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共危機管理關係經濟發展
公共危機管理日益成為全球政府關注的焦點,最為直接的推動力量來自於公共危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公共危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與日俱增。從縱向上看,以美國颶風為例,1989年,南卡羅來納州颶風導致60億美元的損失;1992年佛羅裏達州颶風導致200億美元的損失;到了2005年,新奧爾良地區發生的卡特裏娜颶風,嚴重損害了墨西哥灣的漁業及海上油田等,給美國帶來的損失金額達到1000億美元。從橫向上看,以2003年SARS疫情為例,《遠東經濟評論》綜合JP摩根、所羅門美邦、摩根斯坦利等機構的統計數字,對SARS造成的經濟損失做了估計,結果是,拋開通貨膨脹因素不算,這種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6億美元。各國和地區遭受的損失分別為:中國22億美元、印度尼西亞4億美元、韓國20億美元、馬來西亞6.6億美元、菲律賓2.7億美元、新加坡9.5億美元、泰國4.9億美元、越南1500萬美元、日本11億美元,我國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
公共危機管理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在於可以使公共危機的損失降低。例如,當美國遭受卡特裏娜颶風侵襲之後,立即根據此次災難查找現有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因此當麗塔颶風和威爾瑪颶風出現的時候,經濟損失已經明顯降低。中國的非典疫情被戰勝以後,當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國內乃至世界範圍開始肆虐時,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
3.公共危機管理關係社會穩定
很多時候,公共危機的最大危害不僅在於對生命和財產上的具體損害,更多在於它會使社會上出現人心不安、秩序混亂,從而引發更大規模的社會動蕩等危害。一項對98名國內外政府專家和非政府專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在2010年前存在若幹危機因素,其中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和貧困差別的擴大、公共衛生狀況惡化(如艾滋病的擴散)、中產階級的成長及其對權力的要求、高失業率、腐敗泛濫、少數民族地區的衝突、“三農”問題、公共衛生問題、公共安全危機等都足以引起社會的動蕩和不穩定,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公共危機管理。
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求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措施得當,迅速有力。比如,美國在卡特裏娜颶風之後又遭遇麗塔颶風,美國政府快速做出反應,采取承認政府救災工作中存在疏忽,幾次視察災區,迅速公布颶風災區重建等六大措施,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署長引咎辭職,白宮和國會決定調查聯邦政府是否存在失誤等辦法,都是建立公共危機管理長效機製的動力所在。其次,要加強公共危機管理的透明度,打造陽光政府,這是公共危機管理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公共危機事件通常容易誘發人們的恐慌心理,成為流言傳播的最佳時機,將政府所掌握的真實情況及采取的具體管理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告知民眾,才能避免人們的猜疑,減少混亂,因此,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還要對新聞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約束,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對其過程的宣傳和報道,幫助人們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及真實情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穩定民心,理順社會秩序。
4.公共危機管理關係社會文化、資源、環境和人的發展
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深層的核心的東西,它是保證人類衝突減少的最後屏障。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教育發展的落後、社會道德和公共倫理的失範、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網絡時代的生活方式的衝擊等因素,都會引發公共危機。因此我們在發展文化的同時,必須加強對這些危機誘因的遏製,防患於未然。
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深重的資源、環境矛盾,人的發展麵臨的危機,這些都是我國公共危機管理麵對的難題。我國的國內資源難以支撐經濟的粗放增長,環境更難以支撐當前這種高汙染、高消耗、低效益生產方式的持續擴張。人類正麵臨著一場新的人口資源危機,如果沒有新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沒有新的全球資源配置體係的革新,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矛盾將會迅速激化,我國幾千年文明史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因此,從科學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必須強化全民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發展清潔生產以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汙染成本,發展綠色消費以減少消費過程對生態的破壞,發展新能源以實現生產方式的徹底超越等手段預防可能出現的公共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