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情商的修煉(2)(1 / 3)

如果複述的內容與上司的意圖相一致,說明溝通是有效的。如果員工對管理者意圖的領會出現了差錯,便可以及時地進行糾正。或者,上司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眼睛或體態舉動,了解他們是否正在接收其信息。

在同一個機構中,不同的員工往往有不同的年齡、教育和文化背景,這就可能使他們對相同的話產生不同的理解。

另外,由於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不同的員工都有不同的行話和技術用語。而上司往往注意不到這種差別,以為自己說的話都能被其他人恰當地理解,從而也會給溝通造成障礙。

由於語言可能會造成溝通障礙,因此,上司應該選擇員工易於理解的詞彙,使信息更加清楚明確。

在傳達重要信息的時候,為了消除語言障礙帶來的負麵影響,可以先把信息告訴不熟悉相關內容的人。比如,在正式分配任務之前,讓有可能會產生誤解的員工先閱讀書麵講話稿,對他們不明白的地方做出解答。

溝通是雙向的行為,要使溝通有效,雙方都應當積極投入交流。當員工發表自己的見解時,上司應當認真地傾聽。

當別人說話時,人們很多時候隻是被動地在聽,而沒有主動地對信息進行搜尋和理解。

積極的傾聽,這就要求上司把自己置於員工的角度上,以便正確理解他們的意圖,而不是自己認為的意思。同時,傾聽的時候應當客觀地聽取員工的發言,最好不做出判斷。

當上司聽到與自己觀點不同時,先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這樣會打斷員工的思路,從而使你漏掉餘下的信息。積極的傾聽應當是先接收他人所言,而把自己的意見推遲到說話人說完之後。

在傾聽他人的發言時,上司還應當注意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示對對方的關注。比如,讚許性的點頭,恰當的麵部表情,積極的目光相配合等。不要看表或翻閱文件,或是拿著筆亂畫亂寫。

如果員工認為你對他的話很關注,他就會樂意向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否則,員工即使知道更多的信息,也可能怠於向你彙報。

研究表明,在麵對麵的溝通當中,一半以上的信息不是通過詞彙來傳達的,而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達的。要使溝通富有成效,上司必須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自己所說的是否一致。

比如,上司告訴下屬,他很想知道他們在執行任務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並願意提供幫助。但同時,上司又在瀏覽別的東西,這便是“言行不一”的表現。員工會懷疑你是否真的想幫助他。

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接收者的情緒會影響到他們對信息的理解。情緒能打亂人們客觀理性的思維活動,取而代之,可能做出情緒化的判斷。上司在與員工進行溝通時,應該盡量保持理性和克製。如果情緒出現失控,則應當暫停進一步溝通,直到恢複平靜為止。

交談是人與人之間最常用的溝通方法。交談的優點是快速傳遞和快速反饋。在這種方式下,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傳遞,並且得到對方的答複。

但是,當信息需經過多人傳送時,口頭溝通的缺點就顯示出來了。在此過程中卷入的人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上司在與員工進行溝通的時候,應當盡量減少溝通的層級。如果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信息,當信息到達終點時,其內容常常與開始的時候大相徑庭。所以,越是高層的管理者越要注意與員工直接溝通。

上對下的方式

這是下屬最不願意聽到的話:

“這事兒全給你辦砸了,難道你就不會用腦子再好好想想?”

“全世界最傻的人也不會這樣子。”

“算了,我看別再幹了,我另找他人,免得誤事。”

這些話聽來多麼令人心碎!這種帶有人身攻擊性質,輕蔑、諷刺與厭惡口氣的批評,給員工帶來的是毀滅性的感受。這會引發員工產生自我防衛、敵意、憤怒、冷戰與逃避責任的情緒。

從情商的角度來看,批評者這種全然不顧下屬感受、以偏概全式的定論,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會影響到下屬的情緒,對他們的工作動力和信心帶來巨大的打擊。

批評,尤其是毀滅性的、帶有人身攻擊的批評是無效的,反而會使被批評者掩飾錯誤,努力尋找理由來證明他的言行並沒有錯。

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它可能傷及人的自尊心,並引發人的憤恨。

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實際的調查,發現受過攻擊性批評的員工,多半會自我防衛,找借口來逃避責任,或是冷戰,避免與上司有任何接觸。員工的這類反應反過來更加激怒上司。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可能以辭職或被開除等後果收場。

然而,建設性的批評卻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心理學家在倫斯勒工技學院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一個人設計一種新型洗發水的廣告,由另一個人加以批評。試驗分兩組進行。

研究人員讓批評者給予兩種批評:一種是溫和、具體而且帶有建設性的,另一種則帶威脅且專挑設計者的缺陷。

結果可想而知,受到攻擊式批評的人會感到憤怒、充滿敵意,而且拒絕與批評者繼續進行任何的合作,很多人甚至不想與批評者再進行接觸。被批評者士氣遭到嚴重挫折,不但不願再努力,而且自信心嚴重受損,自我評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