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營養改善(3 / 3)

(3)作為強化的營養素應是當地食物中不足或缺乏的營養素。

(4)作為強化或補充的營養素應是該地區居民通過正常攝取食物仍不能滿足生理需要的營養素。

2003年至2007年在中國營養學會支持下,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公共營養室在湖北省浠水縣開展了“兒童型營養補充劑對學齡兒童生長發育和智力及學習能力和營養狀況影響的追蹤研究”項目,通過三年補充複合型的營養素補充劑,幹預組的學齡兒童在生長發育、智力及學習能力等方麵有了明顯的提高與改善。證實了營養素補充在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中的作用。

(四)學生營養午餐

我國有2億多學生,他們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特別是中、小學生處於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學生的生長發育情況不斷改善,但是,學生營養不良的問題仍然存在,某些地區情況還較嚴重;另一方麵,學生的肥胖率也在逐年上升,成為危害中小學生健康的新問題。這些營養問題嚴重影響著中、小學生體格和智力發育,為疾病早發埋下隱患。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營養知識和意識,膳食結構不合理等。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科學、合理的營養是培養健康聰慧人才的物質基礎。為了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出於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負責,引導青少年建立科學的飲食行為、糾正營養不良、扭轉在學生營養與健康方麵的錯誤觀念至關重要。我國政府對此非常重視,提出逐漸在條件成熟的中、小學校開展學生營養午餐,並最終在全國展開。

(1)學生營養午餐的定義。一天提供給在校中、小學生一餐營養價值較高的、符合平衡膳食要求的午餐,營養午餐提供的營養素不應低於一日所需營養素的40%。

(2)學生營養午餐原則。學生營養午餐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措施,在國外推行已半個世紀,在國內也有10餘年曆史。我國學生營養午餐堅持以下幾個原則:①在有條件的地區或學校進行試點,以點帶麵逐漸展開;②推行營養午餐實行自願的原則;③學校營養午餐不以營利為目的;④營養午餐應是平衡膳食。

(3)學生營養午餐的優點,至少可以體現以下14條

①營養午餐提供給學生的是平衡膳食,可使學生得到合理營養,從而能促進身體健康成長。大連市周水子小學從1996年開始施行營養午餐,一年後,就已表現出明顯的效果。474名吃營養午餐的男女學生與454名不吃營養午餐的男女學生分別比較,體質明顯增強,男生平均身高增加1.26cm,女生增加1.73cm。

②能降低與營養有關的疾病的發生率。廣州市研究建立的中學生合理膳食模式,經過一年的實踐,受試學生的營養不良率從15%降到3%、肥胖率從9%降到5%,貧血發生率降為1.2%。

③營養午餐的食物種類多,集體進餐有利於矯正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偏食和挑食的行為。

④學生在校同吃一樣的飯菜,打消了一些富裕家庭的學生自己吃昂貴飯菜的優越感和一些貧困學生自帶廉價飯菜的自卑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平等觀念。

⑤輕鬆開朗的進餐氣氛有利於學生進食,活躍了學校的生活。

⑥學生輪流值日分發盒飯和洗刷自己的碗筷,增強了生活自理的勞動能力,有利於培養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作風。

⑦通過師生共餐,有利於增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

⑧父母可以放心地讓孩子在校吃午餐,減輕了家務勞動,解決了雙職工家長的後顧之憂。

⑨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和清理飯桌,培養了學生的衛生習慣。

⑩學生養成了正確的飲食習慣和適應了平衡膳食,能促進家庭早晚餐的合理化。

11有的學生會將從學校裏學到的營養知識帶回家中,一個學生可帶動一個家庭,有利於家庭整體營養水平的提高。

12通過學校和全社會對營養午餐的宣傳,能促進公眾營養意識的增強,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13可增加貧困地區學生的入學率,減少退學率。

14學生營養改善後,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五)營養知識傳播行動——關注育齡女性營養與健康行動

2007年在衛生部—兒童營養基金會支持下,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公共營養室在北京開展了以關注育齡女性營養與健康的營養知識傳播行動,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

1.目的與目標

(1)目的:通過營養信息的傳播,指導發展個人、社區、國家各級關注城市女性營養健康可持續行動的實施環境,提高城市女性人群對自身及下一代的營養與健康狀況的科學認識,促使其飲食向平衡膳食、合理營養方向轉變。

(2)具體目標:①完成城市女性目標人群的營養宣傳教育任務;②製作三種印有營養知識的日常用品,覆蓋目標人群95%以上;③向目標人群發放營養知識宣傳材料,覆蓋率達95%以上;④提高目標人群的科學營養知識普及率達90%以上;⑤使目標人群的合理飲食及生活方式轉變率達50%;⑥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多部門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營養知識宣傳教育機製。

2.確定目標人群

20~35歲的所有女性。

3.現狀調查與數據分析

利用開展典型調查、2002年全國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及育齡婦女現況調查的數據,分析我國育齡女性營養健康狀況及存在的營養健康問題,確定營養改善的策略。

4.主題與口號

主題:關注育齡女性營養與健康

口號:我選擇剛剛好!——適宜體重健康未來

5.製作營養信息傳播材料

根據營養信息傳播行動內容和方案,製作科學有效、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具體包括:①製作印有宣傳營養知識的生活用品(圍裙、帽子);②製作印有營養知識的台曆;③製作宣傳展板;④準備營養知識折頁。

6.開展的主要傳播活動

(1)媒體支持共享會。由衛生部和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主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協辦,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媒體支持共享會。會議邀請10餘家媒體代表參加。會議主題主要圍繞關注育齡女性營養與健康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采取的行動進行相關報告與討論。並以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和2006年北京市育齡女性的營養知識需求調查的結果為基礎,分析我國育齡女性的營養健康狀況及存在的主要營養問題,通過媒體進行廣泛的宣傳與傳播育齡婦女的營養健康知識,積極倡導全社會來關注育齡女性的營養與健康。

(2)大型商場營養谘詢會。在北京華聯綜合超市舉辦了一次大型的關注育齡女性營養健康的現場谘詢會。通過現場展示宣傳展板、向大眾特別是針對重點人群——育齡婦女發放各種宣傳材料(折頁和知識台曆)和宣傳用品(圍裙、帽子)。

(3)其他的傳播活動:①利用寄送或投放營養知識折頁,定期向企業或單位育齡女性傳播營養知識;②宣傳版宣傳:社區宣傳欄;③網絡宣傳:在中國營養學會網站上定期發布育齡女性營養健康知識;④同大學院校聯合行動:利用大學生校內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校內和校外聯合開展營養知識傳播活動;⑤在社區和大型企業內開展營養知識講座等活動。

(六)“護苗工程”

兒童、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是奠定成人體質的基礎階段。為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民族素質,根據我國學生營養與健康狀況以及“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特製定我國20世紀90年代學生營養工作計劃,定名為“護苗係統工程”方案。本方案在營養與飲食衛生教育、平衡膳食計劃、防治營養性疾病及健康監測等幾個方麵,動員與組織有關專家及社會各界力量協助政府開展一係列工作。

我國護苗工程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1.營養與飲食衛生教育

(1)每年5月20日“中國學生營養日”前後組織一周學生營養與飲食衛生知識宣傳活動。

(2)向學生、教師及家長宣傳平衡膳食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3)編寫供學生用的營養與飲食衛生知識讀本,並向全國學校推薦。

(4)編寫供教師用的學生營養及飲食衛生手冊。

(5)編寫供培訓校醫、保健教師及班主任使用的“學生營養與飲食衛生”課的教學大綱,並推動各地培訓工作,使85%以上的上述人員得到培訓。

(6)編寫供家長閱讀的營養與飲食衛生手冊。

(7)編寫供學校膳食管理人員、炊事員及采購員使用的營養與飲食衛生手冊,並推薦給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使85%以上的上述人員受到培訓。

(8)在《中國學校衛生》雜誌開辟學生營養專欄。

(9)出版“中國學生營養小報”。

(10)聯絡全國各級報刊、廣播、電視,搞好學生營養與飲食衛生知識宣傳活動、專欄專題節目。

(11)攝製學生營養與飲食衛生知識幻燈片、掛圖、錄像片及電影等,使每所學校都有一種以上宣傳手段。

2.學生營養調查及營養監測

(1)參與全國營養監測,抽樣調查學齡兒童營養狀況、貧血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2)研究不同地區城鄉學生的飲食衛生習慣。

(3)抽樣調查不同地區城鄉學生腸道寄生蟲感染狀況,並選點作長期動態觀察。

(4)每年提出一份學生營養狀況調查報告。

3.學生營養工作實踐

(1)編製不同地區學生營養食譜,提出不同地區合理膳食建議。

(2)指導學生的營養早餐、營養午餐及營養課間餐。

(3)指導農村開辦包夥製營養餐食堂。

(4)促進農村開辦包夥製營養食堂。

(5)促進農村學校開辟副食品生產及小農場建設。

(6)配合鄉鎮政府和婦聯,動員家長開展養殖業,飼養家禽、開辟魚塘、種植蔬菜和豆類及果樹,開發學生營養食品新資源、新產品。

4.營養缺乏症及腸道寄生蟲感染防治

(1)檢查與防治缺鐵性貧血,控製學生貧血狀態。

(2)防治學生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A、維生素D與鋅、硒、鈣等營養缺乏症。

(3)集體服藥控製蛔蟲感染。

(4)積極防治較嚴重影響學生發育的鉤蟲等腸道寄生蟲感染。

(5)控製少數民族地區學生腸道寄生蟲感染。

(6)支援少數民族地區學生腸道寄生蟲感染及其他營養缺乏病的防治工作。

5.改善衛生設施

(1)指導學校提供安全衛生的生活飲用水。

(2)指導學校提供學生洗手設備與清潔的生活用水。

(3)推動農村“兩管”、“五改”及糞便無害化處理,改善環境衛生狀況。

該項工作由各級政府實施,學生營養促進會協助;考核評價由衛生、教育部門主持,學生營養促進會協助。

(七)學生奶

國際上對“學生奶”的概念是在各國政府的財政和行政支持下,通過專項計劃向學生提供的以牛奶為主的乳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1998年10月在南非召開的“21世紀學生奶國際會議”上各國經驗介紹,不論是富國還是窮國的政府,都在大力提倡發展學生奶計劃。世界各國的學生奶發展視不同國情,分別采取了補貼奶、免費奶、全價奶三種做法。

采取補貼奶的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等13個國家,其經費大致有四個來源:

(1)本國政府補貼,如美國。

(2)歐共體成員國支持80%和本國政府補貼20%。

(3)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學生家長三方麵分擔,如日本。

(4)由奶家和乳品廠給以補貼,如澳大利亞。

采取免費奶的有阿根廷、芬蘭、葡萄牙、南非、泰國等8個國家,特別是泰國自開展學生奶計劃以來,政府共支出200億泰銖(26銖=1美元)。

采取全價奶的有新西蘭、菲律賓、沙特阿拉伯、斯洛伐克等8個國家,但這些國家都是以七折的價格銷售的。

許多國家還密切結合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學生餐等有關計劃和活動,積極開展學生奶計劃。在美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強調學生奶作為學生營養午餐的一部分,在提供學生午餐的同時,喝200mL牛奶。這樣做一方麵是為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學生提供更趨平衡的膳食營養;另一方麵,是為了培養學生喝奶習慣,少喝或不喝碳酸飲料。

五、保健項目

大多數國家都由衛生部門來實施營養相關的保健項目,常見的保健項目包括:維生素缺乏的治療和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治療;驅蟲;生長狀況監測等。在我國曾先後開展了防治貧血;糾正鈣、鋅、維生素A、維生素B2不足的營養改善項目,還開展了慢性病預防項目。各級政府部門應重視衛生保健項目,隻要政府重視,給予一定的資金投入就能大大降低由營養不足導致的兒童死亡以及營養過剩所致的慢性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在上述諸多保健項目中設立營養監測係統、營養監測與信息中心,完善營養調查和評估製度,是針對公眾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各地應根據具體情況,將營養指標納入本地區經濟發展統計指標體係。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衛生保健服務工作,營養監測工作從1986年開始至今,目前已有較完善的營養監測體係。每兩年開展一次全國性的營養監測工作。此外,國家以及各省市都成立了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各地都設立了婦幼保健院(所)、營養康複中心等負責與營養有關的保健服務工作,另外還將保健服務工作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社區衛生服務體係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大降低營養不良導致的兒童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因為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保健服務工作與社區其他衛生相關措施相互補充,如環境衛生,飲水衛生以及有效的衛生服務等,對預防營養不良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此外,計劃生育也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營養不良往往在人數較多的家庭,尤其是貧困的大家庭發生率較高。

六、其他

(一)環境改善

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為了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我國各級政府已將環境改善項目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這些項目包括:

(1)提供安全飲水。在大中城市一般具有穩定的水源,良好的水質處理設置和完善的供水網絡係統。這些城市的主要衛生問題是加強水質監測,隨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解決。但是在鄉、鎮以及農村地區在確保充足的水源外,重點是保護水域的衛生並杜絕飲用生水。此外,建立完善的供水網絡係統應該列入當地政府的議事日程認真落實。我國每年撥有專項經費解決給水排水中的問題,改飲用河水、塘水為井水,降低腹瀉及其他腸道傳染病的發生率。

(2)建造公共衛生廁所。安裝汙水處理和排放設備是保護居民居住環境免受汙染,遠離汙染源及傳染源的基礎。我國非常重視公共廁所的建設和汙水處理係統,凡不符合汙染排放標準的廢水均不允許排放。對於防止水質汙染,減少疾病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當前我國廢氣的汙染仍是較為嚴重的問題,采用適當的技術改進燃料的來源和種類,嚴格執行廢氣的排放標準,重點應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管理。此外,提高家庭燃料的質量,改進爐灶設備也是減少汙染的重要途徑。

(4)改善土壤施肥、減少農藥使用。化肥、農藥的使用一方麵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同時也帶來對環境的汙染,尤其在自然環境中半衰期較長的農藥,應盡量不用或少用。我國已禁止有機氯農藥六六六,DDT在農業中的使用,對於淨化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三年,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負責的“食品汙染物監測”工作中檢測了多種人們常吃的糧食和蔬菜中有機氯的殘留量,大多數食物中的殘留量符合國家標準。說明我國在禁止有機氯農藥的使用方麵已取得一定的成績。

(二)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

失業是引起貧困的直接根源,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是如此。失業和未充分就業使家庭收入減少,最終導致貧困。由於貧困,食物消費量的持續不足會直接引起家庭成員的營養不良。說明增加貧困家庭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是預防營養不良的基本因素。因此,增加就業機會,減少失業率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技術部門應負責就業的技能培訓,以增加就業機會。社區信息部門應及時、準確地通報勞務信息,使失業者能及時掌握勞務信息,供就業選擇。

(三)一體化發展工程

營養改善工作不是一個獨立的活動,更不是衛生部門和營養工作者特有的工作。營養改善工作應是政府重視,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一個係統工程。首先,良好的營養必須具備充足的食物供應,而食物供應依賴於農業部門的生產規劃、生產技術和生產物資的提供。食物的貯存運輸,市場的調節則需商業、交通、信息等部門的參與。與此同時,增加人們的購買力則取決於食品價格的穩定、企業良好的經濟效益以及較低的失業率等。所以,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營養改善工作,以確保營養改善的實施能得到廣泛和積極的參與。

在我國已廣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作為一體化發展工程,社區的一體化項目應包括:

(1)營養和健康教育;

(2)改進糧食、家畜、禽肉生產;

(3)糧食、家畜、禽肉的多樣化;

(4)改進燃料的生產;

(5)改進市場流通和分配;

(6)農村食品的加工和貯存;

(7)增加就業和收入項目;

(8)提高安全飲用水的供給;

(9)救濟或食物補給;

(10)改善衛生和其他社會服務的設備及服務;

(11)環境保護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