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聖通與劉輔被幽禁的消息不脛而走,眾臣鑒於如今天下一統,對劉秀的決定皆三緘其口,絕口不提,唯獨素來心直口快的韓歆,為此在朝會上直接問了劉秀,為何幽禁郭聖通。
劉秀為此陡然變臉,沉著臉說此事隻有他的理由,旁人無需知曉。
韓歆卻並未就此放下此事,他直諫說郭聖通為後十餘載,勞苦功高,若郭聖通並非罪不容誅,讓劉秀大可不必小題大做。
當時劉秀聽了韓歆所言,不悅地對韓歆說,暫且不說他素來處事公正,隻說處置誰是他的決定,與韓歆並沒有關係,說罷拂袖離開了。
這件事很快在當日便傳遍了宮內外,當劉義王聽了之後,一個計劃頓時油然而生。
第二日,宮內外流傳著這樣一個謠言—韓歆與郭聖通年少時曾兩心相悅,卻因郭聖通的舅舅劉揚而錯失彼此,這些年情絲未斷,卻未相言。
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韓歆上書劉秀,說劉秀有違天意,不久將會遇到莊稼歉收出現饑民,韓歆指天畫地,言辭急切。
劉秀對宮裏的流言也有所耳聞,隻是他並未將此放在心上,自然也並沒有讓萬福去追查,然而韓歆如今這番言辭,讓他十分不喜的同時也生出了疑心,覺得韓歆為了讓他寬恕郭聖通才如此大膽地拿社稷戲言。為了慎重起見,劉秀決定讓太史令觀察天象是否有異常,而太史令的回複卻是一切正常。正月二十三日,劉秀正式頒詔,將韓歆免職遣送回鄉。即便如此,劉秀還是覺得不解氣。於是,他又下了一道詔書,派使者去路上繼續追責韓歆。
按照漢法,對於有罪貶謫的官員,如果在路上被詔書責問,就是逼其認罪自殺。司隸校尉鮑永一再為韓歆求情,劉秀都沒有答應。韓歆與他的兒子韓嬰在路上接到責問詔書,當即伏劍自殺。
韓歆一向名氣很大,死於無罪,大家都不滿,劉秀也後悔了自己一時衝動。為了彌補前過,他下詔對韓家追賜金錢、糧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禮安葬,並對其家屬予以安慰撫恤。
罷免了韓歆,劉秀任命汝南太守歐陽歙當大司徒。
這時,匈奴的侵擾掠奪一天比一天厲害,州、郡無力禁止。二月,派遣吳漢率領馬成、馬武等北上打擊匈奴。遷徙雁門郡、代郡、上穀郡的官民六萬餘人,安置到居庸關、常山關以東,以避開匈奴的騷擾。匈奴左部於是又轉移到邊塞以內居住。朝廷為此擔憂,在邊塞增派武裝部隊,每個據點達數千人。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三月,巴蜀悉平,大司馬吳漢幾次上書:請求封王子。大司空竇融、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俊、高密侯鄧禹等,紛紛奏稱:定號位,廣藩輔,尊宗廟,重社稷,當立王子。
劉秀這一次沉吟點頭。他共有11個兒子,郭王後有五子:劉強、劉輔、劉康、劉延、劉焉,陰貴人生5子:劉陽、劉蒼、劉荊、劉衡、劉京,許美人生一子:劉英。十一個兒子中,除嫡長子劉強立為皇太子外,其餘皆無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