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林語堂的晚年在香港和台北來回穿梭,但主要在香港住的時間長。
1975年10月10日是林語堂的八十大壽。朋友們在香港利園酒店為他做壽。來賓除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許多教授和利榮森、利園偉等外,還有簡又文、徐、張國興等老友。過了兩天,林相如夫婦送林語堂二老到台北,在台北有十幾個文學、藝術、新聞團體在大陸餐廳舉行了隆重的聯合茶會,慶祝林語堂夫婦八十大壽。《華岡學報》出版了《慶祝林語堂先生八十歲論文集》,內有蔣宋美齡、張群、蔣經國、錢複、蔣複璁、曾寶蓀、馬星野、謝冰瑩等人的賀詞和文章。
蔣複璁作《林語堂八秩大慶祝辭》摘錄如下:
自古至今,仁人君子,必有真勇,必有其德,必有其業,必有其壽。征之史實,毫厘不爽。是故能巍巍乎立於天地之間而無愧也。今維林語堂先生,足資矜式矣。先生祖籍福建之龍溪廈門。三代為基督徒。父為長老會牧師。自幼篤信基督徒。既長,於清季宣統三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神學院,以對神學課程之乏味,乃放棄基督教之信仰。迨至民國四十七年,再皈依基督教。此乃超越實體而獲心靈之勝利也。
先生著書數十種,均譯數國文字,實為不朽之作,為中外士林所推重。近年在香港出版之《當代漢英詞典》巨著,曾轟動一時,名聞遐邇,乃對文化教育之一大貢獻也。先生顏其書室曰“有不為齋”。蓋以道家尊尚黃老之說,主清淨無為,化治於無形。佛家謂:“真理非由因緣造作而成,故曰無為。”而儒家思想,重孔子之道,講仁義道德,有為有守。“有為”謂“養其身以有為也”。“有守”謂有節操也。有守則不為不義,不為外物所誘也。先生一生,澹泊高潔,與人無爭,遊心物外專事著述。舉凡世俗名利,概不足攖其心。且嚐語出詼諧,有“幽默大師”之稱。然其生平為人,坦率真誠,忠貞不二,正直不阿。有剛強不撓之毅力,自強不息之恒心。擇善固執,唯道是從,唯義是守。見義勇為,不為外誘。高尚之品德,乃儒家之風範,有為有守也。故先生所謂“有不為齋”者,有為而有不為,即勇於為義而不為不義者也,亦儒而亦道也。觀其在抗戰期間及政府來台灣後,先生始終主持正義,在海外為政府宣傳,口誅筆伐,堅持國策,對國家之貢獻實甚大也。今歲十月十日,欣逢先生八秩攬揆之辰,稱觥介壽,並侑以辭曰:道術天下裂,漢誌述流別,三家稱巨子,老莊與儒墨。老子倡無為,莊生超萬物,孔孟祖堯舜,有為盡已力。兼愛與為我,揚黝在絕跡。董生定一尊,漢武重儒術,相沿二千年,服膺無敢失。廊廟慕山林,江湖思魏闕。道儒不可分,理學取道佛。吾道本一貫,萬殊大成集。廈門林先生,耶儒道釋合,家世基督徒,神學先肄業。改途習語文,進修赴美德。讀書破萬卷,生花夢彩筆,學成得博士,德言稱孔碩。掌教變南北,程門多立學。隻眼慕公安,抒情多佳作,紙貴洛陽城,重譯十餘國。騷壇執牛耳,中國蕭伯納。偕老有嘉配,齊眉同心結,承歡有嬌女,傳經讀史策,逍遙一神仙,蒙莊亦見拙。乘心持正義,衛國專筆伐,不為不義事,霜雪比高節。十月慶上壽,康強逢大吉,長生祝期頤,永為國人式。
1975年,美國圖書館學家安德生(Arthur James Anderson)編《林語堂英文著作及翻譯作品編目》。他在前言說:“東方和西方的智慧聚於他(林語堂)一身,我們隻要稍微誦讀他的著述,就會覺得如在一位講求情理的才智之士之前親受教益。他有自信,有禮,能容忍、寬大、友善、熱情而又明慧。他的筆調和風格像古時的人文主義者,描述人生的每一方麵都深刻機敏,優美雍容。而且由於顧到大體,所以在評局部事物時能恰如其分。最足以描繪他的形容詞是:有教養。他是最令人讚佩,最罕見的人——一位有教養的人的典型。”
安德生並且編纂Lin Yutang:The Best of an Old Friend(《林語堂精摘》)由Mason/Charter 出版。林語堂為這本書寫序說:
我喜歡中國以前一位作家說過的話:“古人沒有被迫說話。但他們心血來潮時,要說什麼就說什麼;有時談論重大的事件,有時抒發自己的感想。說完話就走。”我也是這樣。我的筆寫出我胸中的話。我的話說完了,我就要告辭了。
不久,林語堂在香港不能行走,隻能坐輪椅。甚至,有時在睡覺時從床上掉下來,他自己也爬不起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後不得不送往醫院。
1976年3月26日晚上10點10分,林語堂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林太乙和林相如等親人把林語堂的靈柩送到台北。蔣經國院長親自到機場迎靈。“中華民國”筆會、中華文化複興運動委員會、“故宮博物院”、“中央通訊社”、《國語日報》、“中國文藝協會”、“中國語文協會”和台灣開明書店等八個團體負責治喪事宜。4月1日下午,在懷恩堂舉行追思會,許多政要、老友都參加了追思會。之後,林語堂的遺體安葬在陽明山的家園裏,麵對他所深愛的重巒疊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