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表麵的弱者是真正的強者(1 / 1)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還給人“窩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覺,但這樣的人不可小看。有時候,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在胸中隱藏著高遠的誌向抱負,而他這種表麵的“無能”,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策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劉備一生有“三低”的行動,它們奠定了他事業的基礎。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在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張飛;另一個是在逃的殺人犯,因被通緝而流竄江湖的關羽。而劉備曾被皇上認為皇叔,他肯與他們結為異姓兄弟,這樣一來,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湧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聖關雲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河開始彙成汪洋大海。

二低是三顧茅廬。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後生諸葛亮,劉備竟前後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名位,隻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長輩,長輩喝了兩碗晚輩精心調劑的閉門羹,連關羽和張飛都在咬牙切齒。他卻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得丟了臉麵。這又一低,得到了一張宏偉的建國藍圖,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鬆。益州別駕張鬆,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後,誌得意滿,數日不見張鬆,見麵就要問罪,差點將其處死。而劉備派趙雲、關雲長迎候於境外,自己親迎於境內,宴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鬆深受感動,終於把原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這再一低,使劉備不費吹灰之力得到西川。

在這個故事中,劉備胸懷大誌,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並且還因此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上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傲氣衝天,耀武揚威。他因此吃了大虧,其實一點都不冤。

一個人,無論你已取得成功還是沒有出師山下,其實都應該謹慎平穩,不惹周圍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態盡露。特別是年輕人初出茅廬,往往年輕氣盛,這方麵尤其應當注意。因此氣決定著你的形態,形態影響著你的事業。

一位書法大師帶徒弟去參觀書法展。他們站在一幅草書前,大師搖頭晃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往下讀,突然卡殼了,因為那個字寫得太草了,大師一時也認不出來,正左想右想之時,徒弟笑道:

“那不就是‘頭腦’的‘頭’嗎?”

大師一聽就變了臉色。他怒斥道:

“輪得到你說話嗎?”

這個徒弟顯然是有才的,但顯然也是不懂心高不可氣傲這一道理的。這次惹惱了師父,大師以後會不會喜歡他就很難說了。

一位博士生論文答辯之後,指導教授對他很客氣地說:

“說實在話,這方麵你研究了這麼多年,你才是真正的專家,我們不但是在考你、指導你,也是在向你請教。”

博士則再三鞠躬說:

“是老師指導我方向,給我找機會。沒有老師的教導,我又怎麼能表現呢?”

本來,能贏得指導教授的肯定和讚美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啊,但博士生沒有因此得意洋洋,而是謙遜地感謝導師,無疑這種得體的表現會贏得眾教授的好感,於他隻會有益而不會有害。

在古代,皇帝禦駕親征的時候,正與敵人對陣的將軍即使一舉可能把敵人擊潰,但一聽說皇帝禦駕親征,就常常按兵不動,一定要等著皇帝來,再打著皇帝的旗子,把敵人征服。

按兵不動,可能姑息養奸,讓敵人緩口氣,而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把他打敗呢?此外,禦駕親征,勞師動眾,要浪費多少錢財?免掉皇帝的麻煩,不是更好嗎?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錯了,錯得可能有一天莫明其妙地被貶了職,甚至掉了腦袋。

你要想想,皇帝禦駕親征是為什麼?他不是“親征”,是親自來“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隻是袖手旁觀,由你打敗敵人,你也得高喊:“吾皇萬歲萬萬歲!”說是皇上的天威,震懾了頑敵。

所以說,懂得勝不驕、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會做事的人,他們會因此而成為強者,成為前途平坦、笑到最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