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不同的聲和氣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感情與意思內涵。因此,我們說話時,不僅要注重遣字用詞,而更應該要選用好恰當的聲和氣。這一點十分重要。否則再美的詞語也會失之其光彩,並很有可能引起聽者的猜疑、妒忌、不滿、反駁、敵視、唾棄和嘲笑。總而言之,我們在使用聲和氣的時候,必須遵循幾項語氣運用的原則:
避免歧義:我們在運用語氣的同時還要知道,相同的詞語配上不同的聲和氣,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思。這是語言的一種歧義現象。比如用“你這死鬼”一詞舉例:
用柔聲和氣說,它表示親昵;用嗲聲嗲氣說,它表示而打情罵俏或假罵真愛;用高聲大氣說,它表示向聽者示意去采取某種行為;用唉聲歎氣說,它,則表示被迫接受對方的建議或行為;用粗聲粗氣說,它表示反感、抱怨、指責;用惡聲惡氣說,它表示怒斥、憎恨、警告;用陰聲陰氣說,它表示詛咒等等。
因此,將“聲和氣”運用的恰到好處是一條重要原則,也可以避免可能會出現的歧義現象。
區別對待:我們在使用聲和氣時,不能忽視說話對象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等因素和使用的時間及場合。要根據說話對象的上述因素和不同的時間及場合而選用不同的聲和氣。比如:
對長輩、女性、社會地位高或文化修養深的人應使用和聲和氣、柔聲細氣和平聲靜氣,而不應大聲吼氣、高聲大氣或粗聲粗氣的口吻。
若是妻子在丈夫麵前使用嗲聲嗲氣往往會加深夫妻之間的感情,可是如果妻子在大庭廣眾之下也對丈夫嗲氣嗲氣的,非但不會激發丈夫的情趣,反而會引起尷尬,自討沒趣。
貼切語義:要知道某一種聲和氣所表示的特定意思,是在人們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種意思具有其特定的穩定性,是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這是說話聲和氣的語義特點。我們隻能遵循這一特點,而不能根據個人的好惡去隨意地違背它或者改變它。例如:
不能用大聲吼氣來抒發自己的柔情蜜意,不能用粗聲粗氣來稱讚別人,更不能用惡聲惡氣來表現我們激動的心情。否則,我們將不能正確地表達我們的本意,甚至還會招致麻煩和痛苦。
由此可見,隻有遵循聲和氣的語義特點和選用恰當的聲和氣,我們才能很好地表達我們的意思。
積極向上:我們知道人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誰都會有不滿、不快、傷心、憂愁或悔恨。尊重和善於生活的人不會因此沉淪,能從中振作起來,成為生活的強者。因此,我們在說話時,使用的聲和氣要力爭積極向上、催人進取和充滿活力。這樣,我們才能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並豐富自己的生活。
3、感動人的講話效果
感動人、吸引人的談話,不但需要動聽的聲音,它還需要你能把話說到他人的心裏去。隻有打動他的心,他才會對你的談話感興趣,才會著迷的繼續聽下去。
有很多時候,那些談話者說出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真誠打動了聽者的心,讓人覺得他是“多令人喜愛的一個人啊!”,給人一種親切、真誠的感覺讓人聽得舒服而入迷。我們就說美國的一位大律師吧:
有一天,這位律師駕著汽車陪太太到長島去看她的親戚,他留下陪一個老姑母閑談,他太太則另外去看別的親友。他巡視著屋內的一切,想找點值得真誠讚美的東西。
“這座房子是1980年建造的嗎?”他問道。
“是的,正是那一年建造的。”老姑母回答。
“設計真美,建築也好,室內也寬大。你知道現在都沒有這樣建築了。”律師說。
“你說得很對,”老姑母讚同道,“如今的年輕人都不講究住好看的房子。他們隻要有幾小問住室,一台冰箱,再有一輛汽車,可以坐著出去兜風就滿足了。”
“這是一所夢想中的房子。”老姑母柔聲顫抖地說,“這房子是基於愛建造的。我丈夫和我在未蓋這房子前已夢想了許多年。我們並未請建築師,完全是我們自己設計的。”
她領著他到各房間去參觀,律師對她一生所珍愛收藏的各種珍品如法國床椅、英國茶具、意大利名畫、法國某營堡懸掛過的絨帷,都懇切地加以稱讚。
他們看完各屋之後,又領他出來到車庫,那裏放著一輛很新的派克牌汽車。“我丈夫在去世前不久買的這輛車,”她柔聲地說,“我從他去世以後就沒有坐過。……你既然喜愛美麗的東西,我打算把這輛車送給你。”
“不,姑母,你使我吃驚,我感激你的仁慈,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贈予。我有一輛新車,而且你還有很多更近的親友可以贈給他們。”
“更近的親友!”她喊道,“是的,我倒是有親友,他們全在盼我死了好得這輛車子呢。但是我偏不讓他們得到。”
“假如你不想贈給他們,你還可以把車賣了呢。”律師說。
“賣了?你想我會賣掉這部車吧?你想我能甘心看陌生人坐著這輛車在街上走嗎?它是我丈夫特意為我買的,我絕不能賣掉它,我一定要送給你,因為你懂得珍愛美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