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第十,應小王身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古德有兩種解釋,一種說天王是大王,人王是小王。在人王之中轉輪聖王是大王,一般國家的總統、主席,這一類稱為粟散王,小王。
轉輪聖王出現在增劫的人壽兩萬歲以上的時候,或者是減劫的人壽八萬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普通人民的福報都很大,感得由轉輪聖王以十善法來教化世間,護持國土。
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不過就沒有佛陀那樣子清晰明了。在他受灌頂位,轉輪聖王初登王位的時候,他要接受灌頂,然後以他的福德所感,就會自然有輪寶來到他麵前,王乘此輪寶飛行四天下,一切的小國國王都萬分拜服,接受他的領導。我們說輪王七政寶,我們供曼劄的時候,那個輪王七政寶就是轉輪聖王的福德力所感召的。
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和鐵輪王的不同,分別都是治理四大部洲,或者三洲,或者二洲,或者就是單單統治我們這個南瞻部洲。轉輪聖王,在《佛說起世經》和四部阿含裏麵有很多的典籍都有講到。
還有一種就稱為粟散王,好像粟米一樣,非常之多,好像我們這個地球都有很多的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或者有國王,或者有總統,這一類就稱為粟散王。
有一類眾生,他是喜歡做一國之主,以慈心來化物,以仁政來護念人民,利樂群生,觀世音菩薩就會應他們的根機,他們喜歡聽什麼法,就顯現這樣一個國王身來為他們說施行仁政,愛國護民,五戒十善之法。
比方說在藏地有鬆讚幹布,我們讀曆史,唐朝時候,唐太宗就把宗室的女兒文成公主嫁給藏王鬆讚幹布。在藏族的典籍,《柱間史》上麵就有記載,說鬆讚幹布是觀世音菩薩所化現,他娶的文成公主是綠度母所化現,所娶的尼泊爾墀尊公主是白度母所化現,這兩位公主都分別有將釋迦牟尼佛八歲和十二歲的等身像帶到拉薩,並且鬆讚幹布時候,他對於藏族文化的發展很有貢獻,統一了藏區。
在《華嚴經》,四十華嚴裏麵有講到一位甘露火王,他作為一國之君,每天還要請法師入王宮為他說法,還有學習佛法,聽經。因為做國王要能夠成為老百姓、成為大眾的君、親、師,不單單是君主,而且是親人,而且是老師。中國古人的理想就是聖賢修身進德,要能夠內聖外王,內在自己的修養很高,外在能夠王天下。
曾國藩是清末的名臣,他過世以後,曾經有一些著名的大臣聯合為他送了一副挽聯,就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個評價應該是非常高的,立功、立德、立言,是古人所說我們人應該所成就的三種不朽的事業,外在的事業是立功,內在的德行,還有自己的這種經驗和智慧流傳下來,立言。
作為國王應該是要能夠內聖外王,立功、立德、立言,這樣的話,他對於全國的老百姓都能夠有一個往善的方麵教化,不單單是依法治國,而且能夠以德治國。好像孔子在《論語》上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能夠從德行上、修養上來提高的話,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夠做善事,那麼這個國王他的功德很大,成就的福報很大,他的國座非常綿長,全國老百姓行善業這個功德都歸於國王領導有方。反過來,如果是領導無方的話,那麼老百姓造惡業,這些過失也都歸於國王,罪業也很大。所以教化得好呢,是所得到的福德不可思議;不能夠如法教化,全國的老百姓這種道德倫喪,這樣子的話,領導者也有過失。
所以在《首楞嚴經》上麵有說:“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是觀世音菩薩回答釋迦佛說,如果有些眾生喜歡聽聞做國王、安邦治國之法,他就現人王身來說法。
第十一者,是應長者身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佛經上麵經常會出現長者請法,《地藏經》上所說的大辯長者;好像《維摩詰經》上麵所說的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的化現,也是示現為大富長者;還有我們佛教史上很著名的護法,憍薩羅國舍衛城的首富給孤獨長者,梵文就是須達多,他與祇陀太子共同供養佛陀一個精舍——祇樹給孤獨園,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就留在祇樹給孤獨園。還有我們中國,你看南朝的傅大士,還有唐朝時候的龐蘊居士,這些都是能夠示現長者身來說法。
長者應該具有十德,分為身心兩個方麵:
身方麵應該要具足的是:姓貴,種姓很高貴;位高,地位很崇高;大富,外在的資財豐富,內在的智慧豐富;威猛,有大勢力,大力量;年耆,年紀比較大,德行修養很好,然後又能夠老當益壯。
心方麵是:智深、行淨、禮備、上歎、下歸。智慧很深遠;言行舉止,身語意三業都非常清淨;禮儀很完備,非常懂得世間的法度、禮儀;上歎,上麵的國王很讚歎他;下歸,一般的老百姓都敬悅遠來,都很歡喜親近他。
如果有人應該以長者身令他得度,觀世音菩薩就會示現長者身為他來說法,說綱常倫理,博施濟眾,仁民愛物之法。
《首楞嚴經》上所說:“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喜歡主持一個家族的事情,喜歡在世間做長者來護持大眾,觀世音菩薩就會示現長者身為他說法。
第十二類說法是應現居士身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在智者大師的《觀音玄讚》上麵,對居士這個名詞有一個解釋說:“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
“守道自恬”,是能夠唯道是從,唯法是親,自己安於恬靜,安於這種以法自活的清淨生活。
“寡欲”,欲望很少;“蘊德”,內蘊道德,內蘊修養,慈悲智慧;以道自居之士,“名為居士”。
廣泛地來說,是指佛教的在家信徒,居家修持之士都可以稱為居士。能夠不貪名聞,不求富貴,唯道是從,唯法是親,或者受三皈依,或者受五戒,乃至於受居士菩薩戒,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不為煩惱所纏,不為無明所覆,能夠以身作則,為世間作榜樣,為世間做一個好的修行的向上的示範,這樣子稱為居士。
觀世音菩薩見到此類的眾生就會為他們現居士身,說三皈五戒之法,說修身清心之法。
更廣泛地來說,居士事實上是指居家有德之士,我們中國人的那種隱士,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樣子廣義地來說,也可以稱為居士。曆朝曆代那些有智慧的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是信仰佛法,所以居家修道之士是非常普遍的,比方說唐朝時候的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他經常以佛法、以禪理來入詩,比方說,你看寫他隱居生活的: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這些事實上都是有寓禪機和禪理在其中,我們在《普賢行願品》上麵有講過。還有《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一類的詩歌可以說在他的詩集之中是比比皆是,並且他又很懂得中國畫,中國的文人水墨畫也是深得禪趣。
還有,比方說孟浩然,也是隱居在襄陽的鹿門山,也寫了很多農禪入詩的一些作品;還有李白號為清蓮居士;歐陽修號為六一居士;乃至於蘇軾號為東坡居士,六如居士等等。
在俗修行者稱為居士,有德有位,比方說蘇軾,張商英,還有呂蒙正,這一類都是。有德無位的,他有德行,但是一直在隱居,沒有出來入世做官,比方說王通,邵雍,這些都是。隋朝末年有一位王通,智慧很高明,因為天下很亂,一輩子沒有出來作官,但是唐朝的那些開國大臣很多都是他的學生,比方說魏征都曾經有跟他學習,所以後來他的學生都給他取一個諡號,私諡為“文中子”。還有是北宋時候的邵雍(即邵康傑),作《皇極經世》等等。
這一類廣義地來說都可以稱為居士,觀世音菩薩也會顯現種種的身相來度化他們。
普陀山那個山頂上麵,佛頂山有一個寺院(普陀山三大寺院: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佛頂山上麵這個慧濟寺有很多觀世音菩薩的聖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拜過。
慧濟寺觀音殿裏麵有一個很精巧的佛龕,這個佛龕就雕刻成一座寶塔的形狀,佛龕上麵刻了一篇經文,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然後貼上金箔,雕刻得非常精美。佛龕裏麵就擺了一張桌子,而那個桌子上麵就放一個銅製的水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