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設計采用異型柱現澆鋼筋混凝土雙向密肋複合樓板,板內填充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砌塊。戶內空間無梁,便於空間分隔。
複合牆體外保溫多層住宅通用圖建築設計特點
本設計為磚牆承重,外貼50cm厚自熄型聚苯乙烯保溫層住宅,按居住行為的不同要求,平麵設計呈係列化,有南北起居廳,供選擇使用。
功能空間安排合理,餐廳靠近廚房,無視線幹擾;衛生間靠臥室方便使用,形成私密空間,實現了動靜分離,食寢分離。人戶處設有過渡空間,方便更衣,換鞋並保溫隔熱。
考慮入口老齡化的社會發展需要,創造適宜的兩代居住宅模式,即兩種套型之間使用功能既能分又能合。
智能型建築是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向建築行業的應用與滲透,它完美地體現了建築藝術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形成既有安全舒適和高效特性又將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互融合的綜合體,現在已經成為評價綜合經濟國力的具體表征之一,並將以龍頭產業的麵貌進入21世紀,成為當今世界各類建築特別是大型建築的主流。
智能型建築主要由土建、機電、裝潢、弱電智能化四部分組成。土建部分猶如人之軀體,機電設備部分如人之器官,裝潢部分如人之衣著,智能化設備部分如人之大腦,而計算機網絡則如人之神經。智能型建築的基本要素是通信係統的網絡化、辦公業務自動化和智能化、建築柔性化和建築物管理服務的自動化。可以說智能型建築是今日科技與智慧的結合,明日安全與舒適的保證。
智能型建築的最終目標是係統集成,也就是能將建築物中用於綜合布線、樓宇自控、計算機係統的各種相關網絡中所有分離的設備及其功能信息,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既相互又統一協調的整體,各種硬件與軟件資源被優化組合成一個能滿足用戶功能需要的完整體係,並朝著高速度、高集成度、高性能價格比的方向發展。
從係統的觀點而言,係統性能的優劣既反映在係統總體結構的合理性上,也反映在所采用的技術層次上和選用的設備是否具有特性(可靠性、適用性和可維護性),在此基礎上,係統達到的目標及優化程度則成為評價係統水平的核心。在信息發展浪潮的帶動和驅使下,樓宇昝能化係統邁入數字化和網絡化將是大勢所趨,其實現功能將會有很大的提升,逐步融入可視化、網絡化、集成化與智能化的發展大潮之中。
一、智能建築的定義與分類
(一)智能建築的定義
1.美國早期對智能建築的定義是:“智能建築乃是通過優化其結構、係統、服務、管理四個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來提供一個多產的和成本低廉的環境”。同時又指出,“沒有固定的特性來定義智能建築。事實上,所有智能建築所共有的惟一特性是其結構設計可以適於便利、降低成本的變化”。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美國的智能建築已經處於更高智能的發展階段,進入到“綠色建築”的新境界。智能隻是一種手段,通過對建築物智能功能的配備,強調高效率、低能耗、低汙染,在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前提下,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如果離開節能和環保,再“智能”的建築也將無法存在,每棟建築的功能必須與由此能帶給用戶或業主的經濟效益緊密相關,智能建築的概念將被淡化。
2.歐洲將智能建築定義為“創造一種可以使住戶有最大效率環境的建築,同時該建築可以使之有效地管理資源,而在硬件和設備方麵的壽命成本最小”。
3.日本對智能建築的重點集中在如下4個方麵:作為收發信息和輔助管理效率的軌跡;
確保在裏麵工作的人滿意和便利;
建築管理合理化,以便用低廉的成本提供更周到的管理服務;
針對變化的社會環境、複雜多樣化的辦公以及主動的經營策略做出快速靈活和經濟的響應。
4.中國認為智能建築的重點是使用先進的技術對樓宇進行控製、通信和管理,強調實現樓宇三個方麵自動化的功能,即建築物的自動化、通信係統的自動化、辦公業務的自動化。
智能建築的係統集成經曆了從子係統功能級集成到控製係統與控製網絡的集成,再到當前的信息係統與信息網絡集成的發展階段。在媒體內容一級上進行綜合與集成,可將它們無縫地統一在應用的框架平台下,並按應用的需求來進行連接、配置和整合,以達到係統的總體目標。
5.新近有人提出智能建築的新定義,認為智能建築是根據適當選擇優質環境模塊來設計和構造,通過設置適當的建築設備,獲取長期的建築價值來滿足用戶的要求。他們提出智能建築的核心是下列8個優質環境模塊:
環境友好包括健康和能量;
空間利用率和靈活性;
(二)智能建築的分類
智能建築的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從單棟大樓到連片的建築廣場,從大到摩天大樓到小至家庭住宅,從集中布局的樓宇到地理分散的居民小區,均被統稱為智能建築。智能建築能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實現零時間、零距離的交流。對智能建築可有如下的類型和層次結構:
1.智能大樓
智能大樓主要是指將單棟辦公類大樓建成為綜合智能化大樓。智能大樓的基本框架是三個子係統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整體,發展趨勢則是向係統集成化、管理綜合化和多元化以及智能城市化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智能大樓作為現代化辦公和生活的理想場所。
2.智能廣場
未來,智能建築會從單幢大樓轉變為成片開發,形成一個位置相對集中的建築群體,稱之為智能廣場。而且不再局限於辦公類大樓,會向公寓、酒店、商場、醫院、學校等建築領域擴展。
智能廣場除具備智能大樓的所有功能外,還有係統更大、結構更複雜的特點,一般應具有智能建築集成管理係統能對智能廣場中所有樓宇進行全麵和綜合的管理。
3.智能化住宅
智能化住宅的發展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家庭電子化,其次是住宅自動化,最後是住宅智能化,美國稱其為智慧屋,歐洲則稱為時髦屋。
智能化住宅是指通過家庭總線把家庭內的各種與信息相關的通訊設備、家用電器和家庭保安裝置都並入到網絡之中,進行集中或異地的監視控製和家庭事務性管理,並保持這些家庭設施與住宅環境的協調,提供工作、學習、娛樂等各項服務,營造出具有多功能的信息化居住空間。
智能化住宅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人與居住係統的協調,從多方麵方便居住者的生活環境,全麵提高生活的質量。
4.智能化小區
智能化小區是對有一定智能程度的住宅小區的籠統稱呼。智能化小區的基本智能被定義為“居家生活信息化、小區物業管理智能化、卡通用化”。智能小區建築物除滿足基本生活功能外,還要考慮安全、健康、節能、便利、舒適五大要素,以創造出各種環境(綠色環境、回歸自然的環境、多媒體信息共享環境、優秀的人文環境等),從而使小區智能化有著不同的等級。
小區智能化將是一個過程,它將伴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及人們需求的不斷增長而增長和完善,它表明了可持續發展性應是小區智能化的重要特性。
5.智能城市
在實現智能化住宅和智能化小區後,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將被進一步強化,出現麵貌一新以信息化為特征的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的主要標誌首先是通訊的高度發達,其次是計算機的普及和城際網絡化,屆時,在經曆了“統一的連接”、“實時業務的集成”、“完全統一”三個發展階段後,將出現在網絡的諸多方麵進行統一的“統一網絡”。計算機網絡將主宰人們的工作、學習、辦公、購物、炒股、休閑等幾乎所有領域。電子商務成為時尚;再次是辦公作業的無紙化和遠程化。
6.智能國家
智能國家是在智能城市的基礎上將各城際網絡互聯成廣域網,地域覆蓋全國,從而可方便地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遠程作業、遠程會議、遠程辦公。也可通過或其他通訊手段與全世界相溝通,進入信息化社會,整個世界將因此而變成地球村一般。
(三)智能大樓的基本模型
智能大樓代表著對物業自動化的需求,最基本的是實現樓宇控製的自動化、樓宇通訊自動化辦公自動化。但更重要的是應以信息集成為核心,能夠連接所有與之相關的對象,並根據需要綜合地相互作用,以實現整體的目標。最新的技術是將智能大樓信息集成建立在建築物內部網過的基礎上,通過服務器和瀏覽器技術來實現整個網絡上的信息交互、綜合與共享,實現統一的人機界麵和跨平台的數據庫訪問,因此能夠做到局域和遠程信息的實時監控、綜合共享數據資源、對全局事件作快速處理和一體化的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