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技術與經濟。建築的曆史表明,各民族在其各自的自然、技術、經濟、政治、文化及風俗等條件下,其建築具有各自的特點,形成各自的民族風格。這些條件的變化,也直接影響到建築形態的變化。其中技術可謂一個活躍因素,它不僅直接影響建築,而且有時會促使整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從而推動建築的相應變化。最好的例證便是工業技術的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當其作用到建築上時,產生了劃時代的現代建築。而經濟與技術的關係是緊密相連、互相依存、互相製約的,技術的完善有賴於堅實的經濟基礎,經濟的發展又靠技術革命的推動。建築形態的變化,會因技術和經濟的製約而發展緩慢,甚而影響其建築藝術上的審美趨勢;也會因技術的提高、經濟基礎的雄厚實現過去不能實現的理想,創造奇跡。
技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給建築業帶來了勃勃生機,使人們一度忽視了它給環境帶來的影響:過多的廢棄物、消耗過多的不可再生資源,今天,環境危機的警鍾,使人們覺醒一一建築不應過度地依賴技術,成為技術的附屬品,應當把技術看作是建築與環境共生的橋梁,使其服務的最終目標是整個生態環境係統,而不單單是“人”,要有一個整體的生態自然觀把人放人整個大生態環境中去考慮,這種新的觀念意識,使人類對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有了新的評價標準。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技術對建築的作用將會服從於生態平衡的原則,並推動建築文化的發展。
4.生態因素。可持續性原則體現了地球的整體性,保護生態係統成為人類共同的目標,使自然生態保持完整的秩序和良性循環。這種原則使人們提出了建立保護環境新體係的設想與理論。生態平衡的影響,體現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為保護環境,人們要建立環境保護型生產體係、循環再利用生產體係,以及有益於環境的環保型生活方式等等。從根本上改變那種把自然當作人為了生產而利用支配的對象、素材的近代自然觀,重新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係統的平衡問題將給建築帶來新的約束、限製,新的要求、新的條件。如:合理使用土地資源;使用適宜的材料地方材料、對環境對人無害的材料、耐久材料等;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水力和生物能等;資源的有效再利用等等。許多生態因素對建築的要求將很大程度上左右建築文化的發展。
5.社會因素。從封建社會時期建築的空間劃分可以看出,建築對組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承擔一定角色。對今天而言,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的建築文化,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助、精神上的溝通。正如蓋踫憲章中所提到的一一為精神平和而設計,強調社區文化有機、協調、健康的發展。所以,當代建築要把空間與人的社會活動、交往,與人的心理上的要求統一起來考慮。
1.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隨著曆史的發展,人的審美情趣及價值取向也發生著不可忽視的變化。例如,工業社會以來,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之俱來的是觀念的不斷更新,審美價值取向有了新的標準。
在人類生存麵臨危機的今天,首要問題是可持續發展,這樣的觀念將重建人的審美觀一一生態美學,即以建築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為評價標準。有利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和發展,有利於生態平衡、減少對環境的汙染,也相應具備了新的美學意義,新的審美評價體係的建立,更能促進建築文化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建築師,應承擔起曆史的社會的責任。今天的建築師,麵對全球範圍的生態危機,其社會責任更重、更艱巨,建築師要思考未來,要具備憂患意識,要有人類可持續發展“公平”的概念,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建築文化的發展。
2.全球化與文化多元
綜述全球化現象。全球化描述的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過程。80年代後期,由世界多國專家組成的裏斯本小組集中進行了全球化問題研究,對全球化作如下解釋:“它描述的是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世界部分地區發生的事件,策和行為,可以對遙遠的世界其他地區的個人和團體產生具有巨大意義的結果,全球化說的是現代生活的一個眾所周知的特征。”
今天,全球化帶來了一些人們不希望看到的後果,全球化的某些特征已引起人們的嚴重憂慮,如文化趨同、特色危機等。
一般認為,所謂全球化,就是指人類的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層麵,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狀態,走向世界範圍同步化和一體化的過程。全球化的現象,是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必然產物。
裏斯本小組的學者們在《競爭的極限》一書中列舉了全球化過程所涉及的範圍:“人們可以區分出眾多的全球化過程:金融全球化、市場和市場戰略全球化,特別是競爭全球化、技術全球化和與此相聯係的知識、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的全球化,生活方式、消費行為與文化生活的全球化,調節與控製機會的全球化,作為一個世界從政治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全球化,觀念和意識的全球化。”
所以,全球化帶來的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①經濟上,生產活動全球化,世界多邊貿易體製業已形成,經濟貿易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人才的流動呈現世界性;②文化上,國際社會存在共同的利益,人類的文化行為、文化創造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及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等諸方麵的分歧,打破時空和種族、地域限製,形成全球文化;③政治上,各個民族、國家的發展必須維護和促進世界政治體係的共伺標準,比如民主、平等、人權等等。
文化全球化與建築。
文化全球化。全球化的一個新特點是市場普遍化。文化服務、自然資源、知識財富都成了自由貿易體製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東西都被化成貨幣。這一普遍商品化趨勢有助於生活方式的標準化、差異和個性的弱化、態度和行為的趨同以及集體認識和傳統文化的消解。在衛星網絡下,在聯盟和合並企業激增的經濟帝國的影響下,在可以把相同的全球亞文化傳遞到地球最遠處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影響下,整個地球在縮小。
一種被稱為“具有特權的跨國商業文化”的東西,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土壤。
文化趨同與文化多元。文化趨同與文化多元是全球化過程中的兩種文化現象,如同硬幣的反正麵一樣,互相依賴、緊密聯係、不可分割。
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一從衛星信息傳送到國際互聯網絡和內部網絡人們今天可以向任何地方傳遞信息。因特網造就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稱它為電子遊牧生活,同時也是一種電子殖民主義。這種全球貿易網絡的建立,使全球文化傳播日益便捷。既給文化發展帶來了有利一麵先進的文化各方傳播,同時也產生了負麵影響文化趨同現象的產生對建築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
傳統文化和城市特色消失等問題愈加突出,“平庸的城市”、“平庸的建築”與日俱增,導致城市喪失特色,悉尼、東京等世界各國首都的市中心都十分相像,充斥著混學土和玻璃的建築物,人們感到不知自己置身何處。亞洲建協鑒於亞洲一些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於10多年前已經疾呼:“特色危機”。
近年更呼喚追尋城市的靈魂。這種“建築商品全球化”的趨勢,給建築師提出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新課題。
文化全球化的另一麵是“文化多元”。裏斯本小組的學者曾強調:“全球化並不意味這個世界在政治上已實現了統一,經濟上已經完成了一體化,文化上已經實現了同質化。全球化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十分矛盾的過程,無論就它的影響範圍,還是它的多種多樣的結果而言。”所以說文化趨同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麵文化模式的多樣性也必然存在,有文化趨同的一麵,也有文化多元的一麵。正如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曆來被稱為是一個熔爐,但是各種文化如亞裔文化、黑人文化、西班牙裔文化,仍各自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因此,人類文化的共性是一個無法抹煞的事實,但承認人類文化的共性絕不意味著要否認文化的個性,文化的階級性與民族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