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門時同學之間差距不大,彼此彼此,當過上五年十年後同學聚會,可以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善於學習和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開發新產品的人,很快地適應社會和崗位工作需要,有的晉升有的有所創造發明,但某些不思進取,依靠在大學時獲得的知識想過一輩子的人,可能已經落伍。因此,一個人進入社會後,必須堅持學習,提高自學能力和學習效果,加強學用結合,以之提升成就事業的概率。我們應該切記:如果想永遠不落伍,就必須懂得終身學習知識和技能。
三、學人之長
經過大學深造,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都是具有較高智商的人。但可以自主創業做老板的很少,做大老板、好老板、一輩子做老板的更少。絕大多數的人都在為老板打工,並且常常是給不太聰明的老板打工。你可以看看周圍,是比老板聰明的打工者多,還是比員工聰明的老板多?那麼,為什麼越是聰明的人越有可能淪為不太聰明的老板手下的員工呢?這就告訴我們,要成就事業僅有知識、有能力和聰明是不夠的。如果我們給所有成功者排個隊,將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的原因一一列舉出來,你便會發現:聰明通常是排在後麵的甚至是最末一位的。當然,這不是說傻瓜比聰明人更容易獲得成功。聰明人之所以通常會成為打工的材料,或者說是一種供人利用的專業工具,而且往往越聰明的人打工就越長,這是有原因的。而那些不太聰明的人,通常都是深知自己不太聰明而成為善於把別人當作工具來使的老板。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聰明的人往往自視清高,不愛琢磨人情世故,而人情世故又恰恰是做老板者最不可缺的;所以,不怎麼聰明的老板卻讓你覺有人情味,讓你覺得他實在可愛,因為他早就看透人情世故,把工作做到你的心坎裏去了。
老板有他自己的特殊能力,你應該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與優勢,突破“瓶頸”放飛自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問題。職場如戰場,是一場看不見的廝殺,充滿各種各樣的明爭暗鬥。要想穩操勝券,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確實需要掌握一套高超的生存技巧、機智的應變能力和合適的交際處事手段。提高核心競爭力,除了專業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待人處世的態度等。
現代職場素有“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說法,這“做人”的主要問題就是處理好複雜的職場人際關係,使自己的工作保持暢通的狀態。因此工作努力、人緣良好是一個人職業生涯中的無形資產,它能讓你的職位不斷升遷,影響圈不斷擴大。
行為科學家威林對人類的互動習性研究後得出一個相當重要的結論:不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隻要能學會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其事業的成功率可達85%以上,而獲得個人幸福的概率則高達99%。由此可印證一句古話:愛人者,人恒愛之。
現代企業在招聘時選擇人才的重要條件,就是要求有較強的溝通能力,而對擬授予高職位的人,溝通能力越被看重。大多數企業負責人寧願招一個才智一般但溝通能力出色的員工,也不願招聘一個整日獨來獨往、我行我素的所謂“英才”。
四、超越自我
人生在世,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稟性和天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你隻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絆馬索,你就不會忽略自己生命中的太陽,而將其湮沒在他人的光輝裏。每一個人都應該永遠記住這個真理,隻有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創業者,成功者。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最具有權威性,他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層次:基本生活資料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現代職場有一種心理導向——“用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需要發展來解決,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關注生存問題,也許就永遠停留在維持生存的狀態上;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關注發展問題,生存本身也許就不再成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