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收獲的柑桔、臍橙,果實大、顏色鮮、味道美,很得水果商的青睞。重慶、成都的水果商都來爭相采購。水果賣了好價錢,家家戶戶的錢袋鼓起來了,家電買進屋了,樓房蓋起來了。山村在變,人人喜笑顏開。
要發展家庭養殖業,在當時的農村普遍存在養豬豬病死;養雞雞發瘟……防病治病又成了一隻擋在農村經濟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吳樂全自己家裏就曾出現一連死去六頭豬的慘狀。有的農民連遭打擊,傷透了心說:“撬了豬圈底板,再也沒有錢買豬喂了”。為了解決這個致命難題,吳樂全買回(豬病防治》、《雞的飼養技術》等書籍反複研讀,又買回注射器等器械在自家的豬身上搞試驗。摸索總結出以預防為主,必須要把瘟病解決在萌發之前。買回的豬必須要先打預防針,如打豬瘟疫苗、豬肺疫或三聯疫苗。在治療上要早治,一旦發現病情就立即用藥。中西藥結合治療效果最好。每4-6小時必須連續用藥,這樣在一般情況下隻用一天的時間,豬病就會好轉。他說為什麼要早治,要四小時用藥一次呢?因為細菌成幾何級數增長繁殖,如果不製止它的繁殖,一個細菌就會很快繁殖成一千個,而藥效隻能在豬體內存留4-6小時。吳樂全首創的青黴素加磺胺啥V納注射液治豬熱病療效高達100%。由此,他成為家鄉治療豬病、牛病、雞瘟的義務獸醫。他從不收取治療費、跑路費,隻收藥店賣出的藥錢。家裏實在困難的,他還代付藥費。而且還隨叫隨到,有時a更半夜就被叫走了。一農戶家一頭70斤左右的豬患肺炎與副傷寒,已半月不吃食,他采用打氯黴素又結合中草藥治療,把豬命救了轉來,結果此豬長到200多斤,宰殺後發現豬肺葉隻有小人手掌大。同樣一農戶的一頭母豬患副傷寒,也是停食有半月,他幫助治好後,結果連下了幾窩小豬患,增收不少。
攻克雞瘟,吳樂全也沒少花腦筋,他采取預防為主,凡買回的雞,先用大蒜水拌飼料喂食,如白痢、禽霍亂等病,先采取打預防針為主,他試驗出來的效果很好。給周邊社員家解決了養殖方麵的具體難題。農戶普遍養殖的良種雞如來航、澳洲黑、九斤黃等產蛋率高、肉質好,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後來的規模喂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昊樂全還喜愛養蜂,他養中蜂也養意大利蜂,堅持常年觀察,總結得出意蜂有比中蜂產糖高等優點。他把產出的蜂蜜、王漿很少出售,而是堅持留給妻子兒女們吃。他探索用蜂針治療風濕,以自己身體做試驗。他說不咬一口梨子,不知道梨子是什麼味道。他就這樣在鄉村的田野上奔忙著,在農村的科技領域裏探索著、實踐著,時間淡化了過去的恩恩怨怨,他不為名不為利,感到生活很滿足也過得很充實。他憑著聰明才智在廣闊的農村天地裏自由地馳騁。他甘於奉獻,樂於奉獻,為改變山村麵貌,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哪怕受苦受累,也無怨無悔。
有心栽花花不放 無意插柳柳成蔭
吳樂全回到農村十多年,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做事,無論表現再好,做出的成績再突出,都一直在村長的掌控之下出不了頭。給他戴緊箍咒,他認了;給他劃地為獄,他習慣了。那些年,農村也時有來招工的,如調去支援渡口(攀枝花)建設的,去廣東修鐵路的,去煤礦挖煤的,當時的農村人都想跳出農門去當工人,去吃供應糧,去拿工資。可是吳樂全不敢有這些非分之想,隻要村長當權一天,好事就輪不到他頭上,想也是白想。
1973年9月,吳樂全突然接到公社通知,要他當村裏的民辦教師。他惜在了那裏,這不是做夢吧,他抬頭看看天邊,太陽並沒有從西邊出來。
憑著這些年的辛苦努力,’從事科技,發展副業,他們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弟妹們長大了,姐姐成家了,他也結了婚了,妻子漂亮賢慧,生育了一兒一女,從此過上了平淡而又溫馨的農家生活。
那麼,當時農村這個受人羨慕而都想爭搶的民辦教師位置又是怎麼會落到了吳樂全頭上的呢?
後來吳樂全才知道:1973年全國恢複了高考,交白卷的時代過去了,教育重新受到了重視。原來在村裏任教的是一個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轉業軍人和他的妻子,妻子也隻有小學文化,他們輪吞教小學一至三年級,班上一直呈現髒亂差的情況,教學質量不過關,成績始終上不去。特另11是那些村隊幹部的子女也都在這個班讀,想到以後他們自家子女的升學問題,加之公社、公社學校也知道這個班教學質量差,拉了全鄉的後腿,很傷腦筋,他們也很著急,不能再讓其拖下去了,必須要換教師。換誰呢?經過兒次反複篩選權衡比較,村裏文化程度高的隻有吳樂全了。沒辦法,那就決定讓他教吧。可是村長還是不同意,公社和學校負責人隻好對村長做工作說:“就讓他試教一下嘛,不行換了就是。”
吳樂全本不想教這個書,他對眼前的生活已經習慣了,他的理想是要在科學技術方麵做出成績來,讓他一個高中生去教小學三、四年級,多少有點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但是,他經過反複思忖轉念一想,我若能把本地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個個有奮鬥目標,長大有出息,自己這一生想當科學家的願望沒有實現,隻有寄希望於孩子身上,要給孩子們插上理想的翅膀,把他們放飛到藍天去翱翔。想到這裏,他應承了下來。
他接手的這個班已是四年級上學期了。學生底子薄,拚音拚不準,寫字過亂畫,寫不出作文,有些甚至連造句都造不通順。遲到早退,上課擺龍門陣,吵架甚至打架。他上第一節課就感到頭痛。
怎樣才能把這個班帶出來,把學習成績升上去呢?要是教這麼一個低年級班就教不好,豈不讓人看笑話?理清紛亂的思緒,明朗了行進的目標。他的第一步首先要整頓課堂秩序,要讓學生清楚明白“為啥要讀書”。他重新宣布了學校規定,課堂紀律。他問學生:你們為啥要讀書?學生們很奇怪,老師怎麼會問這個問題。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回答不出來。他抽一個正在東張西望的學生站起來回答,這個學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家裏大人喊我來讀的。”答完引得全班同學一陣哈哈大笑起來。吳樂全沒有笑,接著又問:“家裏大人又為什麼要喊你來讀書呢?”這個學生把頭埋得低低的,再也回答不上來。吳樂全借此發揮:怎麼回答不出來了?吱,好,我來替你回答。於是他從一個人沒有文化認不到字,看不懂書報,有的認不得鈔票鬧笑話;有的認不得字出門走錯地方這些生活中現實例子談起,進而講到一個人必須要有文化要有知識,有了文化知識就可以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麵貌;有了文化知識才好建設偉大的祖國,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他列舉了《鑿壁借光》、《掛角讀書》、《囊螢夜讀》、《頭懸梁錐刺股》等古人讀書的故事,講得淺顯易懂。他也講了周總理“為祖國的崛起而讀書”的感人故事。孩子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課堂上沒有擺龍門陣的,也沒有東張西望的。
一個月後,吳樂全走訪家長,就有家長反饋信息對他說,他們家的孩子回去說:“這下換了老師好了,我們昊老師講課講得好好啊!他要求可嚴了。”同時又說:“吳老師規定我們要按時上課,不準遲到早退。你們以後的飯要煮早點,遲到了就要喊站在教室外麵聽。”家長學著孩子腔調,一說一笑。看得出他們也感到很滿意。
要教好別人的孩子,必須教好自家的孩子。吳樂全對自己的幾個子女從道德品質上要求很嚴格。一次,小兒子割豬草,割了別人家的一窩牛匹菜被吳樂全知道後,他硬要兒子拿著這窩菜和他一起去這戶人家認錯,直到取得了另幾個人的諒解。誰人不喜愛自己的兒子?愛兒子就要讓兒子從小養成一個好品德,走正道。吳樂全教育子女在周圍民眾中反響很好,評價很高。
吳樂全在學校大門兩邊貼了一副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還在教室裏也貼了幾條條幅,在教室的後麵辦了黑板報,學習園地,多以表揚鼓勵為主。
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了,讀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有不懂的地方主動拿來問老師,課堂提問踴躍舉手,爭搶著回答,字跡書寫工整也能按時完成作業了。吳樂全為初步取得的成就而歡欣鼓舞。他回到家裏對妻子說:“我才接手這個班,學生底子薄,家裏的事你以後要多擔待點,我得多抽出時間給他們補課。”妻子深情地看著他日漸消瘦的麵容,默默地點了點頭。
吳樂全發現學生底子最薄的是作文。有的學生寫作文牛頭不對馬嘴;有的一篇作文隻寫了二三十個字就覺得沒寫的了;有的語句不通錯別字連篇。他組織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拓開思路;搞片段描寫,詞語短句收集。每出一道作文題,他都要寫出一篇範文,等學生的作文交卷後,他才張貼出來,要學生對照著看,找出老師為啥這麼寫?為啥老師想到了的地方而自己沒想到,差距在哪裏?他還要求學生字跡工整,教會學生查新華字典,有寫不起的字就查找字典,這樣大大減少了錯別字。每次作文他都認真批改,寫出評語一,按期拿到課堂上講評,把學生中有寫得好的作文也用著範文在班上朗讀。通過嚴格訓練,學生作文普遍都有了很大進步。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簡單的寫作技巧掌握了,有的學生還能寫出一千五百字的作文來,能運用一兩種修辭手法寫得較為通順生動。
吳樂全一生喜愛科技,他在教學中也免不了貫穿一些科普知一識,他講科技領域裏的奇聞趣事,講國際國內大科學家的故事。他問學生:“你們想不想長大當科學家”?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想!”“你們想不想長大以後當作家?”學生又一起大聲回答“想!”他說:“好,同學們有誌氣有抱負。想長大當科學家,那你就必須要先學好數學,現在就把基礎打好;你如果想長大當作家,那現在就把語文基礎打好。同學們有沒有信心?”“有!”“同學們做不做得到?”“做得到!”孩子們激情亢奮,信心十足。
那個年間,上麵要求學校搞勤工儉學創收,基本上每個學生一年要交巧元勤工儉學費。有的學校組織學生去背磚背瓦掙錢;有的號召學生撿廢鋼鐵;更有規定學生直接交巧元現錢的,農村的學生無錢隻好找家長要,而農村的經濟一般都比較困難,家長意見大,反映很不好。
針對這個問題吳樂全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由學校統一買回良種小雞息,每隻買價大約七、八角錢,他對防治雞瘟有獨特的研究,由他給每隻雞打好預防疫苗,再發給學生每人十隻帶回家去飼養,一年後,交回25元錢給學校。學生家裏又不花本錢,有的家裏把10隻小雞全部喂養成活,長大可賣300元左右。這樣倒還成了一項扶貧項目,家長很滿意,遇到收割季節,學生星期天或放學後還可到地裏去撿拾收割拋撒在地裏的糧食,培養了學生的飼養責任和飼養知識。
吳樂全的這項發明很快傳開,得到四川省人大的認可,認為是個創新,組織在他們公社學校召開現場會,迅速在全省範圍內推廣。學校領導還撰文在《勤工儉學報》上刊載。後來,吳樂全的這一發明被公社學校領導代替,上麵給的榮譽屬學校所有。
光陰往再,該畢業考試了,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時候了。昊樂全教的這個班32人全部升人初中。升學率在全鄉排第一,數學全鄉330名考生中有兩個100分,他這個班就占一個。
吳樂全的兒子吳冬雲從檬溪職中畢業回來,在他的指導下,很快掌握了食用菌栽培.廣柑嫁接,發展養殖等各門技術,成了他的好幫手。他家的副業遠近有名。兩年後,漾溪職中校長走訪畢業回鄉的學生,來到他們家裏,看到家裏堆放著黃澄澄的幾萬斤廣柑;房前屋後的銀耳、黑木耳、靈芝、竹蓀耀眼奪目;豬欄裏一群豬息十多個正在爭搶著吃奶;幾桶蜜蜂飛進飛出;外麵水田裏喂養的卿魚巴掌大一條條的活蹦亂跳。校長誇不絕口讚聲不斷。很快由南充地區教育局職教科、南充日報社、檬溪職校三結合來他們家錄像,做電視節目。國家教委在全省表彰6人,南充地區隻有吳冬雲一個。
1991年1月,國家教委行文授予吳冬雲“回鄉務農優秀畢業生”稱號。同年7月,檬溪職中又專聘吳冬雲回校作實習指導教師。
作為一個民辦教師,所得報酬隻有公辦教師的三分之一,公辦教師端的鐵飯碗,而民辦教師端的確是半邊碗。吳樂全教的學生每屆考試都在全鄉前一二名,升學活格率居第一。
幾年過後,他教出的學生又都全部升人了高中。
再後來,有的考入海軍、陸軍軍官學校,成為了軍官;有的考人大學讀到博士後,留學韓國。這些學生回到家裏都要專程來看望吳樂全老師。說全靠當年吳老師把他們基礎給打得牢實,教他們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才有他們的今天,他們萬分感謝吳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有的還給他提來禮品。吳樂全笑嗬嗬的,終於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人民教師的偉大和光榮。
師高弟子強。吳樂全教書教得好,眾口相傳,不脛而走,在周圍鄉鎮轟傳開來。家長們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教的班來就讀,每一期他教的班人數都超過60人,連蓬安近處的生員都慕名而來。
吳樂全幹哪行愛哪行,鑽哪行,行行出成果。
發揚蜜蜂精神 服務人類健康
2002年8月,吳樂全退休了,走下站了三十二年的講台,離開喜愛的教學崗位,離開了他心愛的學生們。他萬分不舍,心情憂鬱,有一種沉甸甸的失落感。
白駒過隙,人生苦短。回首一晃過去的六十年,六十年的艱辛掙紮,六十年的人生搏擊,早年的悲苦情愁已被時間消磨幹淨。現在頭發花白了,背脊彎曲了,混合痔無法坐立,風濕關節有時痛得睡不著覺,還有視網膜脫落,腦血管硬化等疾病一齊襲來。老了,確實老了“人生易老天難老”,到了這個年齡,不服老也不行。
現在退下來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了,耍起也無聊,他打不來紙牌麻將,也坐不慣茶館,他還想用自己的餘熱為人民做一點什麼事.做什麼呢?從疾病對自身的折磨聯想到疾病也禍害他人。他要搞研究學技術,盡其所能攻克疾病,既為自己也為他人消除病魔,減輕痛苦。他原先就掌握了一定的獸醫技術,也會用農村的單方驗方中草藥治病。如扯一把旱蓮草就能止住鼻血和外傷流血;用幾味草藥葉子嚼爛敷在患處,就能治好瘡毒;扯點表疹藥垠酒就能治好感冒等,但畢竟是些小打小鬧。
現在有的是時間了,他決心花兩年的時間係統地讀完病毒學、病理學、藥物學、營養學、人體解陪學以及醫大四年的全課程。對中醫、西醫都要有個全麵地了解。一次,他看到房柱教授在四川蜂業管理站辦蜂療培訓班的消息。蜂療培訓,用蜜蜂治病,造福人類。他自己養了幾十年的蜂,也知道吃蜂蜜對人體有好處。多年來,他也試驗過用蜂針治病。這門科學太高深太神奇了。這個機會一定要丟參加,決不能錯過。要是能用蜂療結合中西醫來治病救人,消除人間疾病,該有多好。
2004年6月1日,吳樂全報了名,領來教材與資料,一頭紮進了蜂療的世界裏,認真學習,刻苦研讀,房柱教授的《蜂毒治百病》、《蜂膠療法》;陳偉教授的《蜂針療法》等一篇篇論文,就是一堂堂深動的課堂教學,有病例,有論證,有說明,深人淺出,講解透徹,使他心靈感悟,眼界大開。
幾個月後,由於吳樂全先有一定的蜂療基礎,在學習班結業考試合格,他拿到了由中國養蜂協會蜂療專業委員會發給的證書。接著參加了在樂山、峨眉山召開的第七屆國際蜂療大會,有幸結識到了世界各國的蜂療界朋友。
掌握了理論知識,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蜂針蟄起有什麼感覺?療效到底怎樣?吳樂全決心先從自己身上的疾病作試驗。
他從前患有嚴重的風濕關節炎.去趕幾裏路的場都要坐摩托車,也吃過中藥的大活絡丸、小活絡丸、藏藥藥酒,草藥治療,都是時好時複發。他試著用蜂針療法,隻蟄了10隻,就可以自己走著去趕場了。接著又蜂療了幾次,風濕關節炎卻奇跡般地好了。
他患有嚴重內外混合痔,不能坐立,十多年來害苦了他,翻閱了大量有關治療痔瘡的資料,用遍了吃藥擦藥都無濟於事。後來采取中醫和蜂療相結合,吃蜂四寶、噴蜂膠液於病患處,用蜂針蟄痔核。妻子給他蟄痔核,痛得他幾乎昏了過去,家裏人看見他痛成這個樣子,都不敢讓他蟄了。他鼓勵他們,叫他們別怕。經過一個療程(一個月為一個療程),終於治好了。至今從未複發。接著他用此療法又先後治好了20多個痔瘡患者,都有了很好的療效。根據此項治療實踐,他寫出了《痔瘡患者26例綜合蜂療的探索》論文,在雲南大學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蜂療大會獲論文金獎。
他堅持吃蜂四寶,不但治好了腦血管硬化,視網膜脫落手術後(原隻有0.3的視力上升到了0.8),不戴眼鏡也能看書看報了,脫落了的頭發又重新生長了出來,皮膚上的老年斑也沒有了,慢性腸炎也治愈了。同時還治好了失眠症,在喧嘩的地方也照樣睡得著,吃得香。
妻子先不相信蜂療,患有嚴重風濕,痛得手腕不能抬起來梳頭,還有風濕頭痛。用蜂針治療一個療程全好了,患有的子宮肌瘤、肝上血管瘤都是用蜂療治好的;每月一次臥床不起的重感冒、腸炎、血小板減少紫癱症,采用蜂王漿與蜂膠結合也治好了。現在看起來皮膚白中透紅,比原先年輕了10歲。
他叔父,74歲,患了巧年的糖尿病,身體極度虛弱,而黃肌a .眼睛無神。服用了不少的中藥、西藥,療效極差。他說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失調的代謝病,是胰髒的p細胞受損,隻要服用蜂產品將其修複好了,這個病也就治愈了。他叔父半信半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讓他給治療,吳樂全先用蜂針蟄療穴位,再配合服用蜂產品藥物,一個月就大有起色,人皮膚有血色了,走路有勁了,小便正常了,並發症也沒有了。接著又繼續治了兩個療程,他叔父的糖尿病完全康複了。
幾年時間,吳樂全從自己身上,從親屬身上實驗,已經掌握和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經驗。
2004年8月16日,吳樂全在高坪區科技局的支持下,在高坪成立了蜂產品蜂療研究所,地址在高坪白塔路162號。
這裏地處鬧市,接收的病員多,吳樂全大顯身手,治好了一個又一個病人。
順慶區玉帶海德花園63歲的陳女士,患類風濕關節炎28年,類風濕又稱不死的癌症,她在大醫院醫了6年,吃激素5年,未解決問題,用蜂療治愈了,重症肌無力也同時治愈。
東觀街上推豆腐的殘疾軍人M先生,64歲,患高血壓、心肌病,先後在大醫院花掉了6萬元未治好。用蜂療隻給他療了兩個療程,血壓由180/95降至138/85,一切正常,現在騎車走路心不累,氣不喘,又能繼續推豆腐幹活了。
五歲就患上了銀屑病的吳女士,四處求醫巧年,從北京、上海、廣州郵寄過藥,在成都中醫學院和本地幾家大醫院都治療過。好一陣又複發,複發後比原先更為嚴重,而且奇癢難受發病更快。十多年來她成了全家人的一塊心病,前後用了六七萬元都沒有治好。被人介紹到吳樂全的蜂療研究所,隻蜂療了四個療程,總計蜂針560隻,吳女士也堅強地配合治療,終於把她的銀屑病治好了,體驗到了蜂療的神奇療效。她家還送來錦旗一麵,上麵寫著:高尚醫德暖人心,神奇蜂療除病魔。
吳樂全還用蜂療治愈了巴中王先生的癲癰病,劉先生的腦癡呆前期症,張女士的更年期綜合症、直腸炎等眾多病人,以及眾多怪病。
通過長期實踐驗證,吳樂全又發現吃蜂產品對優生優育也大有好處。他作試驗得出,吃蜂產品的孕婦,經檢測,嬰兒在母腹內發育良好,嬰兒的大腦吸收了牛磺酸、卵磷脂等,得到了充足的營養,嬰兒出生後智力比沒吃蜂產品的孕婦生出的孩子智力普遍要高得多,發育也健康得多。他寫的《服用蜂產品優生優育的觀察》論文發表在《中國蜂業》2008年第一期上,得到了普遍的關注。
吳樂全經過幾年實驗,精心研究出了“蜂靈丸”,經臨床服用,對治療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都有很好療效,可他卻無錢去申請這項國家專利。他知道申請國家專利這件事很麻煩.於是他把實驗資料、配方和寫的《蜂靈丸的研究》論文一下交給了我國留日博士、東京大學吳曉聞教授,吳教授在日本用高科技的二氧化碳技術提煉製成“蜂靈丸”,現在全世界療用。每顆賣30元,銀子像水一樣流進了吳教授的金庫。吳樂全說,他不去想那些,他隻想把知識像蜜蜂那樣奉獻給人類。
幾年來,吳樂全從臨床實踐中,寫出了論文10多篇,其中有份量的4篇分別發表在《第八屆國際蜂療大會即蜂產品保健博覽會會刊論文集》、《中國蜂業》、《“神蜂杯”2009年全國蜂產品市場信息交流會及中國(福州)蜂業博覽會論文集》等刊物和雜誌上。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讚賞和好評。
目前,吳樂全說,日本人平均壽命連續10年居世界第一位。平均年齡男的78歲,女的82歲;而我國的人平均年齡男的隻有74歲,女的76歲。這與日本國在我國大量買進蜂產品,日本人普遍食用蜂產品分不開。食用蜂產品對提高人口素質,延長人的壽命有很大關係,為此他寫出了《提倡食用蜂產品,提高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論文。他正在攻克怎樣解決免除蟄蜂針對病人的痛楚。他想把蜂毒刮痞(穴位)的技術進行推廣,同時,他說現代醫學已解決了蜂毒輸液的難題。人們正在攻克蜂毒輸液,在CD操作下,將蜂毒液直接注射插人癌細胞以服務於人類。
吳樂全說:蜂療是中華民族的一朵瑰麗奇葩,應該讓它發揚光大。他從事研究,就是為了服務人民。
采訪後記:
吳樂全告訴筆者,蜂療是目前國際國內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蜂療對病人個體存在不同差異,盲目實施蜂療還會對人體造成損害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實施蜂療必須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
本報編輯人員特別提醒各蜂療研究單位、醫療機構和廣大醫患人員必須慎重對待和采用蜂療技術。病員如確有蜂療需求,請務必查看資質證書和職業資格,有蜂療資質的醫療機構才可以實施蜂療技術。 同時,蜂療實施機構也必須向病患人員詳細介紹實施蜂療的必備條件並征得病患人員和家人的認可。
吳樂全的心願是,希望更多的科研單位和醫衛人員參與到蜂療研究上來,讓該技術更大地服務於人類。
原載2009年《四川科技報》
轟動川北的“鄭狀元”
解放初期,有一個轟動川北地區的名字―鄭國友。時隔幾十年,現在幾乎被人遺忘,然而在那時卻是婦孺皆知。南充市模範下街口立有一幅巨幅畫像:一個農民,頭上裹著白帕子,肩上扛著犁頭,胸前戴著一朵大紅花,手裏牽著一頭牛的勞模形象,年齡較大的南充人都還依稀記得。
鄭國友,南充市高坪區老君鎮老廟子村人,1926年生,家裏貧窮,兩歲喪父,9歲離家幫人,撿過狗糞,當過放牛娃,稍大時給地主當了長工。
1949年南充解放,貧下中農翻身作了主人。鄭國友積極帶頭參加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運動。他風裏來雨裏去,沒日沒夜認真負責為土改工作隊做了很多工作,當上了自衛隊長。1951年,南充旱情嚴重,抗旱救災時,他帶頭自發組織臨時換工組,帶領十六戶農民搞生產協作,開展生產自救運動。得到了南充縣川北區黨委政府的表彰和大力支持。接著他又在川北率先建立互助組,實行民主評分記工,還組織定期學文化,開生活會,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影響麵很廣,被評為勞動模範。1952年3月11日,南充縣人民政府召開勞模大會,鄭國友被邀請在會上介紹了他組織互助組的經驗,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他被評為頭等勞動模範,他領導的互助組被評為模範互助組。獎給耕牛一頭,身披紅絞,胸前戴上了大紅花。
回村後,他向川北行署胡耀邦主任寫保證信,向川北區的勞動模範和互助組發起愛國豐產挑戰。6月3日,川北行署邀請鄭國友在川北人民廣播電台向川北農民弟兄報告他們執行愛國增產計劃的情況。當年,鄭國友出席了川北區勞模大會,受到了胡耀邦的親切接見,授予“互助合作的方向”錦旗一麵,並讚譽他為川北地區農業合作化的“鄭狀元”。從此,鄭狀元的名聲迅速傳遍川北大地。川北區黨委、南充縣委非常重視,專門派人蹲點指導,《川北日報》、《川北農民報》常有記者去采訪;川北文聯、川北美術社派專人收集鄭國友的事跡資料,把他畫成連環畫在《川北日報》上連載;還有王爾碑為他編寫的《十六戶是一家》的說唱i司,在川北城鄉廣為傳唱。當年,鄭國友帶領互助組艱苦創業的先進事跡,在川北地區產生了強烈反響,推動了農業合作化的進程。
1953年,鄭國友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範,還被選派為赴朝慰問團的農民代表,到朝鮮前線去慰問誌願軍指戰員。歸國後,鄭國友同另一文教方麵的代表秦壁如受到南充縣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市民的夾道歡迎。大街上秧歌隊、腰鼓隊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兩位代表在當時的縣委大禮堂作了四場傳達報告,介紹和講述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英勇打擊美國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會場上掌聲陣陣,在場聽眾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