斯克,每月僅電、煤氣和物業費用就需要5000多盧布,沒想到國內現在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風水輪流轉嘛!”勝利日
2011年5月9日,中雨轉小雨。
今天是俄羅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勝利66周年紀念日,是俄羅斯聯邦舉國同慶的盛大節日,邊陲小鎮一大早平時很難看到的居民陸續地從家裏來到了列寧廣場,大人、孩子、軍人、老人胸前都戴著8字形的黃黑相間的喬治小飄帶,麵帶喜氣地相互握手問好,“特拉茲維基”(你好),“多布拉烏特拉”(早上好),熱情洋溢,喜形於色。
按照俄聯邦安排,全國70多個城市應統一在俄莫斯科時間上午10時舉行閱兵慶祝儀式,推算過來是俄遠東時間下午16時。由於列寧區是一個小鎮,可以自行安排慶祝時間,遠東時間11時,廣場列隊就走來了身穿藏藍色製服的邊防軍隊伍,隨後又走來了穿黑色製服的近岸護衛艦隊水兵,緊跟著是身著迷彩服的裝甲步兵,最後是身披二戰雨衣、頭戴舊式鋼盔的模仿衛國戰爭時期的紅軍戰士隊伍。廣場右側的英雄紀念碑前擺放著花環,左右兩側各站兩名全副武裝的軍人。11時30分,胸前掛滿了獎章、紀念章的9名參加過二戰的老戰士在政府官員和軍人的簇擁下坐在了紀念碑左側的椅子上,婦女、兒童紛紛上前致意,敬獻鮮花和照相留念。12時慶祝活動正式開始,紀念碑前站著列寧區行政長官、杜馬主席、校級軍官和青少年兒童代表,他們按順序致辭,學生們放飛了組合成慶祝勝利65周年的彩色氣球。掛在列寧廣場上的標語上寫道《曾經發生過的,我們不要忘記》。緊接著,軍樂隊奏起了國歌《俄羅斯,我們神聖的祖國》。政府官員、杜馬主席和軍官們在樂曲聲中分別抬著鬆枝莊嚴地擺放在英雄紀念碑旁,士兵們鳴槍致意。隨後戰士、軍人列隊分別正步走過廣場,樂隊奏起了《喀秋莎》等二戰著名樂曲。13時小鎮的慶祝儀式結束了,而區農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在廣場中搭建的舞台上的歌詠比賽又開始了……
勝利日作為榮譽的象征已經融入俄羅斯現代民族文化之中,從1812年抵抗法國拿破侖侵略到1945年衛國戰爭勝利,把國家榮譽與民族利益凝固成為一個整體,彙聚成為俄羅斯強悍無畏的民族氣勢,在俄羅斯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全國各族人民共赴國難,以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戰勝了德國法西斯,為歐洲及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就是在平時,每當一對新人舉辦婚禮或有宗教傳統節日時,許多民眾都自發地到無名烈士墓或英雄紀念碑前敬獻鮮花,隆重紀念及緬懷陣亡將士。格外優待和尊敬老英雄、老戰士,已經成為俄羅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以此也鼓勵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俄羅斯民族英雄奮勇當先,前赴後繼。正如俄羅斯諺語中說的那樣:“不管俄羅斯多麼貧窮,但他永遠不應感到自己軟弱。”2011年10月(作者係遠東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