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韓詩外傳》載姑布子卿相孔子事,多論聖人之誌意,非僅僅議相者,其說出各家記載之上,茲見之如次焉。
《韓詩外傳》:孔子出衛之東門,逆姑布子卿曰①:“二三子引車避,有人將來,必相我者也。誌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車避,有聖人將來。”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視之五十步,從而望之五十步,顧子貢曰:“是何為者也?”子貢曰:“賜之師也,所謂魯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魯孔丘歟?吾固聞之。”子貢曰:“賜之師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堯之②,舜之目,禹之頸,皋陶之喙③。從前視之,盎盎乎似有王者,從後視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聖者也!”子貢籲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汙麵而不惡,喙而不藉④,遠而望之,羸乎若喪家之狗⑤。子何患焉?子何患焉?”子貢以告孔子,孔子無所辭,獨辭喪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貢曰:“汙麵而不惡,喙而不藉,賜以知之矣。不知喪家狗,何足辭也?”子曰:“賜,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既斂而槨,布器而祭,顧望無人,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⑥,眾暴寡,百姓縱心,莫之納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丘何也乎?”
【注釋】
①逆:迎接。
②顙(sǎnɡ):額。
③喙(huì):鳥獸的嘴。
④(jiā):豬。藉:踐踏。
⑤羸:瘦弱。
⑥陵:通“淩”,欺淩。
【譯文】
《韓詩外傳》記載了姑布子卿為孔子看相的故事,姑布子卿的話主要是議論聖人的誌向和誌願,並非僅僅議論麵相,他的議論超出了其他各家之上,現抄錄如下。
《韓詩外傳》:孔子從衛國的東門出去,迎接姑布子卿,他對弟子們說:“你們幾個人趕車回避一下,有個人要過來,他一定是為我相麵的人。你們記住他的話。”姑布子卿也對弟子們說:“你們幾個人趕車回避一下,有一個聖人要過來了。”孔子下車步行,姑布子卿迎麵看著他走了五十步,又從後麵跟著他走了五十步,回頭問子貢:“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子貢說:“這是我的老師,就是人們所說的魯國的孔丘啊!”姑布子卿說:“是魯國的孔丘嗎?我當然聽說過。”子貢說:“您看我的老師怎麼樣?”姑布子卿說:“他有著堯帝的額頭,舜帝的眼睛,大禹的脖子,皋陶的嘴巴。從前麵看上去,氣宇軒昂像是一位帝王,從後麵看上去,兩肩高聳,脊背瘦弱,隻有這一點趕不上四位聖人啊!”子貢歎了一口氣。姑布子卿又說:“你何必憂慮呢?你的老師雖然臉黑卻不醜,嘴雖然像豬一樣有點長但對外物沒有損害,遠遠望去,瘦弱得像辦喪事人家的一條狗。您何必憂慮呢?您何必憂慮呢?”子貢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對姑布子卿的評價沒有推辭,惟獨推辭了“喪家之狗”的評價。他說:“這我哪裏敢當呢?”子貢說:“臉雖然黑但不醜陋,嘴雖然長但不危害外物,我已經理解了這兩句話的意思。不知您為什麼要推辭喪家狗的評價。”孔子說:“端木賜啊,你難道沒有見過辦喪事人家的狗嗎?主人的屍體已經裝進了棺材,已經擺上了供品祭祀,喪事人家的狗東張西望,找不到主人,它是想按主人的意圖去做點什麼啊!現在上無英明的君王,下無賢士和優秀的地方官,王道已經衰落,政教已經喪失,強大的欺淩弱小的,人多勢眾的欺侮勢單力薄的,百姓隨心所欲,沒有人遵守國家的法紀。這個人本來以為我稱得上是條喪家的狗,能為天下做點什麼。我怎麼敢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