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2 / 2)

陰識告訴陰麗華:“四王子聰慧過人,兼之度田之事鋒芒畢露,隻怕陛下有所疑心,難免心生戒備。”

陰麗華聞言,頓時明白了為何劉秀昔日應允她的後位如今明明可以順理成章給她卻偏偏遲猶未決,原來劉秀早就對劉陽生出了防備之心。如此一來,隻怕劉陽奪儲之位更是艱難。陰麗華為此不免憂心忡忡,她問陰識:“大哥依你看,妹妹該如何是好?”進很有可能進一步加強了劉秀對劉陽的防備之心,退則徒勞無功,以後再想奪後位隻怕難有機會。

陰識對麵前的局麵早已認真分析過,他對陰麗華說:“等,這時你不為之便利之,該為已為,剩下唯有看天意。”

陰麗華對此微微頷首,遲疑了一下,再問:“陽兒那裏,大哥可否適時提點一下,妹妹怕他心浮意亂,一時有失分寸。”

陰識對此卻不以為然,他笑著對陰麗華說:“大哥勸你還是莫要多慮,陽兒如今為人處事甚是穩重,你大可放心。”

陰麗華對此默而不言,她最近很少見到劉陽,更不說談心,因為不知情,故而難免讓她憂慮,如今聽陰識這麼說,她既欣慰也心疼,她難免想如果當初努力爭取後位,那今時今日就不會讓她和她的兒女如此為難與艱辛了。

縱使陰麗華再後悔,一切事過境遷,她隻能承受一切後果。既然這麼多年都過來了,再耐心等上一年半載又何妨呢,陰麗華如是想。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十月,蘆芳複居高柳,遣使請降。劉秀封蘆芳為代王,閔堪為代相,閔林為代太傅,賜繒3萬匹,劉秀使其和好匈奴。劉秀登基以來,立外姓為王者,蘆芳是第一人。為政柔和,已不為祖製所限。

蘆芳上疏,謝恩曰:臣芳過托先帝遺體,棄在邊陲。社稷遭王莽廢絕,以是子孫之憂,所宜共誅,故遂西連羌戎,北懷匈奴。單於不忘舊德,權立救助。是時兵革並起,往往而在。臣非敢有所貪覷,期於奉承宗廟,興立社稷,是以久僭號位,十有餘年,罪宜萬死。陛下聖德高明,躬率眾賢,海內賓服,惠及殊俗。以歸附之故,赦臣芳罪,加以仁恩,封為代王,使備北藩。無以報害重責,冀必欲和輯匈奴,不敢遣餘力,負恩貸。謹奉天子玉璽,恩望闕庭。

劉秀覽奏,詔報蘆芳:明年正月入朝。

歲末深冬,蘆芳奉詔南行,及至昌平,恰逢劉秀身體不適,命特使傳諭,令改日期。蘆芳怏怏而還,心裏疑懼,投胡背漢,與閔堪、閔林對峙數月,後入匈奴,屍骨埋於荒原。

貪圖爵祿,反複無常,如此下場,也是自然。

恰好此時劉陽內心有所動搖,陰麗華以此警示劉陽說:“人有誌可圖乃是常事,然萬莫反複,否則便會落得盧芳如此下場,權利失收,抱憾而終。”

劉陽聽了陰麗華所言,沉默了良久之後,方赧然而道:“兒臣定當謹記母妃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