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無意地回避這種出自石器時代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我怕我空寂的心,會被它壓成廢墟……
請用5—8句話寫出聽《二泉映月》的感受。
例:波光粼粼的水麵上,櫓聲擊碎了一池月。嗚嗚咽咽的二胡聲在風中飄浮,傳達出月的心情。在無邊的黑暗中,阿炳的琴聲就是他的眼。江南那些水做的景致和物什,那些泥捏的亭台和樓榭,都被阿炳的目光溫存過、撫慰過。阿炳自己並不覺得悲哀,他隻是可憐那些淒清的月。他用琴聲為那些月亮招魂,將殘缺的月亮碎片收攏、愈合……這種情感過程被阿炳轉化為周期性的勞作。永不停止的胡琴聲終於泊進了人們的心,那些月亮終於圓了,阿炳也獲得了永久的安寧。
請欣賞貝多芬(1770—1827)的交響曲:C小調第五(命運)交響曲。
“交響”(Symphonr)一詞源自古希臘,原意為“一齊響”。相傳作為藝術之神的太陽神阿波羅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裏拉”琴演奏家。他在同時奏響兩三根琴弦的時候,可以為征戰的人治好箭傷。這數根琴弦同時發出的音響被稱作“和弦”,有和諧之意。在文藝複興時期,它也是蒙特威爾第歌劇中場麵音樂的稱呼。
經過漫長的改造與進化,到了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生活的年代,他確立了交響樂四個樂章的規範形式,采用了理想的雙管編製交響樂隊的樂器組合方式。他一生創作了104首交響曲,被譽為“交響曲之父”。而另一位奧地利的作曲家莫紮特吸收德奧歌劇的創作經驗及民間音樂素材,豐富了交響曲的感染力,被譽為“天才中的天才”。而貝多芬則是古典樂派的集大成者和浪漫樂派的先驅,他的樂曲中浸透了人文思想和人生思考,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是一位巨人。以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交響曲,被人們看作是人類音樂文化達到成熟的標誌,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C小調第五交響曲又被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生活上屢遭不幸的貝多芬,自幼養成了倔強不屈的性格,他藐視權貴,崇尚自由,憎恨專製,擁護平等和民主。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這就是貝多芬創作這首交響曲的動力和動因。
請看文學作品裏關於交響樂的描寫——
他坐在自己的沒有上漆的橡木小桌前,迅速地一頁接著一頁地寫出第一樂章的草稿。幾乎用不著走到鋼琴那裏去:全都清楚,全都順利,全部不費力地如歌如訴,注意力一集中便全都出來了。他聽見大管低聲地,好像自言自語,好像陷入深刻複雜的思想,貫穿引子的第一個句子,而雙簧管高三個八度激動不安地重複它,執著的激動地提問,火熱的激情的振奮,生活的無情打擊,瞬間的美滿的幸福和瞬間的難以忍受的滿腔的哀怨在一往無前的音流中變換著,而這全部真誠的,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音樂同時就是交響樂……
(《柴科夫斯基》張洪模編著·花山文藝出版社第506頁)
請用5—8句話寫出聽《命運》交響曲的感受。
例:在遭遇考驗的日子裏,貝多芬永遠在我們身旁……當絡繹不絕的撤退人流在我故鄉高原縱橫交錯的道路上奔逃,而敵人進襲的叫囂聲在空中跟蹤而來的時候,你可知道,誰是我的同伴?在敵人臨近的時刻,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中一首美麗的歌調(第二樂章的主題)。在那三天三夜之間,我一直聽到這美妙的歌聲,它就像活在我心裏一樣。這歌調純潔而明淨,它淩駕在這世界的廢墟之上。它照亮了理智,翱翔在烏雲空隙的藍天……
(《羅曼·羅蘭散文集》 )
作業:請欣賞舞蹈、建築、雕塑、烹調等藝術門類的具體作品後,各寫5—8句話,組成一個段落。
學生作業例題:
1沒有機會欣賞豫劇大師常香玉表演的《花木蘭》,卻看過別人演的有關折子戲。一身戎裝的花木蘭俊俏灑脫,英武帥氣。她的嗓音高亢明亮,響遏行雲。雖然她的唱詞平白樸素,卻入絲入扣言自成理,在豫劇優美的唱腔裏,戲文與戲曲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或許正是這種精湛優美的藝術形式,才讓這樣多的人喜歡上了河南豫劇。
2沉醉的夢,總會在不經意間,被趴滿青苔的櫓,搖碎在一片墨綠中。踏過青石板,漫步煙水巷,總有二胡的韻律蕩漾其間。那些零碎的旋律在泥壘的牆壁上碰撞,跌宕起伏,意味深長。被阿炳的二胡韻律滋養過的江南水鄉柔軟著進入夢鄉,漸漸在歲月裏沉積,最後壓縮進老人手中的書卷,孩童口中的歌謠。瞎子阿炳的二胡聲就在那裏埋藏生長,成為不朽……
3盡管貝多芬曾闡釋過《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我還是被擊中了。深刻的震撼一直持續到圓號奏出和風般的絮語才有所舒緩。命運的聲部總是突兀和嚴酷的。它往往猝不及防,而且規定性極強。但是,偉大的貝多芬讓我們看到了命運的結構,他利用聲音進行反抗,並組織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鬥。他控製著氣息、節奏、起伏、律動、用手指和嘴唇,在木質和金屬間奔突和徜徉,用理想控製著紀律,用思想指揮著樂譜,終於用他的音樂發出世界上最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