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方麵,我們要知道,諸佛如來是菩提心已經圓滿成就了,所以無論如何他也不會放棄利益眾生,不會因為你不供養就不加持你,隻要你有虔誠心,乃至於你獻上一捧沙都能夠感應道交。在諸佛如來、觀世音菩薩了知一切的大智慧中,眾生任何的起心動念都能夠無餘地了知,乃至於你起微小的對觀世音菩薩一絲一毫的信心,觀世音菩薩都能夠無餘了知,都能夠讓這個善根增長,讓我們福德增長,智慧成熟,所以向諸佛菩薩祈禱,向觀世音菩薩祈禱,一定能夠蒙感應,一定能夠得加被。所以我們要知道,對觀世音菩薩獻供養,實際上是一種斷除我執的法門,斷除對於財物的貪執,然後進一步斷除對自己身體的貪執,這樣子來與觀世音菩薩,與諸佛如來相應的修法。
有些人他不懂,他來拜佛,拿一點水果來供佛,供三寶,是抱著一種交換的心態,抱著一種做生意的心態。這個就完全錯了,所以你千萬不要抱著一種做生意的心態,一種交換的心態來供佛,來供觀音菩薩。愚癡的凡夫他往往都是很愚蠢地認為:“我向佛菩薩獻上了供養,向觀世音菩薩獻上了供養,佛菩薩、觀音菩薩一定要保佑我滿願,不然就是佛不靈”。
這個是很愚癡,你自己試問一下,佛陀要你這個供養幹什麼?佛陀福德智慧兩足尊。並且佛陀他是已經斷盡了貪煩惱,已經斷盡了我執,佛陀要你這個供養幹什麼?佛陀萬德莊嚴,是一切眾生福德的源泉,我們福報的源泉是在三寶那裏,在佛菩薩那裏。所以我們要知道,供佛是為了表達我們的至誠心,並且是善巧方便斷我們對自身財物的貪執,從這個斷對財物的貪執開始,漸漸地斷掉對身體的貪執,然後更進一步來斷人我執,斷法我執,以這個方便來讓我們斷執著。
如果沒有一個至誠心,隻是以一個貪心,希望能夠以小博大,做生意一樣,一本萬利,我供上一個蘋果,然後我出去就發財了。以這樣子的貪瞋癡三毒的心,怎麼可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呢?怎麼可能得到感應呢?
所以要從這四個方麵來理解“禮拜供養”,這樣子才是正確的,要扭轉愚癡的凡夫那種錯誤的知見。
你看看,乃至於供養一尊辟支佛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何況是供菩薩呢?供養一位比菩薩地位還要低的緣覺,感得的福德都是無量無邊的。
佛陀有一位堂弟,後來也出家了,叫做阿(少/兔)樓馱,《彌陀經》上麵有這位阿(少/兔)樓馱。他九十一個大劫之前做農夫種田,有一天中午,他帶了飯下地勞動,剛好就撞到一位獨覺,沒有佛陀出世的時候,有些人根機好,在山頂上看花開花落,他就悟道了,悟到無常,然後成聖果,有這樣子一位獨覺下山來托缽。
這位獨覺有一個習慣,七天才下一次山,等於就七天才吃一頓飯。並且他下山以後也隻走七家,如果走了七家都沒有得到食物供養,他馬上拿著空缽又上山去,又要過七天再下來。也就是說這個七天如果沒有得到食物,可能又要再餓七天,要十四天才能吃一頓。
農夫當然知道這位獨覺的習慣,看到獨覺他就很歡喜,但是他又很窮,他吃的米飯有一些稗子,就是田裏麵的那個雜草,摻雜稗子的那些雜糧是他帶下地的中午飯。他說:“哎呀,我餓一頓沒關係,如果這一頓獨覺聖者他得不到食物,還要餓十四天。”所以他就以歡喜心把這一缽飯獻給獨覺。
這位獨覺馬上就為他說法,給他作回向,就是我們現在每天吃完飯要念的: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要知道,九十一個大劫之前,那位辟支佛就已經為阿(少/兔)樓馱無量的前生作這樣子的祝願,作這樣子的回向,我們現在也還是天天這樣子來回向給十方大眾。
供了以後馬上就有現報,就有很好的果報。農夫雖然是餓了一頓飯,但是他下地勞動,正在挖地的時候,很奇怪,突然間一隻兔子跑過來,就撞在他的鋤頭上,一下就撞死了。農夫拿起兔子來一看,兔子到他手裏麵變成金兔子了,他就很歡喜,把金兔子拿回家。很奇怪,把金兔子的腿扯下來,它又生一個腿出來了,反正這一輩子都用不盡了,也不用怎麼勞作了。這個是他今生的花報。果報是生生世世、九十一個大劫之中都是富貴的,都沒有受過貧窮之苦。乃至於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這一世他都示現做王子,示現為王族,是悉達多太子的堂弟。後來悉達多太子成佛以後,他又來隨佛出家,成就阿羅漢的果位。
你看看,就是供養一位獨覺,而且就供他一頓飯,這個飯還是很粗劣的,都能夠感得這樣子無邊的福報,何況是供養菩薩呢?更何況是供養早已成佛,倒駕慈航,果後行因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大士呢?所以當然感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
所以我們看底下的經文: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佛陀再叫著當機請法者的名號說:“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能夠得到如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之利。”浩瀚無邊,讚莫能窮的福報、道德,有這樣子殊勝的功德利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長行文其實就分為兩段問答,前一段就講“觀世音”,後一段就講“普門”,很簡單,名字裏麵就已經包含了,有智慧的人一聽到念這個名字,他就懂得這個經講什麼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就講這幾個字。
第一段是無盡意問佛,為什麼這尊菩薩他的德號名為觀世音。
佛陀就答:“這尊菩薩利他能夠尋聲救苦,能夠以十四種無畏功德力來救苦救難,能夠救八難解三毒,滿二求,持名無畏,十四種無畏,所以名為觀世音。”這是從利他的尋聲救苦上麵來安立他的德號為觀世音菩薩。《首楞嚴經》是從自利,耳根圓通這個角度來安立名為觀世音。
第二段就是無盡意菩薩再問佛陀,觀世音菩薩他來遊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怎麼樣子為眾生說法呢?
佛陀回答說:“觀世音菩薩是以普門示現為三十二應身,十九類示現為眾生說法,所以號為普門示現,普門大士。”
明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二段的問答,大家一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