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智慧的人呢?他能夠深信因果,能夠謙虛恭敬,內心謙下,外行於禮。知道今生今世能夠有智慧是宿世都有學習,一定是有種因才能感果,今生有成就,事業廣大,也是宿世有培福德。
宋朝時候有所謂的蘇門四學士,蘇軾的門下有四個很出名的學生,其中一位就是黃庭堅。他是江西人,天資非常聰穎,二十六歲就中了進士,並且分下去做知府。
他到任以後,有一個夏天,每天午睡的時候,一躺下去就做夢。夢到走到一個田邊的小路,有幾間茅草房子,看到有一個老太太在門口擺一個方桌子,放一個香爐,點三支香在那裏拜,並且又放上一碗芹菜麵,然後他又走過去把那碗芹菜麵端起來吃下去了。
醒過來以後,哦,原來是南柯一夢,但是很奇怪,就覺得這個齒頰之中仍然還留了芹菜的香氣,他開始不以為意,但是第二天午睡又是重複這個夢,第三天仍然還是重複這個夢。所以第三天午睡好以後,他再也忍不住了,就打開知府衙門的後門,帶一個隨從,按照夢裏麵的情景一路走過去。果然,知府衙門後麵相隔沒有多遠就是一片田地,走了一段時間,就看到三間茅草房子,房子前麵有一個方桌子,有一個香爐,三隻香已經燒完了,還有一碗芹菜麵,跟他夢裏麵一模一樣。他覺得好怪,就進去說:“請問有人嗎?”
有一個老太太出來迎接他,黃庭堅就問老太太說:“老人家,您是不是已連續三天中午都會擺一碗芹菜麵出來呀?”
老太太覺得好奇怪,說:“是啊,你怎麼知道啊?”
黃庭堅又再問她說:“那麼請問老人家,您為什麼要連續三天都擺芹菜麵,並且還要點香呢?”
老太太說:“因為我的女兒死掉已經有二十七年了,她生前一直沒有嫁人,在家裏麵天天就隻是看書、寫文章,並且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不幸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到今年已經有二十七年了。從她死了以後,每一年到她這個祭日的時候,我都會要用芹菜麵來拜祭她,因為她生前特別喜歡吃這種芹菜麵。”
黃庭堅一想,他那一年剛好是二十六歲,而這個女子已經死了二十七年了,他就想這個女子是不是前生的他,心裏麵有一個疑慮,但是還沒有說出來。他就跟這個老人家說:“可不可以請您帶我到您女兒生前所住的閨房裏麵去看一看呢?”
老太太說:“可以,我和我的丈夫就隻有這一顆掌上明珠,所以她不想嫁人,我們由她,她一直很喜歡讀書,我們也由她。她死了以後,她的房子我們一直保留著原樣,都沒有動她的。現在我的老頭子也已經死了幾年了,原來我們一家三口,現在就剩下我孤身一人了,你要去我女兒的房子看看也是可以的。”就帶他去了。
去了以後就發現有一個書櫃子,很高,但是上了一把鎖,黃庭堅就跟老太太說:“老人家,可不可以請你打開這個書櫃子,我看看裏麵有一些什麼東西好嗎?”
老太太說:“哎呀,這個就麻煩了,因為這個書櫃子裏麵鎖的都是我女兒生前所寫的文章,她自己不給人家看,都是鎖在裏麵的。她死了以後,鑰匙放在哪裏我們也不知道。”
黃庭堅突然想起來,他頭腦裏麵可以有一個靈感顯出來,馬上他就知道,因為是那種茅草房子,裏麵是木板,“你在第幾塊木板的間壁縫隙裏麵去找,可以找到這個鑰匙。”果然就找到了,然後打開來,黃庭堅就把那些文稿通通拿出來一看,哦,包括他考中秀才的文章,考中舉人的文章,考中進士的文章,那些思路,那些大綱,那些辭藻,那些文章裏麵都有了。其實就是說他前生都曾經寫過了,都曾經已經讀過那些書,那些思路、文采都很相近。所以他就很感歎說:“書到今生讀已遲。”
事實上應該要知道,福德也好,智慧也好,一定有種因才會感果。黃庭堅就把他前生的母親接到知府衙門裏麵一起共住,贍養天年。
還有我們原來也講過,有一頭牛就因為聞這個《法華經》,第二生就可以做人,而且能夠出家。他聞過的那個《妙法蓮華經》前麵的幾卷,看一遍就可以背,沒有聞到的,第二生用了很多功夫都背不下來。這個都是種下這種習氣等流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說:“哎呀,我年紀大了,我也不要學什麼佛法了,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就好了。”當然如果你能夠心清淨,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當然也是好的,但是你的心很散亂,根本上都不懂佛法,口念彌陀心散亂,你說你專修,專念阿彌陀佛,那個不是專修,那個是找借口,是偷懶。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哪怕我們年紀再大,有機會聞佛法,隻要是正法,我們都要多聞,為什麼?就算我們今生今世不太懂,這個種子種下去的話,將來我們再一聽就懂了。年輕人呢,你十多二十歲所聽到的,你到三十歲,四十歲,再聽的時候你就很明白了。中國人的教育方法,小孩子讀私塾,不跟他講很多,讓他先背,把古聖先賢的書背下來,自然跟隨他人生閱曆的增長,以後他都能夠明白,所以這是很好的開智慧的方法。
第八種不同的相是,有智慧的人他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為宗”,無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自性;“無相為體”是於相而離相,離相修善;“無住為本”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會執著。我們凡夫是有動就執著動相,有靜就執著靜相,有染就執著染相,有淨就執著淨相,乃至於遇到法,都還會要執著於法塵、法相。那麼能夠“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就能夠心無掛礙,就能夠念念與我們的真如自性相應,“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都是從一真法界裏麵流出來的,然後我們念念又與一真法界相應,又歸入到真如性海裏麵去,所以這樣子的人生當然是快樂自在的人生,心無掛礙的人生。
但是有凡夫小聰明的人他是常起妄念,每一天都耗盡心機,乃至晚上睡覺都睡不好,還在那裏盤算,我明天要做什麼,要做什麼,全部都是從貪瞋癡出發的妄念,都是遍計所執性,都是心有掛礙的,所以常起妄念。你看六祖大師最初見師父的時候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因為他能夠與真如自性相應,能夠歸入一真法界,所以常生智慧,“無念為宗”。而我們是常生煩惱,因為都是從貪瞋癡出發,不停地、無窮無盡地在打妄想。
有智慧的人他是斷人我執,斷法我執,斷煩惱障,斷所知障,所以他就能夠真正做到“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而聰明的人,其實他是加重煩惱障,加重所知障,加重人我執,加重法我執。以自我為中心是加重人我執,以凡夫的妄想心希望自己事業成就,希望自己外在的一切都圓滿,都還是從我執出發,還是加重人我執。不要說你能不能夠成,不是以你的聰明決定的,而是以你的福報決定的,就算是你得到了,那又怎麼樣呢?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一文錢也帶不走,所以一定要轉凡夫的小聰明為聖者的大智慧。
第十種不同的相是,聰明的人他往往是刻薄的、狂傲的、很傲慢的,所以周圍的人都不喜歡他,容易招惹殺生之禍。而有智慧的人是大智若愚的,是道德高尚,見者歡喜的,他的存在讓眾生都能夠如沐春風,所以我們《法華經》裏麵有一位菩薩,他的德號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這個菩薩的名號是非常好,一切眾生很歡喜見到他,他見到一切眾生也很生歡喜心。這個是《妙法蓮華經》裏麵佛陀對一位比丘尼弟子的授記。
世間的聰明人,他因為他的聰明,所以他很狂傲,很傲慢,而招來殺生之禍的非常多。大家都看過三國,三國上麵那些聰明人,很多都是因為太聰明,所以被殺掉了。你看曹操就殺掉好幾個聰明人,一個是楊修,楊修這個人很聰明,曹操也很聰明,曹操想什麼,但是楊修他都能知道曹操想什麼。
有一次,曹操準備修一個宮室,建好以後他去看看,看完以後一言不發,不發表意見,拿起毛筆來在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死活的活。周圍人看不懂,這個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寫個活字呢?他們就去請教楊修,楊修就跟他們說:“哎呀,你們這麼笨,曹操的意思是這個門太寬了,你要把這個門改小。”做工的人馬上就把這個門拆下來,重新改小。你看,寫在門上,裏麵一個活字,剛好就是一個闊字。
曹操再去看的時候,發現門改小了,他就問他們說:“誰告訴你們的呀?”
他們說是楊修,他心裏麵就不高興了。
以後再打仗的時候,相持不下,進退兩難。傳令官就來請問說:“以什麼作為軍令?作為軍隊裏麵的暗號?”
曹操順口就說了一句:“雞肋。”
楊修馬上就收拾行李準備走了,其他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雞肋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