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綠色節能住宅設計(八)(1 / 3)

借鑒古代的防災設計方法。建築防災的設計理論與方法是在抗禦災害的實踐中逐步發展與完善起來的。學習與借鑒前人的經驗進行設計,不失為一種簡捷方法。

①總結災害及其防禦的基本規律,以此啟迪防災設計。災害的規律非一朝一夕可知,災害的防禦亦非一日可就,需要長期的認識過程與實踐積累。借助史料,可以發現其發生及對建築危害的規律,由此做出有針對性的防災設計。例如龍卷風的破壞力極大,但出現的概率很小,預測與防禦十分困難。根據上海市發生的近80次龍卷風的史料研究分析,發現其一般發生在“城市熱島”外的某些區域,對建築的破壞亦有某些規律,由此可劃分出“龍卷區”和“非龍卷區”,作為城市規劃和重點工程項目選址和防災設計的依據。

②學習借鑒建築防災設計的原則與措施。曆史上建築防災設計的原則與措施,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與自我完善過程,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可資借鑒。例如:防洪規劃設計的“防、導、蓄、高、堅、遷”六字方略,防火設計的“圍、隔、封、包、不燃、排、疏散與避難、救、起因”等技術措施,防震設計“擇其址、穩態型體、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經驗,防風設計中從選址規劃、組群布局、建築形式,到結構、材料等一係列對策,都可在現代建築防災設計中參考應用。

從防災中創新設計。災害畢竟是建築創作中的不利因素,然而建築創作不應完全受製於災害,應積極主動地考慮防災減災,將其作為建築設計創新的途徑之一,古今中外不乏先例。例如:為防洪澇潮災和蟲蛇猛獸,遂有幹欄建築的產生;為減輕地震大風影響,中國古塔設計采取平麵趨圓、沿高度逐層變幅度收分、門窗洞口錯列手法,成功地創造了中國古代高層建築形式。現代建築中更不乏從防災減災出發進行創新的成功之作,例如意大利米蘭皮瑞利大廈的流線型平麵;美國芝加哥漢考克大廈沿高度收分並設置巨大斜撐;希爾斯大廈束九筒於一身,沿高度隔數十層斷其一二;舊金山泛美大廈體型顯著的收分和頂部的尖塔成為城市象征,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我國的高層建築十多年來迅速發展,體型設計逐步由規整單一轉變為形式多樣、變化多端,但也出現了片麵追求形式奇異而忽視安全的傾向,需予以糾正。

城市與建築的綜合防災法。我國近50年來進行的以工程性為主的防災研究與建設,受專業劃分及行政隸屬關係的限製,各類災害的防治研究、防災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往往各自為政,不適應現代城市的複雜性、係統性、綜合性特點。在此,不防借鑒我國傳統的綜合防災思想與方法。

①一災數方治,一方治數災。針對一種災害采用多項措施進行綜合防治,采取某項措施時,又兼顧防禦多種災害及其他功能需要,一舉多得。例如城市防洪,采取選址避洪、築堤壩城牆拒洪、開溝渠泄洪、建築上采用高台基與磚石料等多項措施,綜合防治,其中選址避洪又兼顧城市用水與航運交通,築壩開渠又兼顧排澇、灌溉之利,采用高台基及磚石材料還可避潮防腐、抗風防火,並成為建築造型的構成要素。

②防災設計的“益”與“損”綜合。“益”之法始於共工築堤防洪,不能完全奏效,遂有大禹決九川泄水人海,“損”之法由此始。“益”與“損”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是“自然”與“人為”在防災對策上的反映。“益”、“損”綜合,體現於各種災害的防禦,貫穿數千年,今尤可鑒。

此外,還應重視工程減災與非工程減災的結合、防災工程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結合。

3.綠色住宅區防災規劃設計基本思路

綠色住宅區防災的目標就是要將住宅區建成安全生活區,區內形成自立的生活係統,並且使日常生活和防災時的生活相互兼顧。居民與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形成防災共識,責任明確,相互協調。

綠色住宅區應建設有效的防災設施,諸如防災疏散場地、救災交通道路、防災飲用水源、救災水源、救災用電源及燃料以及醫療救助設施、通訊網絡設施等。

綠色住宅區內應形成防災管理體係。從平時的生活出發,做好救災準備,並製定防災應急預案。

綠色建築多方位防災體係

防災綠地的規劃建設

城市綠色住宅區,要結合城市綠化麵積指標,規劃建設一定麵積的綠地,平時作為觀賞草坪,美化城市市容環境,發生災害時,可作為避難場地。在草坪的周邊應設飲用水源,並預設發生災害時能夠迅速對外通訊的電話線路。

除市中心地帶需集中規劃建設綠地之外,城市道路旁的綠化帶、河流兩岸的綠化帶等,均可作為防災時的避難地帶。而且,這些綠化地帶是居民日常生活所熟知的,對於防災避難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應當指出的是,在城市綠地周邊的建築,應具有較高的抗震及防火性能,在地震災害時,周邊建築的倒塌及火災不得導致綠地上避難人群受到傷害。

綠色住宅區的交通路網建設

為了在發生災害時能夠順利進行搶險救災活動,使救災隊伍和物資盡快送到災害現場,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應盡可能使綠色住宅區的交通道路形成網狀結構,並使之滿足消防車等救災車輛的使用要求。

規劃建設“陸、海、空”防災場所

如上所述,為了防止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綠色住宅區應規劃建設防災集散場地。在城市,集散場地可由綠地、公園、中小學活動場地以及城市廣場等形成,在農村,可由農田代替。

為了保障在災害發生時救災隊伍及物資的及時救援與供給,綠色住宅區應規劃建設滿足直升機起降的停機坪。設在超高層建築以上)頂上的直升機停機坪,隻滿足火災及水災情況下直升機的起條,但在地震災害時,直升機將不宜在超高層建築上起降,故在地麵規劃建設直升機停機坪,是十分必要的。

沿海、沿江城市還應修建由水路進行救災搶險的碼頭及相應設施。

總之,有條件時,應盡可能地形成“陸、海、空”防災體係,以便在災害時多方位實施救助。

加強生命線工程的建設

城市供水、供電、救災、通信、煤氣等係統是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做好這些係統的防災規劃建設,對於綠色住宅區的防災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①在城市市政設施建設中,推廣抗震防災性能好的“共同溝”設施。“共同溝”是發達國家在80年代初期開始推廣的市政設施的新技術。在共同溝內,集中了給排水、熱力、通訊、電力、煤氣等管網。這些管網集中設計,一次同時施工,並用計算機係統進行自動化管理,不僅能節約城市市政工程建設資金、減少重複建設,而且各類管網進入地下,震害小,安全性高。我國的大中城市有條件時應推廣實施。

②各種管線的耐震措施。在生命線工程中,必須確保各種管線的耐震措施。如供水管線、煤氣管線等在垂直交接處應采用柔性接頭連接,以保障管線在地震時相對運動的安全性。應保障災害時飲用水的供給,並可減少地震次生災害―火災及爆炸事故。電力線路及通訊線路應有相應的耐震措施,以確保發生災害時重點部位能源及通訊線路的暢通;各種管線應具有可替換性,以便災後修複。

③加強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非常規能源設施的建設。這些能源具有設備小、分散、質輕等優點,受地震等災害的破壞、影響較小,在正常情況下,可節約常規能源,在災害情況下,可替代常規能源,為綠色住宅區保障最低限度的能源供給。

綠色住宅區的防火

綠色住宅區一般使用可重複利用、防火性能較差的材料,如木材、竹材以及塑料等的再生製品,耐火等級低,易發生“火燒連營”之災。因此,綠色住宅區必須做好防火設計。

首先,在綠色住宅區的規劃設計中,要留足防火間距。防火間距主要是為了防止建築物之間的火災蔓延,同時形成消防通道。防火間距內的地帶可作為綠化草坪,火災時可用作救火場地。防火間距可與日照間距結合設置。

其次,對可燃建築進行防火處理。如以木材、竹材為主體的建築,可用防火塗料塗刷,提高其防火性能;當受經濟條件限製時,可用水泥砂漿甚至泥漿等作抹灰處理,也可以提高耐火性能。

再次,綠色住宅區內,推廣使用火災自動報警係統。火災自動報警係統有感煙報警、感溫報警及紅外線報警等係統,要根據綠色建築的用途及使用性質,選擇合適的係統。此外,對於天然氣、城市煤氣等具有燃燒和爆炸危險的設施,應采用專用的煤氣泄漏自動報警係統,以策安全。

最後,綠色建築區內,要按照國家防火規範規劃、建設消防水源及室內外消火栓係統,以便發生火災時,消防隊伍救火使用。我國發生的大量的火災事故說明,是否規劃建設充足的消防水源,對於減少火災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