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明湖的湖民共有一百多戶,他們世代居住在大明湖北岸的古城牆下。從北極廟到鐵
公祠一帶,沿湖散布的他們的茅屋小舍,掩映在柳蔭之中。門前小船搖曳,處處鳥語花香,從
外表看,很像世外桃園,但住在這裏的人的生活卻很艱辛。
湖民自古隻有五姓:隗、趙、劉、胡、周。他們有的以撐船為業,叫做“船戶”,做“船戶”的主要是隗姓人家;有的以種湖田為生,踩藕、采蓮、采蒲,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農閑時也去撐船載客,這些人家叫做“田戶”。還有的以在湖中打魚撈蝦為生,叫做“腥戶”。所有各業湖民,在大明湖近邊居住了數百年,直到1958年大明湖整修改造時,才遷到距湖較遠的地方去住。但是這一個湖民的群體卻一直存在著。
湖民五大姓多數沾親帶故,休戚相關,所以從前老城區的人說他們“一麵子人家,一麵子情理”。湖民性格豪爽,重義氣,彼此之間互幫互助。誰家有喪事,大家都來幫忙,有錢的幫錢場,沒錢的幫人場。外地窮人經過這裏,缺了盤纏,大家都願意湊錢相助。
在過去,湖區雖然也比較窮,但生活的來路較寬,不像別處種田農民那樣容易陷入困境。湖民幾乎家家有船,掙錢相對容易一些。但湖民過日子,不像一般農民那樣精打細算,過了今天不想明天,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排頭。湖民掙錢有季節性。夏天水產多,來逛湖的客人多,來錢快,湖民中的男子就結成夥,天天下館子,喝酒,吃肉。天冷以後,遊人少了,掙錢就難一些。這樣以來,夏天湖民為了撐船待客穿紡綢褲子、紡綢褂,禮服呢子鞋;到了冬天,有的連棉衣都穿不上。所以大明湖附近從前流行這樣的謠語:“過了三月三,大米幹飯也嫌酸。”“蘆葦開了花,撐船的叫了媽。”這多少反映了當年湖民的生活特點。
在湖中遊覽都不免乘船。過去遊客逛湖,多從鵲華橋司家碼頭上船。碼頭兩邊的柳蔭下,平時停靠著大大小小幾十條遊船,其中一種帶樓閣的畫舫最為華麗。它長近兩丈,寬六七尺。
船頭覆有房簷狀的篷蓋,兩邊用朱欄支撐。朱欄外有不足一尺寬的通道,供撐船人往來行走。船艙的門窗鏤刻精美,鑲著明淨的玻璃。門旁掛著木刻的對聯和匾額,聯語和匾文多出自名人之手。艙內安放著桌椅,桌上鋪著白色的台布,擺著茶具和幹鮮果品。船艙的後半部設有床榻。遊客在船上可坐,可臥,可飲茶,可吃酒,也可以邊賞景邊談心。按行業傳統,船家衣著講究,身穿紡綢衣褲,腳上黑鞋白襪。客人上船,船家帶笑遞上熱毛巾,衝茶,點煙。客人坐定,篙子輕輕一點,船便悠然離岸。行進期間,船家即念唱著作種種介紹,其中有老輩流傳的舊詞,也有即興編出的新套路:
“客官須知,這曆下亭可是個好地方!春日草綠花紅,翠柳籠煙;夏日鷗鷺翔集,荷花飄香;秋日碧水藍天,清風送爽……這‘曆下秋風’的好景致,還是‘濟南八景’之一呢……”
“你看那曆下亭上,亭台軒廊,高低錯落,那裏麵有乾隆爺的禦碑,何紹基的書法,還有大詩人杜甫留下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
“這小滄浪亭前,水平如鏡,說不定您在這裏還能看到明湖奇觀——‘佛山倒影’呢!那景致好生了得:‘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摟台樹木,格外光彩,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在這樣的指引下,客人不時地下船登岸,遊覽曆下亭、北極廟、鐵公祠、小滄浪等處。每到一地,上船之前,船戶又會給客人種種提示。比如到了曆下亭,船家會叮囑客人,餓了可以嚐一嚐曆下亭的蒲菜三鮮包。若想宴請賓客,上岸找茶社裏穿長衫的小夥計,吩咐一聲,不一會兒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
除了大型的畫舫之外,湖中還有許多雙槳小船,供遊人租用。這些小船,有木製鐵製兩種,每條船可乘坐兩三個人。每到節假日,遊湖的親朋好友,三三兩兩,各乘一葉小舟,自由自在,隨所願任意劃行;或登岸,或遊弋湖心,或出沒於荷花叢中,或蕩舟於柳蔭之下,訴心曲,談友情,話家常……青年男女,更願借此談情說愛。這種小船無拘無束,特別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祖祖輩輩生活在明湖岸邊的趙大爺,已經八十多歲高齡,是一個資深的“老湖民”。他家世代種湖田為生,他從小就學會了踩藕、采蓮、挖蒲菜等農活。農閑時,就在湖中撐船載客。
他還是一位民間廚師,能利用大明湖的特產,做出許多別具風味的美味佳肴。他曆數遊湖的
往事,使我們看到曆史上許多名人,在大明湖上的各種表演:
“這大明湖全國聞名,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大人物都來遊覽過。聽老人說,當年孫中山和黃興曾來遊湖,在船上商量軍國大事……”
“我親眼見過馮玉祥、韓複榘、王耀武等國民黨高官前來遊湖。王耀武遊湖有個習慣,每次到曆下亭,都要從‘傻子劉’那裏買些荷花、蓮蓬帶回去。這‘傻子劉’是個殘疾人,眼歪嘴斜,瘸腿鉤手,走起路來搖頭晃腦。這‘王主席’為什麼買他的荷花?原來他也有個傻兒子,他這是同病相憐啊!”
“解放後,許多中央首長都來遊過大明湖,毛主席先後來過三次。我也親自給一些首長撐過船,他們都是那樣平易近人。1964年夏天,董老(董必武)和賀老總(賀龍)曾來遊湖,賀老總還在樹下釣過魚,董老乘興賦過詩。當他們乘的船停靠岸邊時,隨從人員過來要給董老撐傘,董老謝絕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看七十不算老。和老天爺一樣,正是火力旺盛的季節呢!’“
最令趙大爺難忘的是,1972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徐向前元帥的陪同下,前來遊大明湖,趙大爺有幸為親王做菜。他和同伴忙了兩天一夜,做的盡是大明湖特產的美味佳肴,如冰糖蓮子、水晶藕、炸荷花、荷香糕、蒲菜燙麵包子等。宴席擺在湖岸柳蔭下,共擺了九桌。親王一行,一麵觀賞湖光山色,一麵興致勃勃地品嚐名菜,對大明湖的特產讚不絕口。
如今,像趙大爺這樣的“老湖民”都早已退休。湖中的遊船,也多換成了機動船,船型大,速度快,有的大船可乘五六十人,從南岸的遐園到北岸的北極廟,隻有十來分鍾的航程。隻有那些雙槳的小木船形態依舊,風采依舊。大船與小船,把大明湖的過去與現在串連在了一起……
濟南蓮荷習俗
濟南近郊,尤其是大明湖中,自古盛產蓮荷。濟南人喜愛荷花,而荷花也為濟南人的生活增光添彩。濟南人的許多生活習俗,都與蓮荷有關……
荷花節
人有生日,濟南的荷花也有節日。濟南的“荷花節”每年有兩次。一次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稱作“荷花生日”,又叫“觀蓮節”、“荷花神節”。另一次是農曆七月三十日,稱作“送荷花神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正是大明湖上荷花盛開時節。屆時,遊湖的人盛裝打扮,熙熙攘攘地前來湖畔賞花。有的租一條小傳劃著,悠然穿行於荷花叢中,任憑荷香染衣,綠浪拂麵;有的攜妻帶子,全家乘船遊湖,把一腔歡樂,一腔遊興,盡付盛開的豔荷中;還有的呼朋喚友,提酒攜菜,暢飲於荷間柳下,陶醉在湖光水色之中……賞荷歸來,遊興未盡,許多人還要買上幾枝滴著水珠的荷花,回家供在案頭,讓全室飄滿荷香……
七月三十日的“送荷花神節”,又適逢佛教追薦亡靈的日子——“盂蘭盆會”,所以來遊湖的人特別多,比“荷花神節”更為熱鬧。赴會的多是老太太和兒童,連郊區農村的老太太也帶著孫兒孫女前來趕會。他們許多人都講迷信,既來“送荷花神”,又兼求神拜佛。而北極閣的道士和彙泉寺的和尚這天也特別忙碌。他們穿上花花綠綠的袈裟或道袍,敲起鐃鈸,吹起笙笛,歡迎來寺廟內燒香上供的施主;並用彩紙紮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和寺後的湖麵上,招徠香客。天黑時再將“法船”燒掉。善男信女們除了到北極廟和彙泉寺燒香念經、超度亡魂外,晚上還將預先做好的麵油燈點上,放進湖裏,使平靜的湖麵上飄動起萬千閃閃的燈火。據說這樣亡魂就可以得到超度,升天或超生。當然,多數人並不真正相信鬼神,他們主要是來賞荷花、看熱鬧的。對這一天的繁鬧景象,清代的《曆城縣誌》這樣記載說:“七月三十日各廟邀請善男信女,集資紮船,打醮誦經,燃燈焚船,以度孤魂。是日大明湖中遊人麇集,船隻增價,為遊大明湖賞荷花最終之日也。”
藕神和藕神祠
舊時多神,凡所崇拜必有神偶:山有山神,火有火神,海有龍王……濟南人崇尚荷花,不知哪朝哪代,就造出一個“藕神”來,並修了一個“藕神祠”,來供奉這位花的神靈。
以前,在大明湖北岸的鐵公祠西邊,有一座小廟,就是“藕神祠”。祠建於何時,所供的“藕神”是誰,都無從查考。清朝末年,地方上的一些文人忽然來了興致,經他們商量,決定“推選”宋代濟南的女詞人李清照“出任”藕神。於是,他們將破敗的神祠重加修葺,在祠內為李清照設了神位,又刻石立碑,記述他們的活動。從此,李清照便成了濟南的“藕神”。
1998年2 月,在大明湖的東北岸,南豐祠東鄰,又建了一座新的“藕神祠”,祠內供奉的“藕神”仍然是李清照。這一次還在祠內塑起了李清照的彩色坐像。祠內有兩副對聯,一新一舊。舊的對聯寫的是:
一盞寒泉薦秋菊;
三更畫船穿藕花。
新對聯寫的是:
是也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
歸去來兮,宋代詞宗才女魂。
盡管人們不太相信清代文人選的“荷花神”又什麼根據,但鑒於李清照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覺得她做“荷花神”滿有資格。於是招魂歸來,仍讓這位“一代詞宗”在“藕神祠”中安身。
其實按照民間的說法,“藕神”雖不知具體是誰,但肯定不是李清照。因為過去大明湖邊種藕的人,敬的是一位“藕神爺”。他們每年正月初一的早上,天不亮就帶上香火和一碗水餃,用杆子挑著紙糊的大元寶,來到湖西北麵的“藕神祠”,燒香、上供、燒元寶。俗謂誰燒的元寶多、元寶大,當年誰種的藕就會獲得豐收。所以人們都爭相多買元寶、買大元寶,有的紙元寶長達二尺。因為家家都靠蓮藕為生,總希望蓮藕豐收,所以對“藕神爺”特別敬重。後來文人們推薦李清照為“藕神”,顯然難以得到他們的認可。
踩藕
解放前的大明湖,遠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當時除曆下亭周圍和行船的水道外,其餘水麵全被私人瓜分成一塊塊阡陌縱橫的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擋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隻見高高低低的‘莊稼’。”(老舍:《大明湖之春》)因湖水較深,淤泥很厚,所以隻能栽種蓮藕、蒲菜等“莊稼”。在這種情況下,要采摘蓮藕,隻能下水用腳踩,所以叫“踩藕”。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用生牛皮作的上下身連在一起的皮衣。皮衣的兩手、兩腳分開,中間為直筒,頂端開口。踩藕人先下水泡一會,待皮衣泡軟了,手腳能活動自如了,才開始工作。水淺處,人的頭肩尚可露出水麵;水深處,人在水中需要岸上人用長杆將皮衣上口挑起,使之高出水麵,以免進水,踩藕人近乎在水下作業。
踩藕時,踩藕人的兩腳在水中一上一下有節奏地踩著,露在水麵上的頭或皮衣上口也跟著起伏顛簸,很有點“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味道。當腳在水下觸到藕枝後,再順枝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塊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尖將鮮藕挑出水麵。同時,還要抓一塊藕上的黑泥,糊在斷口處,以免灌進水去。這樣中空的藕便一塊塊浮在水麵上。最後將漂在水麵上的藕收集起來,挑到市場上去賣。
踩藕的時間,多半在深秋和初等天氣較冷的日子。踩藕人隻能穿著單衣套上皮衣下水,其寒涼之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吃蓮花
荷花不但可供觀賞,也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它的花、藕、葉、蓮子都可做成美味佳肴,所以濟南人自古就有食荷的習俗。
過去,濟南人在夏天常做一種“荷葉粥”,其做法是將鮮荷葉洗淨,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麵上。粥煮好後,荷葉的清香全部滲入粥中,連粥的顏色也變得淡綠可愛。再在粥中加入白糖,就是人人愛喝的“荷葉粥”了。
荷葉還可以做“荷葉肉”等菜肴。將切好的豬肉拌上醬油等作料,備好炒米,然後選碗口大鮮嫩的荷葉,洗淨,一張荷葉包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在碗裏,放進蒸籠,蒸熟後就是“荷葉肉”。吃時連荷葉一起吃,既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名菜。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的一大特色。以前飯店裏賣的包子、鍋貼、熟肉、醃菜等,多用荷葉包裹,好處是不透水,不透油,還帶有荷葉的香味。
濟南人吃荷花,一個獨特的吃法是“炸荷花瓣”。將新鮮、完整的荷花瓣洗淨,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放到油鍋裏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就可以食用。這道菜吃到嘴裏,外酥內軟,清香可口,回味無窮 。曾在濟南生活過的老舍先生在他的《吃荷花的》文章中,就對這道菜大加讚賞,稱其為“濟南的典故”。
至於蓮藕,更是濟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大明湖中生產的白蓮藕,味道清甜,食後無渣,可作為水果生食,也可做成水晶藕、薑拌藕、炸藕盒等傳統名菜。在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中,還介紹了一種古代濟南別致的吃藕方法——“蒸藕法”:將洗淨的藕去節,在藕空中灌滿蜂蜜,再用麵糊將口封住,放入籠中,蒸熟後即可切片食用。夏天涼吃,冬天熱吃;也可在一個盤中冷熱分列。這道菜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歡迎。
除了花、葉、藕外,蓮子也是食中佳品。它既可鮮食,也可曬幹後,做成蓮子粥、蜜臘蓮子等美味佳肴。
蒲鬆齡與大明湖
以《聊齋誌異》聞名於世的我國清代傑出的小說家蒲鬆齡,自幼家境貧寒,中秀才後又屢試不第,大半生都靠在家鄉淄川教書糊口。限於地位和身份,他去過的地方並不多,唯獨濟南卻是他常來常往的地方。尤其在年近“知天命”之後,他因遊學、應試等事,“年年作客芰菱鄉”(指濟南),有時一住數月之久。閑暇時,他經常忘情於泉湖山水之間,周旋於濟南的文朋詩友之中,寫了不少讚美濟南泉湖的詩文。尤其對大明湖,他可謂情有獨鍾。他的不少詩文,都與大明湖有關。
蒲鬆齡到濟南,多半在大明湖附近租房居住。他在《客邸晨炊》一詩中寫道:
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泉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當時,他在大明湖邊租賃了三間茅屋居住,自己動手做飯。清晨,熬一鍋小米粥,再切點新鮮蔬菜,就把早飯打發了。從中看出,他當時的生活十分簡樸。
盡管如此,他對大明湖卻非常喜愛。康熙四十五年(1706)夏,六十七歲的蒲鬆齡應友人之邀,又一次來到濟南,住在大明湖邊的居湖樓,寫下了《夏客稷門,僦居湖樓》一詩:
西來僦屋水雲間,枯坐攤書四壁閑。
雨過開窗風滿樓,獨持酒杯看華山。
半畝荒庭水四周,旅人終日對閑鷗。
湖光返照青連屋,荷氣隨風香入樓。
從詩中看出,大明湖的美麗風光,讓蒲鬆齡怡然自得。他獨居在四麵環水的樓上,或伏案讀書,或自斟自酌,日子過的悠閑自在。時而臨窗遠眺,但見湖光瀲灩,鷗鷺翔集,豔荷怒放,香氣撲鼻。此情此景,讓人沉醉其中,有飄飄欲仙之感。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蒲鬆齡應山東布政使喻成龍之邀,到濟南作客,恰逢山東鹽運使李興祖和喻成龍主持重建的曆下亭剛建成不久。蒲鬆齡對此大家讚賞,揮筆寫下了洋洋千餘言的《古曆亭賦》。賦中,他以滿懷激情的筆觸,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明湖秋色圖:
入眶清冷,狎鷗與野鷺兼飛;聒耳嚌嘈,禽語共蟬聲相亂。金梭織錦,唼呷蒲藻之鄉;桂楫張筵,容與蘆荻之岸。兼葭挹露,翠生波而將流;荷芰連天,香隨風而不斷……
在作者筆下,大明湖上鷗鷺翻飛,鳥鳴蟬唱。湖中錦鱗暢遊,傍岸蘆葦青青,滿湖荷花飄香。遊船畫舫,出沒於蘆荻荷田之中,時隱時現……這一切如詩如畫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
而在《重建古曆亭》詩中,他進一步寫道:
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苔。
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
雨餘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麵來。
遙羨當年賢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麵對新建的曆下亭,蒲鬆齡先寫了亭周圍的美麗景色:垂柳披拂,綠草如茵,豔荷盛開,芳香四溢……讓人流連忘返;接著思接千載,憶起當年北海太守李邕在曆下亭宴請大詩人杜甫等人的情景,這更令他豔羨不已。這傳頌千古的文壇佳話,也給大明湖增添了新的韻致。
他還在《古曆亭》一詩中寫道:
曆亭湖水繞高城,勝地新開爽氣生。
曉岸煙消孤殿出,夕陽霞照遠波明。
誰知白雪清風渺,猶待青蓮舊譜興。
萬事盛衰俱前數,百年佳跡兩遷更。
詩的前四句寫古曆亭優越地理位置和優美風景:傍城帶湖,氣象一新,曉霧晚霞,景色各異。後四句撫今追昔,通過對李白、李攀龍等大詩人的懷念,表達了對詩壇興衰的感慨和對曆下詩壇後繼有人的期望。
大明湖是蒲鬆齡的向往之地,也是他感情的載體。當他回憶起科舉屢屢失敗,仕途一再碰壁的時候,他描寫的大明湖景色也流露出悲觀失意的哀怨之情。康熙三十六年(1697),58歲的蒲鬆齡客居濟南,又寫了一首羈旅詩《稷門客邸》,道出他內心的淒楚、悲涼和無奈:
年年作客芰菱鄉,又是初秋送晚涼。
露帶新寒花落緩,風催急雨燕歸忙。
淺沙叢蓼紅堆岸,野水浮荷綠滿塘。
意氣平生消半盡,惟餘白發與天長!
詩人年年做客荷香滿城的濟南,這次來又適逢寒意料峭的秋天。寒露慢慢摧折了落花,淒冷的風雨又送走了歸燕。湖邊的蓼花依舊那般紅豔,水中的蓮荷也還是碧綠一片。盡管明湖風光依舊,然而在曆經滄桑後,自己進取的銳氣卻消耗大半。往事如煙,不堪回首。隻有這滿頭白發,記錄著自己坎坷和辛酸……此時,詩人的悲愁心緒與淒清的湖景翕然相合,哀
怨之聲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