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性結構模式除上述兩種最基本的形態之外,還有許多變形,比如時空型的結構、放射型結構等等,這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小說結構,需要作者不斷地探究與創造。但無論作者如何去創新與探求,都必須符合共時性小說結構的一般性的結構特征與要求,否則,拋開了這些基本的原則與規律,就會帶來許多無法克服的問題與硬傷。
在曆時性結構與共時性結構之外,還有一種結構類型,就是心理式結構,在現代語境之下,心理式結構受到作家更為廣泛的關注。
3心理式結構模式
所謂心理式結構模式是指以意識活動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外綿延的敘述結構。這種結構的主要敘述對象是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及夢境和幻覺的心理活動。它不是以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情節為其根本任務,而是以意識的流動軌跡為其敘述的中心。因此,這種結構也被稱為“意識流小說”。心理式結構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內心,而不再是上述兩種結構模式中對於外部世界的逼真描摹。如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的《芬內根們的覺醒》、《尤利西斯》(參閱附錄1)等作品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
心理式結構與心理描寫是有實質性的區別的。心理描寫隻是一種敘述的方式而已,而心理式結構則是指小說的構成方式。在這種結構中,人物、事件、情節等都是完全破碎的,時間、空間都是錯亂無序的,被打碎的事件、人物情節的碎片被人的意識活動重新組合、拚貼形成新的意象。
心理式結構模式小說有如下三個特點:
(1)心理結構小說不再關注外部世界的變化與發展,不再是人物、情節、故事的天堂,而是回歸到人的內心世界,它注重的是心理活動的種種軌跡。
(2)心理式結構既是一種小說的“結構”類型,同時,這種結構本身也是小說敘述的“內容”,在這裏,形式與內容是統一的。
(3)心理式結構模式小說的敘述是破碎的、淩亂的、斷斷續續的,時間、空間被切割打亂,到處是隨著意識紛紛揚揚飄散的碎片。沒有情節、沒有人們思維已經習慣的結局,它是一簇不被意識所控製的火花,隨意而動。
也有將敘事結構模式歸納為“以故事為中心的結構”、“以人物為中心的結構”、“以心理活動為中心的結構”類型的。倪濃水先生在他的《小說敘事研究中》中就曾這樣歸類。
所謂“以故事為中心的結構”,意即許多故事性很強的小說,尤其是在小說的故事時代裏誕生的小說,都有一種結構上的共同性:以故事為中心展開情節,構建文本。在這些小說中,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刻畫都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作者的一切任務都是為了講述一個故事。故事與結構是緊密結合,無法分離的。
“以人物為中心的結構”,是說在小說發展到“人物時代”後,故事僅僅是小說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再是中心,人物取代故事成為小說中新的統治者。隨著這種敘事中心的變動,小說的結構也隨之進行了重大調整:小說中當然也有故事,但這些故事都圍繞人物轉,而不是人物圍繞故事轉;小說故事結構的經緯線是由人物的性格變化或命運演變來支撐,而不是由故事情節(事件情節)來搭建。
在輔導07級本科學員高夢璿畢業論文時,筆者建議其對麥家的軍事特情小說的敘事藝術進行考察,該生在經過閱讀麥家所有作品的基礎上,通過精研深究,發現了麥家小說敘事時空處理的秘密,並將其命名為“鋸齒型敘事結構”。在高夢璿的論文裏,鋸齒的齒尖和齒根對應著麥家小說的敘述形態,這把鋸子在時空中抽動,敘述的不足部分在下一齒節得到有效補充,節節有結,環環相應,因此才有麥家小說的風生水起,令人叫絕。(參閱附錄2)
作業題:
閱讀弗吉尼亞·伍爾芙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參閱附錄3),模仿其意識流結構,寫一篇千字文小說,題材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