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大舉北進,進攻趙國。老將廉頗率趙兵迎敵,秦、趙兩軍相持於長平。秦兵雖然勇武善戰,怎奈廉頗行軍持重,堅築營壘,等待時機與變化,遲遲不與秦兵決戰。這樣一來,兩軍相持近兩年,仍難分勝負。秦國君臣將士個個焦躁萬分,卻又束手無策。秦昭王問計於範睢,說:“廉頗多智,麵對秦軍強而不輕易出戰。秦兵勞師襲遠,難以持久,戰事如此久拖不決,秦軍必將深陷泥淖,無力自拔,為之奈何?”範睢早已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作為出色的謀略家,他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症結。他對趙國文臣武將的優劣了如指掌,深知秦軍若想速戰速決,必須設計除掉廉頗。於是,他沉吟片刻,向昭王獻了一條奇妙的反間計。
範睢遣一心腹門客,從便道進入趙國都城邯鄲,用千金賄賂趙王左右親近的人,散步流言道:“秦軍最懼怕的是趙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有為且精通兵法,如若為將,恐難勝之。廉頗老而怯,屢戰屢敗,現已不敢出戰,又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趙王聞之,將信將疑。派人催戰,廉頗仍行“堅壁”之謀,不肯出戰。趙王對廉頗先前損兵折將本已不滿,今派人催戰,卻又固守不戰,又不能驅敵於國門之外。於是輕信流言,頓時疑心大起,竟不辨真偽,匆忙拜趙括為上將,賜以黃金彩帛,增調20萬精兵,前往代替廉頗。
趙括雖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確也精通兵法。但徒讀經文書傳,不知變通,隻會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而且驕傲自大。一旦代將,立即東向而朝,威臨軍吏,致使將士無敢仰視。他還把趙王所賜黃金、財物悉數藏於家中,日日尋思購買便利田宅。
趙括來到長平前線,盡改廉頗往日約束,易置將校,調換防位,一時弄得全軍上下人心浮動,紊亂不堪。範睢探知趙國已入圈套,便與昭王奏議,暗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火速馳往長平,並約令軍中:“有敢泄露武安君為將者斬!”
這白起是戰國時期無與倫比的久經沙場的名將,一向能征慣戰,智勇雙全。論帥才,趙括遠不能與白起相比;論兵力,趙軍絕難與秦兵抗衡。範睢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敵鬆懈其誌,以期出奇製勝。兩軍交戰,白起佯敗,趙括大喜過望,率兵窮追不舍,結果被秦軍左右包抄,斷了糧草,團團圍困於長平。秦昭王聞報,親自來到長平附近,盡發農家壯丁,分路掠奪趙人糧草,遏絕救兵。趙軍陷於重圍達46天,糧盡援絕,士兵自相殺戮以取食,慘不忍睹。趙括迫不得已,把全軍分為四隊,輪番突圍,均被秦軍亂箭擊退,趙括本人也被亂箭射死。
長平一戰,秦軍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俘虜趙兵40萬,除年老年幼者240人放還外,其餘全部坑殺。這次戰役,秦軍先後消滅趙軍45萬,大大挫敗了雄踞北方的趙國的元氣,使其從此一蹶不振。戰後,秦軍乘勝進圍趙都邯鄲。雖曾有趙國名士毛遂自薦,赴楚征援,又有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也隻能是爭一時之生存,無法挽回趙國敗亡的厄運。
長平之戰,在秦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與關東六國的戰爭,如果說秦惠文王時還處於戰略相持階段的話,至此則進入了戰略的反攻階段。
範睢利用趙王已對廉頗“堅壁”不出戰大為不滿而出現的“裂縫”,巧施離間計,致使其“縫隙”增大。終於如願用無能之輩趙括換掉了多智多謀的廉頗,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