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傳染與分享(1 / 2)

後記:傳染與分享

十多年前,我曾想過,將來出小說集,希望李佩甫先生寫個序。 後來我出的梢短小說集、隨筆集,都沒好意思找他。 這部小說集是中短篇幅,我覺得,至少應該請以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寫作見長的佩甫兄說幾句。他不僅是河南省作家協會的主席,關鍵是小說創作的名家前輩,對小說是有話語權的。無論是建議,還是批評,對我來說,都是極為需要的。

當時,佩甫兄的腰或是頸推之類出了點問題。 我就等吧!書稿雖然早已在出版社了。 中間我們在不同的文學活動中見了幾次麵,他有一次對我說,正在寫序了,之前已集中閱讀了我的小說。 在繼續等待中的一天,他的電話終於打來,序文也發到我的郵箱。 日急慌忙地找了電腦上線,迫不及待地進人郵件,不承想故意搗亂的電腦竟然幾度死機……

看了佩甫兄序言那不長的文字,我的眼睛濕潤了。 我的文字,他懂! 這個懂字,不是隨便說的。他一眼就看出來我的不足和優勢。 這一點,我要向佩甫兄致敬,真誠的一禮!

佩甫兄對文字的要求是多麼的苛刻。 在這篇序中,我心底明白佩甫兄多有抬愛,在他身體不佳的狀況下,還為我的拙作耽誤不少時日和心思,令我汗顏。我也沒少給別人寫文章或序,其中所耗費的梢力和時光,心知肚明。

這部集子主要收錄的是我近年來發表過的部分小說,也就是作家們常說的,弄到一塊兒,有啥需要,好找。 當然,為了還原或紀錄早期寫作的毛糙,也收錄了一些較早時間發表的作品。 如今看來,真要感謝那些編輯老師的寬容―為了鼓勵我,讓我那麼不成熟的作品見諸刊物。 雖然當年文壇或許就是那種寫作風格,但我仍為自己曾寫過那樣的作品而羞怯。話說回來,我們都是那樣過來的,有那樣的過去,才有今天。 感謝過去,不僅是自己的經曆,同時也要感謝在那些最可能被別人忽略的成長的日子裏,有人鼓勵和相助。

同時,我想說明的是,這部小說集中的作品排序並沒有按照債例以時間或類別,而是以中篇、短篇進行了相應的穿插,主要考慮長短搭配方便讀者閱讀的節奏及舒緩。 或許這也是無序中的有序吧! 像我書房圖書的陳列,幾近萬冊的藏書,對於別人來說可能雜亂,於我會輕鬆地找到自己禱要的“那一本”。 想來許多朋友的書房亦盡類似。如果這種排序給大家閱讀帶來不便,那不是我的初衷。

我一直覺得,快樂與悲痛一樣,人的情緒都有傳染的能力。分享快樂,在我們的日常中是多麼的關鍵。所以,在本書的插頁上我選擇了鐵凝、陳忠實、賈平凹、蘇叔陽等前輩的題詞,旨在與大家分享。

這些文字恰恰告誡我們,寫作需要關注的不同點。 比如鐵凝主席,讓我記住了寫作的功能及要義,如何溫暖這個世界,遠比讓我們對世界絕望更重要。 陳忠實先生提醒著我們,一部成功的作品的關鍵是,能否讓人物立住。未來在文學的曆史長河中,作品的許多情節,甚至細節都會被遺忘,但我們會記住一個個人物。 賈先生則一語中的,文學對語言的要求,肯定非同小可。如果不能形成獨特的語言,其實像沒有特點說話的人,很快就被淹沒在茫茫人海。 蘇叔陽先生從行文與做人的關係上,辯證地鼇醒著每一位寫作者。 至今我仍然喜歡他編劇的電影《新龍門客棧》,梁家輝、張曼玉、林青酸和甄子丹等一批演員的情彩演繹,別開生麵,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武俠世界。 而蘇先生平時的做派則是溫文爾雅,低調謙遜,雖然滿頭白發,卻總說“我還是涉世不深的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