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要善於創新(1)(2 / 3)

於是大家都相信了他,人家畢竟是專家,對於維修保養可以算是行家裏手。所以把主板調試檢測了一次又一次,故障依然如故。

主板現在北京又沒有現貨,這可怎麼辦呢?

於是大家都很著急,最後商量了一下說:“買一個測速器。如果沒問題就當作我們買了一個配件。如果是測速器的問題那就更好。”結果一換上,機器就恢複了往日的神氣。

江蘇江陰市隻有高中學曆的企業職工肖天甫成功地突破了石油鑽杆接頭鐓粗技術。石油鑽杆接頭的鐓粗技術是石油行業中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過去長期被國外跨國公司壟斷。國內某權威人士得知隻有高中學曆的肖天甫下決心攻克這一難題時,對他大潑冷水:“我搞了一輩子也沒搞成,你要能搞成我親自給你寫材料,上報院士。”

但肖天甫沒有理會專家的冷水,而是埋頭於技術攻關,最終取得了成功,並將這項技術提高到了新水平,吸引了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登門請求合作。

無獨有偶,江陰市的鄭金良,隻是一個初中學曆的農民,但他多年來潛心鑽研,專業書上教的辨別雌雄辦法不適用於大規模養殖,他便采取土辦法、笨辦法,在河豚產子時段整夜整夜地待在讓河豚越冬的大棚裏,一條條地看、一條條地摸,終於熟悉到一條魚隨便從手上一過,就能判斷出是雄是雌、是否到了產卵期。不僅修正了專業書上對“長江三鮮”——河豚、刀魚、鰣魚的某些錯誤觀點,而且以人工方式繁育出了長江刀魚。

以上例子表明,科技創新須破除權威崇拜心理。

權威的意見未必代表真理。我們應該放棄對權威的“頂禮膜拜”,勇於向權威發出挑戰。隻有敢於挑戰權威的人才能成為成功者。

智慧之源

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專家、學者、教師、書本、權威是神聖的,是知識的化身,是不可否定的,人們對其充滿了崇拜與信賴。其實,權威的意見未必代表真理。我們應該放棄對權威的“頂禮膜拜”,勇於向權威發出挑戰。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你第一次見到這麼多蒼蠅,肯定會感覺不好受,但時間長了,你會接受它們甚至喜歡上它們。這些動物都很聰明,也願意與人交流。”山東省濟陽縣孫耿鎮一處養殖場內,麵對滿眼飛舞的蒼蠅,艾寶榮笑著說。

艾寶榮,濟南大學計算機專業2000年畢業的女大學生,懷著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踏入社會,多方求職,卻均以失敗告終。她擺過地攤賣過涼席,開過肉食店……就在她創業舉步維艱時,一篇養蟲子致富的報道引發了她的極大興趣。她帶著找到創業項目的興奮,前往山東農業大學學習養殖技術,開始了她的“養殖人生”。

最初,艾寶榮每當看到那些蒼蠅和蠅蛆的照片,都會惡心不已。

現在的艾寶榮已經把蒼蠅當成了寶貝。她介紹說,她養殖的蒼蠅叫家蠅,是一種在封閉環境中經馴化可以養殖的生物,與綠豆蠅和紅頭蠅有很大區別。家蠅的幼蟲蠅蛆營養價值很高,經過滅菌、除臭、脫水可以製成濃縮蛋白質,可做食品添加劑,也可做生產醬油、味精的原料,成本低廉,市場前景廣闊。

目前,艾寶榮的蟲子養殖場已經達到月產鮮蟲三十多噸的水平,她還建立了蟲子網站,通過網絡將生意做到了英國、韓國。她的新廠房也將很快投入使用,她還準備充分利用蠅蛆,再建一個養豬場和一個高檔養雞場。

這就是“第一個”產生的效果,簡直迅雷不及掩耳。即使大公司也看到了這種產品,想開發,也會感到大勢已去。因為,第一個就是第一個,沒有誰願意在這個狹小的專業市場空間中去和對手硬碰硬。

海特發展有限公司劉董事長是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1997年他在某設計院工作時,曾受命設計一條公路的涵洞工程,由於每條涵洞都必須循規蹈矩地進行大量結構設計和繪圖,這讓一向比較“懶惰”的劉某望而生畏。因此他想到何不利用自己的計算機知識嚐試將其程序化,同時在創業路上也能另辟蹊徑。因此,當他終於開發出當時市場上一片空白的公路涵洞CAD軟件,將設計人員從每天大量重複煩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時,他立即創辦了一家公司,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由於這種產品是市場上的“第一個”,他迅速走向了成功,如入無人之境。

當看到很多人在同一條路上擠的時候,你就該有點兒創新意識了。此時不妨另謀他路而行,也許會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這樣做事,自己覺得也輕鬆,別人看了也精彩。

智慧之源

有創新意識的人做事與常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他們敢於創新,敢於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因而他們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裏讓自己“冒尖”,讓自己的事業越做越順,越做越大。

換個角度,你就成功了

人生在世,難免碰壁,這時切莫鑽牛角尖,不妨換個角度,說不定就能闖出一條道路來。換個角度,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