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連鎖(八)(2 / 2)

想到在遠方的兒子,馬季奇又歎了一口氣。

王龍勸道:“兒孫自有兒孫福。您也不可能管他一輩子。他願意飛你應該高興才對。等我們把涼皮連鎖坐起來,說不定到時候他眼巴巴的回來跟著你幹呢。”

聽了王龍的話,馬季奇臉色頓時舒緩和了多,道:“說的也對。哪裏掙錢都一樣。如果這裏能有更好的前途,不信他不回來。”

王龍仔細想了一下,道:“我們可以雙管齊下,玉教授您和馬師傅研究配料配方和在涼皮中添加膠原蛋白的事情,我來研究怎麼改造改造機械。可能你們還不知道,我是機械專業的碩士生,這個絕對是我的專長。”

“那感情好,我們就分頭來做。”玉教授點了點頭,不緊不慢的說道,“其實我特別喜歡傳統配方,這是我們華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啊。隻是很多配方因為持有人不願意傳播的原因失傳了。今天有幸見到了馬師傅的配方,也讓我大開眼界啊。”

被這一段話說的有些不好意思,馬季奇無奈道:“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有些時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說這個了,我還得向玉教授好好請教一下,在食品衛生和營養學方麵我有很多的問題,難得見您一麵,可不能錯過了。”

好為人師的玉教授終於爽朗的笑了一聲,道:“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話音剛落,他就被馬季奇拖到一邊的聊了起來。

看老哥倆兒挺投緣,王龍欣慰的笑了。開始的時候他還擔心這兩個人一個科班出身一個野路子互相看不慣甚至不願意合作呢。

玉教授和馬師傅去研究配方的事情,王龍自己則投入到涼皮機的改造中。經過一天一夜的計算,他決定把料倉擴大,攪拌力度減弱,基本接近人手洗麵的力度,工作的時間雖然延長到原來的二點五倍,但是對一架成本並不高的機器而言,這並不算什麼。多生產兩台機器就可以了。方案設計好之後,王龍找了一家機械廠按照他的圖紙改造了原有的涼皮機,經過試驗,改進後的機器製作的涼皮口感比原來的提高了很多——雖然還是和人手洗麵有些許差距,但是在添加膠原蛋白的情況下,這個微小的差距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玉教授和馬師傅那邊也很快的拿出了膠原蛋白添加方法。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王龍開始進行“涼皮連鎖”第二次試運行。

第二次銷售的業績基本按照王龍估計的情況發展。邊上印有“原汁原味馬師傅涼皮”的“甘南涼皮車”第一天的銷售量就達到了五百分。中午幹了一個多小時實在幹不動了,王龍隻好打電話把馬季奇叫了過來幫忙。

看到“馬師傅涼皮”的老板竟然在涼皮車裏賣涼皮,大家對“甘南涼皮”更加趨之若鶩——畢竟這裏賣的比馬師傅涼皮店還要便宜一塊錢:這裏賣五塊,馬師傅涼皮店卻賣六塊。還不用跑那麼遠去買。

一個禮拜的二次試運營全麵告捷。隻要到了吃飯的時間,涼皮車前就會有人排隊,少則幾人多則十幾人。涼皮車上的銷售人員每天滿負荷運轉五到六個小時,幹活幹到腿軟,數錢數到手軟——幾乎都是五塊錢的零票子,數起來當然麻煩了。

二次試運營的第二天,王龍就從馬師傅店裏拉來一個人來頂替他的位置。然後他悄悄的混入買涼皮的消費者隊伍,專門找那種愛說話的大媽。王龍故意排在她們後麵,若無其事的和她們聊天,問她們對涼皮車的看法。

兩天的深入市場調查得到的反響非常好,涼皮車賣的的涼皮不僅好吃還很便宜,看起來又足夠的幹淨衛生,還不用怎麼等——十幾個人的隊伍也就等個十來分鍾就可以了;所以大家當然都願意來這兒買涼皮了。

首戰告捷後,王龍開始精心研究涼皮車的銷售策略。甘南市中心區大概有三十萬人人口,如果每天銷售五千份,也就是說平均六十個人中有一個人會吃涼皮——這還是可以做到的,那麼就需要八台涼皮車。

王龍的第一步就是把這些吃涼皮的顧客全部拉過來。

五千份量涼皮,八台涼皮車。王龍打定主意後立馬下單又買了7輛卡車開始進行改造。接下來他就根據華燁提供的居民居住地圖來劃分銷售範圍。經過現場考察,王龍決定每一涼皮車有四個固定的銷售地點,中午一個地方下午一個地方,四個點兩天轉一遍。這樣整個甘南市中心區就有三十二個銷售地點,基本覆蓋了全部的居民聚集區。

然後就是招人,培訓。

這次招人的時候王龍多了一個心眼,他沒有隨便從人才市場上招人,而是找上了劉定山——那個第一時間找自己麻煩的關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