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財政安全事件的應對
1.製定合理的債務政策
政府明晰並公開所麵臨的風險種類、負債的數量及其可能招致的成本以及這些不同的債務實際發生的概率。這種方法與當前對財政事務透明度的要求相一致,但是必須區分顯性風險和隱性風險,尤其要明晰政府的隱性債務和或然債務。對目前的財政收支進行梳理,剔除財政支出中不合理的開支和不屬於政府職能範圍內的開支。政府真正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優化支出結構。同時,依法加強對財政投資使用方效益的監督,強化財政支出的預算約束,及時對財政投資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集中財力準確履行政府職能,保證財政職能到位,避免由於政府包攬過多和資金使用低效益造成的財力分散,使財政職能缺乏必要的財力保障而“虛脫”。製定合理的債務政策,統一管理政府內外債務。要適量發行中長期國債,減緩償還期限過短給財政造成的壓力,在中央財政赤字逐步減少後,適時將債務利息轉入經常性預算,以真實反映債務規模;建立國家債務管理特別預算,主要是綜合反映內外債的借、用、還等情況,以便實行國家統一的債務監督,提高效益。通過以上措施,一方麵規範財政收入,加強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另一方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強財政資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最終達到緩解財政風險的目的。
2.實現財務陽光預算和透明化
目前應采取的具體措施主要有:在預算管理方式上,參照企業的做法,對支出預算實行成本核算製,較為準確地確認政府支出折舊製,以此均衡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發生的支出;確立“盈利”規則,通過盈利指標來督促各部采取措施,節約經費支出。在預算編製方法上,采用科學的零基預算法,以達預期的量化目標和提高效率;建立滾動式的多年支出預算框架,克服預算編製過程中的短期行為和隨意性。在預算內容上,用量化的服務指標來充實。在支出預算管理方麵,可完善和推行零基預算製度、政府采購製度、支出效益考核製度等規範的支出管理製度,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把有關風險的決策結合到預算過程中去,從而促使政府對直接支出和原有支出進行比較,而不至於做出可能會產生偏向的決定。但是,並非所有的風險都能夠通過預算進行管理。直接的顯性風險越多,就越適合政府通過預算方法估計其成本並為此目的預留資源。
3.通過市場機製轉移風險
要讓市場而不是政府來評估和配置風險,讓市場發揮作用的主要優點是可以減少盲目性,分散風險,降低政府損失。要建立風險分散機製。分散風險是指增加同類風險單位的數目來提高未來損失的可預測性,以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目前國有經濟戰線過長,超出了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直接形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根據風險分散理論和原則,財政應減少對一般競爭企業生產經營的直接投資,並通過有償轉讓國有資產等方式,逐步退出一般競爭領域,分散與避免國有企業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對確實需要重點支持的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骨幹企業,也必須改變投資方式,采取財政貼息、參股、擔保等形式。鼓勵和吸引企業和社會投資,發揮財政資金的調控和引導作用,使企業投資經營風險主要通過市場機製的辦法來化解。
4.建立財政安全損失控製機製
既然有些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那麼風險控製最積極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和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幅度,這就是損失控製。損失控製可分為損失預防和損失抑製,前者重點在於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後者則著重減少風險的損失。損失預防是損失控製措施的第一步,在實際的風險防範體係構造中,針對本係統的特點和發展現狀,製定切實可行的風險預防方案,是這一過程中的要點。損失抑製是指在損失發生時或損失發生後,為縮小損幅而采取的各項技術措施。對於財政安全而言,風險發生的不是單因素而是多因果關係造成的,而監管不力或管理製度缺陷是導致財政安全的內在根本原因,這就要求通過程序法來加以治理,即以製度化的程序作業方式進行損失控製,加強財政製度建設,製定風險應急計劃,使財政安全治理目標得以長期穩定的實現。
(三)經濟戰略資源安全的應對
資源問題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國際外交舞台上的重要籌碼,是決定一個國家在軍事衝突和戰爭中是否處於有利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充分重視經濟戰略資源的安全供給,及時化解危機。
1.建立全球視野下的戰略物資保障體係
我國要實行全球資源戰略,建立全球資源供應體係。這個體係應由國內資源勘查開發供應體係、國外資源供應體係和資源戰略儲備體係三部分組成。國內資源供應體係應是以煤炭為主,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和其他新能源多元發展的供應體係。國外資源供應體係應是市場采購與直接開發相結合的全方位多渠道供應體係。資源戰略儲備體係應實行“實物儲備與產地儲備相結合”、“國家為主、分級儲備、官民結合”、“東中西合理布局、沿海與內地相結合”的儲備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