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心態是你的靈魂(3)(1 / 2)

擁有更多的財富,是今日許許多多人的奮鬥目標。財富的多寡,也成為衡量一個人才幹和價值的尺度。當一個人被列入世界財富排行榜時,會引起多少人的豔羨。但對於個人來說,過多的財富是沒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為了社會在創造財富,並把多餘的財富貢獻給了社會。但丁說:“擁有便是損失。”財富的擁有超過了個人所需的限度,那麼擁有越多,損失就越多。讓我們看一看米勒德·富勒的故事,就會明白財富的越來越多,並不代表得到的越來越多。

同許多人一樣,富勒一直在為一個夢想奮鬥,那就是從零開始,而後積累大量的財富和資產。到30歲時,富勒已掙到了百萬美元,他雄心勃勃,想成為千萬富翁,而且他也有這個本事。他擁有一幢豪宅,一間湖上小木屋,2000英畝地產,以及快艇和豪華汽車。

但當他擁有這一切的時候,問題也來了: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而且他也因為忙於工作而疏遠了妻子和兩個孩子。他的財富在不斷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卻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辦公室突發心髒病,而他的妻子在這之前剛剛宣稱打算離開他。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對財富的追求已經耗費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東西。他打電話給妻子,要求見一次麵。當他們見麵時,兩人都淚流滿麵。他們決定消除掉破壞家庭生活的東西——他的生意和物質財富。

他們賣掉了所有的東西,包括公司、房子、遊艇,然後把所得捐給了教堂、學校和慈善機構。他的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但富勒從沒感到比此時更清醒過。

接下來,他們夫妻二人開始投身於一項偉大的事業——為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無家可歸的貧民修建“人類家園”。他們的想法非常單純:“每個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應該有一個簡單體麵,並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來休息。”美國前總統卡特夫婦也熱情地支持他們,穿工裝褲來為“人類家園”勞動。富勒曾有的目標是擁有1000萬美元家產,而現在,他的目標是為1000萬人,甚至為更多人建設家園。目前,“人類家園”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萬多套房子,為30多萬人提供了住房。富勒曾為財富所困,幾乎成為財富的奴隸,他的妻子和健康差點兒被財富奪走。而現在,他是財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願放棄了財產,而去為人類的幸福工作。他自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當然,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擁有財富就不快樂、散盡財富才快樂。而是說我們對待財富的態度應該是“不要追求顯赫的財富,而應追求你可以合法獲得的財富,清醒地使用財富,愉快地施與財富,心懷滿足地離開財富。”這就是培根的建議,這是大師指給我們的對待財富的建議。智者會巧妙地利用財富獲得快樂,愚者最終也未必真的得到財富。

現在不少人急於發大財,結果不是被騙就是去搞歪門邪道,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比如製假販假、盜版走私、做毒品生意,甚至殺人越貨。他們完全成了金錢的奴隸,財富對於他們如同絞索,他們越是貪求,絞索就勒得越緊。

一個貪官說,他每當聽到街上警車鳴笛,就生怕是來抓他的,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不義之財再多,又有什麼“樂趣”呢?

當然,我們並不是一概排斥財富,並不是說追求財富就是錯的。我們厭惡和蔑視的是對個人財富的過分貪求、以不正當手段聚斂財富。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貪婪的掠奪品,而是一種行善的工具,是在追求財富過程中得到的快樂和滿足。

這就是我們對待財富應該持有的態度。如果我們不惜不擇手段而獲得財富,那也最終會成為財富的奴隸,永遠都不會滿足,永遠都不會獲得快樂。

智慧之源

當你認為擁有許多的財富時,其實財富本身就隻剩下一個數字。換一種思路對待財富,這就是與其守著這個數字,還不如讓這個數字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讓財富創造更大的價值,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你會從中獲得更多的快樂。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們在生活中,總免不了有一些苦惱煩悶的事兒。有些煩惱來自外界,必須正視;有些困擾則源於內心,這就是所謂“自尋煩惱”。“魔由心生”的故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