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龍卷風——破壞(有)西紅柿——柿子(沒有)心煩——頭痛(有)
汽車——汙染(有)下雨天——濕(有)效率——生產率(沒有)
鍛煉——改進(沒有)審判——錯誤(沒有)勤奮——成就(有)
嫩芽——蟲子(有)營養——健康(有)用勁兒——疲勞(有)
困難——和平(沒有)摩擦——熱(有)市場——購買力(有)
大意——著火(有)安全——羞恥(沒有)匆忙——消費(沒有)
刹車——停止(有)短缺——通貨膨脹(有)
練習題:
讀下麵的文章,然後回答後麵的問題。
高盛到底幹了多少壞事?
蘇文洋
高盛正在成為一隻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4月16日,高盛被美國證交會控告涉嫌欺詐的醜聞傳開後,英美等國立即表示對高盛展開法律調查,自高盛幫助希臘“作假賬”引發希臘債務危機的醜聞曝光後,高盛“天使”的那一麵就不複存在,而露出製造國際金融動蕩的“魔鬼”真麵目。人們發現,高盛不但是一個製造國際上眾多金融醜聞的老牌惡棍,而且憑著財大氣粗、金錢開道在世界上政商通吃,黑白兩道玩得如魚得水。法國《資本》網站稱,成立於1869年的高盛為世界多國政府、最富有的家族、企業提供金融谘詢和服務,擅長各種金融投資和炒作。高盛和多國政商高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兩位高管保爾森和蓋特納先後當上了美國財長;一位當上了意大利央行行長;高盛還廣泛吸收多國政商高層,歐洲央行的首席顧問就被該公司招募。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是高盛的常務董事;被美國政府委派監管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的卡什卡裏,也曾經在高盛任職。盡管西方媒體上頻頻用“邪惡的金融帝國教主”、“世界經濟的吸血大烏賊”、“最可怕的銀行”、“(就像致人死命的)恐怖的阿米巴原蟲”、“雙麵間諜”等語言形容描述惡貫滿盈的高盛,但人們也擔憂美國政府未必對高盛這樣的“金融大鱷”能夠“動真格”的。倘若高盛真的倒下,誰來充當美國控製全球金融的“黑手”呢?
(蘇文洋:《北京晚報》4月22日)
1在這個段落裏,哪些主要句子是運用原因——結果來展開段落的?
2作者想在這個段落裏表達什麼樣的結果?
3寫出形成這個結果的2—3種原因。
設問在寫作中是比較常用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如“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宋·歐陽修《蝶戀花》)清人皮日休詩曰:“如何一石餘。隻作五鬥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而在論說文章中,更是不勝枚舉。毛澤東就常常使用這種修辭手段,比如他在書中問道:“人們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裏固有的嗎?不是。”有人說,追尋原因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明。西方學者考證說是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原因的概念,認為研究世界的本原就是尋找原因。柏拉圖就是以理念為原因,以現實事物為結果的。有人尋找原因,有人尋找結果,在中國哲人看來,有時原因就是結果,或者說結果就是原因。比如說中國的太極圖,一個圓被一條S形的曲線分成兩半,一半為陰,一半為陽,每一半都像一條魚,這兩條魚首尾相接,在陰魚這裏,原因的起點就是陽魚的結果,而在陽魚看來,自己的結果正是陰魚的原因。這也像我們上邊所做的例題中,雨天和濕的關係,雨是原因,濕是效果,但二者實際上都是同一性的水。隻是從形式上看,原因(雨)消失在效果(濕)裏了。一旦雨成為濕,原因就化為無,而沒有原因,效果隨即消失,隻餘下非因非果的濕,這種變化是循環往複以至無窮的。作為人際關係,作為生命過程,作為一個物體一件事情,都和原因與結果,理由與效果緊密相連。當然,文學的任務不是像哲學家總結概括抽象出其中幹巴巴的概念,而是洞悉它,了解它,從而賦予其情感和藝術,豐美我們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