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還有一個反麵的例子:劉昆畢業於某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在計算機方麵極具才華。他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自信,常說自己是“本科的學曆,碩士的水平”。華東某軟件開發公司慧眼識珠,把他從眾多的應聘者中挑選出來,在和他做了一番深談之後,公司老總更是對他大加讚賞,甚至直接把開發一款中型遊戲軟件的任務交給了他。劉昆是非常幸運的,他的大多數同學都還在當程序員或普通的係統工程師,他卻可以擔當大任,主持開發遊戲軟件,劉昆也決定抓住這次機遇,大幹一場。一段時間後,老總從香港開完會回來,詢問項目進展情況,劉昆卻滿臉委屈地向老板抱怨起來,“那些人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們都不配合我的工作!真人模特換了一個又一個,動作設計遲遲不出來,係統方麵不合作,這工作怎麼做的下去?”公司老總大為震驚,這是公司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問題,他馬上召來了除劉昆之外的開發組成員了解情況。第二天,他麵色凝重地把劉昆約到自己的辦公室,“年輕人,你的才華出眾,真的很讓我喜歡!可是你知道開發組的工作人員對你是怎麼評價的嗎?他們說你自私霸道、不通人情事理,每個人都不喜歡你!你該知道團隊合作對一個公司的重要性,我不能為你一個人犯眾怒,所以非常遺憾,我必須把你撤換下來,調到別的位置,我希望你能認真地考慮一下和別人相處的問題,那很重要!”劉昆謝絕了公司老總的調職,離開了這個本來可以讓他大展拳腳的公司。
劉昆本來擁有一次絕好的發展機遇,但卻因為人緣不好而失去了它,這實在是非常可惜。其實生活中很多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都存在這方麵的問題,他們過分強調個人才能,強調發展機遇,但對人際關係卻不夠重視,結果他們往往在與成功隻差一步的地方慘遭滑鐵盧。
幫助別人是一個一本萬利的投資
孫總是某建築公司的老板,財大氣粗,事業如日中天。他的一個剛剛獨立創業的老戰友來看望他,讓他說說做事業的訣竅。孫總笑了笑說:“我就四個字:樂於助人!”看老戰友似乎有些不相信,他又繼續解釋說:“別小看了這四個字,內藏玄機無限啊!其實,當兵的時候,你們就知道我是個熱心的人吧!誰有困難我都伸手,那個時候如果不是我父親身體不好,留部隊絕對沒問題呀!轉業後,我還像以前那麼愛助人為樂,結果朋友越交越多,人緣好著呢!開始我還給別人打工,後來一個朋友就對我說,‘現在搞建築多賺錢啊,你還不如弄個建築公司幹幹呢?聽我的賠不了,真有事這麼多朋友頂著你呢!’結果聽說我要辦公司,立刻有朋友幫我租房子,跑工商,聯係包工隊,幫我介紹一些房地產公司老板……說實話,沒有他們的幫忙,我根本不可能有今天,可話說回來,如果當初我不幫他們,他們也不會主動幫我,所以我成功是因為有好人緣,可我的好人緣是我熱心幫人幫出來的!”老戰友對孫總的解釋十分滿意,他總算取到了真經。
孫總的成功秘訣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喜歡幫助別人的人必定會有個好人緣,而好人緣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幫助別人、關心別人看起來好像是會吃虧的行為,但如果你能讓胸襟再開闊點,目光放得再遠一點,你就會發現:樂於幫助別人其實是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
輔佐周朝建立不朽功業的薑太公,對周文王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同享天下利益的人得天下,私奪天下利益的人失去天下。”又說:“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所以沒有用兵而能取勝,沒有衝鋒而能進攻,沒有戰壕而能防守;不想獲得民心的人,卻能獲得民心。不想取得利益的人,卻能得到利益。”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對別人友好的人,都會獲得好人緣,人們就會善待他,幫助他。得到別人幫助多的人成就的事業就大,得到別人幫助少的人成就的事業就小,得不到別人幫助的人,沒有不失敗而能僥幸成功的。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必須先幫助別人,吃虧在前享受在後。
小劉特曾經家徒四壁,但他從小就有“廣結天下士”的氣魄。在軍隊當排長的時候,他悉心照顧每個同胞,使那些在營裏的小兵,退伍之後,都成為他在社會上的朋友。
他雖然薪水沒幾文,但是常請客。他的客人包括了各階層,其中有錢的希望結交有名有勢的,有名勢的又希望得到財閥的支持。大家經過他的介紹,都如魚得水,讓事業發展得更順,而當他登高一呼的時候,各界的朋友無不響應。
沒幾年,他就成功了。他又說“我成功,我的朋友就不該失意”。他把成功的果實分給朋友,又拉著他一大幫成功的朋友,幫助那些失意的,他的人緣越來越好了,他更成功了,而且成功得好像不可能再失敗,因為他隻要有一點困難,那一大幫朋友都會幫忙。
人生好像在堆高塔,你想堆得愈高,那底盤就得愈大。你不能把每塊石頭,都往塔尖上放,而要多分一些在塔基。塔尖是你,塔基是你周遭的人。
一位哲人說:“一個不肯助人的人,他必然會在有生之年遭遇到大困難,並且大大傷害到其他人。”是的,人要想在社會上生活是不可能脫離周圍這個世界的。你的衣食住行,你的工作娛樂,無不與別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舉一動,無不對別人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我們必須認識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與人“相互支撐”是社會生活的法則,從而學會助人,樂於助人。如果你撐一把傘給我,我撐一把傘給你,我們就能共同撐起一個完整而和諧的世界。
幫助別人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付出和奉獻,但從效果上看,幫助別人卻是一個一本萬利的投資,你往往會因此而獲得巨大的回報。
小吳讀大學時,一個關係還不錯的同學因和人吵架,沒有控製住情緒將對方的胳膊刺傷了,那個同學被判了一年零六個月。小吳打聽到那個同學所在的監獄後,就特意搭車去看望,還把自己儉省下來的35元錢送給他。那個同學當時淚如雨下,自己因衝動傷人,沒想到還會有人在這種時候安慰他、幫助他。出獄後,這個同學直接去了溫州,兩人沒有再聯係。14年後,小吳從單位辭職,下海經商,但事業進展的很不順利,正在他不知何去何從時,那個同學給他打來了電話。那個同學決定提供給小吳一批優質皮鞋,貨款有了盈餘再付錢,而且如果小吳需要的話,他還可以借給小吳一筆錢作為流動資金。小吳在他的幫助下渡過了難關,雙方還決定長期合作下去,小吳特意請那個同學吃飯,酒席上他感激對方幫了自己大忙,沒想到那個同學卻動情地說:“要謝也得我謝你!15年前,你跑到監獄去看我,還給了我35元錢,這35元錢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現在的35萬也比不上啊!我那時又是歉疚又是痛悔,是你鼓舞了我,我是從心裏感激你,咱們是一輩子的好朋友,無論你有什麼事情,隻要能幫上忙的,我一定會盡力。”
小吳的35元錢換來的是對方的感激和一次事業的轉機,他在幫助同學的時候一定沒有料到,最後受益的會是自己。由此可見,幫助別人,往往也是幫助自己。生活的哲理是:有付出,必有收獲;你幫助的人越多,你的人緣越好,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羅尼克認為,一個人走向成功,必須通過6道關口。在20多歲至30歲是第二道關口——脫穎而出。這期間,多數人投入可觀的時間,動腦筋鑽研業務,和別人比高低,希望能得到好聲譽。然而,有些人為了使自己凸現出來,便會經常地批評別人,貶低別人,對別人不信任;稱讚自己,把功勞歸於自己。這樣,他們就很難得到別人的合作。甚至不得不與其他人處於對抗之中,也就失去了在群體中的地位。這些人往往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和好感,難以與他人合作,因此,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同事的接納和合作,常常失去晉升的機會,這樣的人也難以獲得成功。
幫助了別人,別人會對你感恩,你的人際關係將更加和諧,而當你有了困難時,對方也一定會願意幫助你、回報你,幫你打開成功的大門。所以,請記住這一點:一雙充滿善意的手是你一生的財富。
要對別人真心感興趣
香港的鄭先生曾被同行稱為是“鐵人”,他小時候家裏很窮,14歲就去做學徒工,21歲憑手裏的100多港幣創業,等到他43歲時,已經成了國外某名牌服飾在香港的銷售代理人了,同時他還在房地產、股市做了大量投資。鄭先生是一個成功商人,但他的人緣卻不像他的生意那麼好:他的生意夥伴不喜歡他,覺得他沒有人情味,總是冷冰冰的,他們甚至相信,如果不是因為合作關係,鄭先生連眼尾都不會掃他們一下;他的員工討厭他,在他們眼裏鄭先生是個冷酷的老板,他們在他麵前總是戰戰兢兢,生怕出一點錯而被痛罵。鄭先生的一個老朋友曾勸過他:“現在不比20年前了,那時隻要拚命幹就有的賺,現在不光要拚命幹還得和各類人搞好關係,否則生意就很難做。況且‘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你就敢說自己將來不會求到別人?”無奈這些話鄭先生根本聽不進去。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鄭先生的股票、房地產賠得一塌糊塗,他所經營的公司生意慘淡,缺少流動資金,情況極其危險。公司員工沒人願陪這個“暴君老板”共渡難關,紛紛辭了,有限的幾個老朋友也是自顧不暇,沒能力幫他,結果鄭先生破產了。
鄭先生因為不懂得與人為善,把人際關係弄得冷冷冰冰,結果在他遇到困難時,沒有人願意幫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最後落到破產的地步。我們必須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與人打交道,這其中既有自己的合作者,又有自己的同伴和下屬,我們隻有處理好了與他們的關係,才能取得事業上真正的成功。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可能是世界上最通曉人性的人了。他不僅在事業上成功,而且是成功學的鼻祖。當今世界上,因襲其理論的著作鋪天蓋地。從西方到東方,幾乎每一種語言都有他的著作的譯本。他從人如何成功的角度創造出一套獨特的成人教育的方法,從而使卡耐基成人教育機構遍布全球,多達1700多所。而接受過他的理論教育的人,不乏各界名流、各國軍政要人、內閣成員以及總統這樣的人物,當然還有一批又一批的富豪。由於他的啟發,越來越多的人大腦中都萌生了成功夢。
但是,卡耐基關於發財的秘密卻是“人”。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要是對別人真心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他所得到的朋友,就能比一個總要求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要多得多。”
李女士是上海一個女子休閑俱樂部的總經理,作為一個年僅37歲的女性,她在事業上是非常成功的,不過她常說:“我在人際交往上更成功。從某種角度來看,我的成功是人的成功而不是事的成功!”三年前,李女士還在市區租房經營一個形體教室,規模非常小,學員也很少。不過,從那時起她就意識到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她開始注意培養自己的人緣。她記住了學員的生日、愛好、家庭情況,根據對方的情況來製訂訓練計劃,盡管這樣做會給自己增加很多麻煩……漸漸地,她的訓練室越來越有名氣了,學員們把自己的朋友、同事都介紹過來,並給她提出各種好的建議。一年後,李女士的形體訓練室變成了健身俱樂部,而三年後的今天,健身俱樂部又變成了一個集健身、娛樂、休閑於一身的綜合性的俱樂部,李女士的身價也超過了千萬。她的朋友遍布各行各業,良好的人緣已經成了她的一筆難以估量的財富。
當你喜歡別人,主動關心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喜歡你,願意幫助你,對別人的關注越多,別人給你的回報也就越多。
有一位先生是一家著名文學雜誌的主編,他曾這樣對他的部下說過:“如果作者不喜歡別人,別人就不喜歡他的小說。”他這裏指的不是別的,而是說一個作家如果不喜歡別人,他就必然會把這種人性的弱點帶到他的小說中去,那麼讀者讀了就會很反感。
所以卡耐基總是勸說一個企圖成功的人:“要學會微笑。”
中國人也常說:“和氣生財。”
這無非是強調用一種寬容的態度緊緊地抓住你周圍的那些人罷了。
人們在讚美中會獲得無窮的工作熱情。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喜歡別人的讚美。”
威廉·詹姆士說過:“人性最深切的秉性,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所以,很多成功者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想做大事的人,或者一個想做群體事業的人,或者一個想做領導的人,他最需要的才華不是他的業務能力,而是他“粘合人”的本領。美國商界年薪超過100萬美金的人並不算多,但查爾斯·史考伯是其中之一。他曾被卡耐基聘為總裁,他這樣談過他被器重的秘訣:
我得到這個位子,主要是因為我跟人相處的本領。我認為,我有能夠使員工鼓舞起來的能力,是我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員工發揮最大能力的辦法,就是讚賞和鼓勵他們。再也沒有比上司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了。我從來不批評任何人,我讚成鼓勵別人工作……而討厭挑錯。
“我在世界各地見過很多大人物,不過還沒發現任何人——不論他多麼偉大,地位多麼崇高——不是在被讚許的情況下,而是在被批評的情況下工作得更賣力、成績更佳的。”
要想成功,你必須在肯定對方能力和品格的前提下,緊緊抓住你的合作者和你的下屬,尤其是在事業最關鍵的時刻……
在任何情況下,當人們對你有好感時,就會大力支持你,在你所做的一切正麵工作上給你一個道德上的、應得的好處。所以,生活中你要盡可能把他人放在第一位,與人為善,這樣對你的事業,對你的個人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正確識別周圍有用之人
吳某是一個非常機敏的人,他自己開了一間小型商貿公司,這幾年發展的還真不錯。有人問吳某他怎麼能把個小商貿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吳某笑著說:“有人成事業靠天時,有人靠地利,我這兩樣雖沒碰上,但卻占著一個‘人和’!沒辦法,人緣好啊,朋友肯幫忙啊!”吳某之所以能辦起公司還多虧一個姓陳的好朋友。七年前,吳某在一個大型超市擔任業務主管,他手下有個年輕的業務員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夥子姓陳,聽說還是大學畢業的,可是因為專業冷門找不到好工作。吳某覺得小陳有魄力,敢想敢幹,將來一定不是池中之物,因此主動與小陳交上了朋友,常在工作上指點他,這讓小陳非常感激。後來,小陳覺得這裏並不適合他發展,就跳槽去了一家日化公司,吳某主動要求和小陳保持聯係,常常向他傳授一些自己的經驗。四年後,小陳當上了那家日化公司的經理,當然小陳也沒忘了吳某,就指點他開了一家商貿公司,並把一部分銷售代理權交給了他,所以吳某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吳某靠著朋友的幫忙,才有了自己的事業,可以說他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善於識朋友和用朋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除了是因為具有獲得成功的條件如機遇和個人能力外,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具備了善於識朋友和用朋友這方麵的社交能力,所以才能借助各方朋友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業。
中國有一句老話:“生意好做,夥計難尋。”夥計不好找,能幫你運籌帷幄的朋友就更難尋了,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就先要找一位能協助自己成功的朋友。
美國著名的百貨公司薩耶·盧貝克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理查德·薩耶是靠做小生意起家的,當時沒有人想到最後他的生意能做得那麼大。他一生最大的長處,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他善於尋找和利用朋友。
薩耶起初在一條鐵路上當運送貨物的代理商。這種代理商最大的煩惱,就是有時收貨人挑剔貨不好,拒收送到的貨物,代理商若再將貨物帶回,就會賠上一筆運費。薩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新招——郵寄。這樣不僅使退貨率大為降低,買主也會覺得很方便。這種“函購、郵寄”的方式,在美國獲得了意外的成功。他的生意必須擴大規模,否則,別人利用他創造的這種經營方法,很可能趕到他前麵去。他飽嚐了“夥計難尋”的滋味,挑選了將近五年,終於有一天,這個注定要在薩耶的命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人,自己騎著馬來了。
這個人叫盧貝克,他在到聖·保羅去買東西的途中迷了路,饑腸轆轆,人困馬乏。這時他碰到了正在散步的薩耶,薩耶邀請盧貝克到他的小店中休息。兩人一見如故,困頓全無,直談到東方破曉。
“我覺得你的想法非常好,隻要經營得法,一定前程遠大。”盧貝克熱情地說。
薩耶隱約感到,他日夜尋覓的那個人已經出現了,但又不便造次,隻好吞吞吐吐地說:“我有句話,實在不好開口,我想,既然你覺得這一行很有前途,何不參加進來,我們一起經營?”
兩人默默相視,然後,隔著桌子熱烈地擁抱在一起。以兩人姓氏為名的世界性的大企業“薩耶·盧貝克公司”在擁抱中誕生了。
兩人密切合作後如魚得水,公司第一年的營業額就比薩耶獨自一人時增加將近10倍,達40萬美元。第二年的發展更快,這種發展速度不僅為二人始料未及,而且使他倆明顯地感到力不從心了。
盧貝克建議說:“我們何不請一個有才能的人參加我們的生意?”
薩耶一直把當年發現盧貝克視為一大快事,對他的這個建議一拍即合。“好吧,我們為我們的生意找個老板。”
為上百萬元的生意找個經營人,這要比找夥計困難多了,他們不久就感到了灰心。這種經營人才,本來就是很稀少的;即便真有這種人才,恐怕也早被別人拉走了。薩耶和盧貝克幾次三番地謀劃,決定開闊視野,到一般的小商人中去尋找。這也是因為大公司的經理一般不屑於經營他們的“雜貨鋪”。而在平凡的人物中選拔適當人才委以重任,他一定會盡全力報效;不會像重金禮聘的知名人物,即便請來了,也隻是抱著“事不關己”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