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連鎖(一)(1 / 2)

自從王龍上次見過雷子後,他開始思考起了自己的創業思路。

他決定采用新的模式,有實際的食品載體。換句話說,就是賣成品,而不是像“百信食業”一樣買半成品,對周圍的商鋪衝擊這麼大,讓別人都沒生意做。

從雷子那裏王龍知道了不能不給別人活路,否則別人會讓你過不下去。而且按照王龍的預計,“百信食業”這個模式,也是在特定時間特定背景下的產物。隨著人們收入越來越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飲食行業最終的趨勢還是為顧客提供最終可以直接食用的產品,而不是“百信食業”這種半成品。

王龍肯定不回去想開大飯店這種事情。開大飯店既需要本錢又需要關係,各方麵涉及的東西太多,還至少得有幾個有絕活的廚子,不是他現在能做的,更不是他想做的。

他想做的還是模式,一個他、他的員工和顧客都能夠長久受益的模式。

模式首先需要一個載體。比如麥當勞的載體主要是薯條、漢堡,肯德基的載體是雞塊。雖然進入華國後肯德基的載體也變成了漢堡,但肯德基靠以發家的還是所謂的“吮指雞塊”。肯德基在華國主推漢堡也算因地製宜。就雞塊而言,肯德基做的吮指雞塊不會比華國普通老大媽做的鹵雞塊強多少,但漢堡對華國人而言卻是個新鮮事物,消費者也更容易接受——因為這樣更有“小資範兒”,更能滿足華國人的崇洋媚外心理。

這個載體選什麼好呢?

王龍經過分析,確認這個載體至少需要三個要素。

第一就是這個載體本身要口感好,但是卻不能帶有太多的自有味道。換句話說這個載體需要滑膩爽口,但是不能帶有明顯的腥味或者酸辣味。

第二就是這個載體必須能做成各種口味,酸也好,麻也好,辣也好,得百搭,還得四季皆宜。因為華國這麼大,各地的飲食習慣完全不一樣,如果載體不能百搭,推廣性就會差很多很多。

第三就是這個載體要物美價廉而且製作簡單方便。王龍還是希望做快餐,衛生、實惠、方便的連鎖快餐是他此時腦中揮之不去的念頭。

最好這個載體還比較健康,起碼要比薯條漢堡更健康。

難啊!太難了!

王龍是個對吃不是很講究的人,所以他對飲食方麵沒有太多的研究,隻是知道華國的八大菜係:魯菜、川菜、蘇菜、粵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還有各個菜係烹飪的方式:炒(爆、溜)、燒(燜、煨、燴、鹵)、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醃、熏、風幹)、涼拌、淋,以及後來的扒、涮等。

這些知識他甚至大多是從書上或網上看來的,親自吃過的也不多。因為怕喝酒,所以王龍很少參加應酬,以至於他下過的館子也屈指可數。當然就不會深入了解華國龐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了。

真是用時方恨少啊。

他都有些後悔以前總是拒絕和徐嘉楠一起去吃飯應酬了。關鍵時候自己貧乏的口舌經驗坑苦了自己。

這件事情他還沒有辦法找別人商量,因為別人不能完全理解他的理念。理解不了他的理念,就不能提出什麼有效的建議。

這天快到中午的時候王龍沒什麼事情,就信步來到“百信食業”隨便看看店裏情況。其實這段時間王龍來的次數已經不多了,一周也就來一兩趟,來之前也不和店裏的員工打招呼。“百信食業的”員工也很快適應了這種“無政府”狀態。不過雖然“無政府”,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並沒有絲毫的懈怠。

為了應付中午的營業高峰,店裏的員工都會提前吃好飯——一旦忙起來可就沒有空隙吃東西了,要餓著肚子挺兩個小時。

說來也有意思,“百信食業”雖然是一家做餐飲的點,但是店裏卻沒有什麼可以直接吃的東西。員工要麼自己帶飯吃,要麼出去買些東西吃。當然大部分時候他們晚上回家會帶兩三份配菜回家,做好了之後放冰箱,第二天拿到店裏,吃的時候熱一下就行。

在店裏熱個菜還是沒有問題的。

這天碰巧杜元開著車出去給大夥兒買午飯剛回來。王龍剛到店裏,就看到杜元手中提了兩大摞飯盒從外麵進了門。杜元看到王龍,殷勤的說到:“王哥來了,中午吃了沒有?沒吃就和我們一起吃吧,我正好多買了兩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