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並列關係複句、文段保主舍次及概括(1 / 3)

並列複句的各個分句分別敘述有關聯的幾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麵。

根據分句之間並列關係的差異,並列複句分為兩類:

一、並舉並列

並舉並列表示相關的幾件事情或幾個方麵同時並存。

並舉並列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也、又、還、同時、同樣、另外、既……也/又、又……又、也……也、一邊……一邊、有時……有時、一方麵……一方麵(另一方麵)、一會兒……一會兒”等。例如:

他不故意地冷淡誰,也不肯繞著彎子去巴結人。

學校既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是創造知識、培育人才的地方。

在工作組召集的大會上,他不檢查,也不辯解。

一方麵,普遍的貧困所引起的社會紅眼病,使他們像傳統的財主一樣不願“露富”;另一方麵,自身社會地位的長期低下,又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欲望。

表示並舉並列的複句有時不使用關聯詞語。例如:

五彩繽紛的田野,白雲飄浮的藍天。

夕陽開始鳴金收兵了,演員們也開始有秩序退場。

二、對舉並列

對舉並列表示兩種情況或兩件事情相對或相反。

對舉並列常用的關聯詞語有“而、而是、不是……而是、是……不是”等。例如: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

曆史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在更高階段上的發展。

表示對舉並列的複句也可以不使用關聯詞語。

例如: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感情的短處在於會使人迷失理性的思考,科學的長處在於它是不動感情的。

並列關係複句、文段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在形式上是平等並列的,但根據寫作目的,對文章所要表現的側重點、表現手法等的分析,有的並列關係各並列要素之間有主次之分,有的沒有主次之分。並列關係的文段概括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1.各要素之間形式上是並列關係,根據寫作目的,在內容上也沒有輕重主次之分。例如:“他學習成績非常好,品質也很好。”強調並列的各部分,即:他的學習成績和品質都很好。這種關係的並列各要素之間一般沒有襯托、烘托、比興等表現手法。這樣的文段先要概括各並列要素的內容,然後,將它們累加起來進行綜合。我們稱之為“累加法”。例如:

他不故意地冷淡誰,也不肯繞著彎子去巴結人。

概括時可用並列短語的形式變複句為單句。概括為:他不故意冷淡和繞彎子巴結人。

學校既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是創造知識、培育人才的地方。

用並列短語的形式變複句為單句概括:學校是傳授知識、創造知識、培育人才的地方。

在工作組召集的大會上,他不檢查,也不辯解。

丟掉狀語,抓句子的主幹(主要人物和事件、狀況)可濃縮為單句:他不檢查、不辯解。

一方麵,普遍的貧困所引起的社會紅眼病,使他們像傳統的財主一樣不願“露富”;另一方麵,自身社會地位的長期低下,又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欲望。

把各並列要素的主要方麵綜合起來概括為:他們不願“露富”,又有出人頭地的願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朱自清《春》)

分析:第一步,累加三句話所體現的春天的特點是:新、美、力。第二步,從表現手法上看,采用描寫來抒情,目的是抒情,可概括為:讚美春天“新、美、力”的特點,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下麵這段話介紹了“老王”的哪些基本情況?

據老王自己講:北京解放後,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歎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幹戶。他靠著活命的隻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麼親人。(楊絳《老王》)

分析:前三句話介紹老王的從業情況,第四句話介紹老王的家世。“累加”起來就是:介紹老王的從業情況及家世。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老舍《濟南的冬天》)

分析:兩句之間是並列關係,都是表現濟南冬天的特點的。第一句的重心是“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第二句的重心是“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把兩句話的主要內容累加起來就得到了概括的答案:“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響晴的。”

2.並列關係各要素之間形式上是並列關係,在內容上卻有輕重主次之分。這種類型的並列文段常常運用反襯、烘托、比興等表現手法。一般要根據寫作目的(文章中心)來分析各要素之間的主次關係。概括時保主舍次,保留主要的,丟掉次要的。可以用“摘錄法”直接將能概括主要內容的部分摘取出來,對於有指示代詞(“這、那”等)或人稱代詞的地方,可以用“置換法”在摘錄的原句上修改。如果摘錄的內容概括性不強,那麼要對摘錄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概括。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