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讓你的語言減少矛盾(3 / 3)

但如果在發現對方推論錯誤的時候,你把你交談的速度放慢,用一種商討的溫和的語調陳述你自己的看法,使他能夠自己發現你的推論更有道理。在這種情形下,他也就比較容易改變他的看法。

很多人都有這種認識:一個人免不了會看錯事情,想錯事情,假使他們能夠自己發覺錯誤所在,他們就會自動地加以糾正。但是如果被人不客氣地當眾指出來,他們就要盡力去掩飾,盡力去否認,盡力去爭執,因此,為了避免使他們情緒激動,我們就不去直接批評他的錯誤,不必逼他當著眾人的麵說:“我錯了”或者“我全錯了”。有的人一看到別人犯了一點錯誤,就要把它死盯住不放,還加以宣揚,自鳴得意地讓對方為難,這是一種幼稚的舉動,是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不是一種對人友好、與人為善的做法。

有一次,趙女士在超市采購,看到柚子在搞促銷,比較便宜,就買了幾個。到出口結賬時,收銀員向她要會員卡,她說沒帶會員卡,收銀員說沒有卡不能買。趙女士申辯說,賣柚子的地方並沒有標明要會員卡啊?收銀員則堅持說,還是不能買,要麼你去借一個卡吧。這種情況下怎麼辦?為了幾個柚子去跟陌生人借卡不值得,據理力爭注定隻能激化矛盾。趙女士想了想說,卡我不借,柚子我也不要。就不再和她爭論了。收銀員看她不爭也不要了,反倒不再向她要卡,柚子也賣給她了。

事情很小,但避免爭論的說話方式,避免了傷害別人,也避免了自己被人傷害。

說話所起的反應,可有幾種,第一種是有雋永之味,第二種是有甜蜜之味,第三種是有辛辣之味,第四種是有爽脆之味,第五種是有新奇之味,第六種是有苦澀之味,第七種是有寒酸之味,而最壞的反應,則是第八種,有創痛之味。言談之中,令人回味,對方自然而然產生雋永的反應;熱情洋溢,句句打入心坎,對方就會產生甜蜜的反應;激昂慷慨,言人所不敢言,對方就會產生辛辣的反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方就會不由產生爽脆的反應;好無事生非之言,對方會產生新奇的反應;陳義晦塞,言辭拙訥,對方會產生苦澀的反應;一味訴苦,到處乞憐,對方會產生寒酸的反應;豪放利箭,傷人為快,傷人越深,越以為快,對方會產生創痛的反應。能得雋永反應者為上,能得甜蜜反應者為次,能得爽脆反應者又次,能得辛辣反應者再次,得到新奇的反應、苦澀的反應、寒酸的反應的話都是下等,而得到創痛反應的話,就更是大反人情了。

但是說尖刻話的人,未嚐不自知其傷人,而乃以傷人為快,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完全是心理的病態,而心理之所以有這樣的病態,也自有其根源,是後天性的,不是先天性的。換句話說,這是環境逼他走入了歧途。

假如你的身上有這樣的毛病,你一定明白這種病的危險,不去醫好,結果必是眾叛親離,不要說在社會上,隻有失敗不會成功,即使在家庭,親如父兄妻子,也無法水乳交融。不過父兄妻子,關係太密切,即使無法容忍,仍會寬容以待,社會上的人,就絕不會對你這麼寬厚。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大眾的箭靶子。因此,說話尖刻,足以傷人情,傷人情的最終結果,卻是傷了自己。

所以,作為40歲女人的你,說話時要盡量心態平和,態度溫和,不要讓你的朋友離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