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維生素B1缺乏病
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是一種抗腳氣病的維生素。這種維生素可溶解於水中,是水溶性維生素的一種,在堿性情況下容易被破壞。維生素B1缺乏可引起維生素B1缺乏病即腳氣病。
一、臨床表現
腳氣病根據表現的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稱為“幹性腳氣病”,自覺症狀有全身無力、下肢沉重感、四肢末端感覺異常、煩躁、食欲不振等。主要特點是以對稱性的周圍神經炎為主,症狀有小腿肌肉觸痛,以小腿肚的腓腸肌最明顯,上、下肢肌無力,出現手、足下垂,嚴重者肌肉萎縮、麻木、膝反射降低或消失。乳幼兒還可引起聲音嘶啞和失音。
另一類腳氣病稱為“濕性腳氣病”,主要臨床表現是浮腫,浮腫多見於足踝部,嚴重者整個下肢水腫。同時出現活動後心悸、氣短,右側心髒擴大,這是維生素B1缺乏的特點。嚴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心動過速,血壓下降,稱為“急性惡性腳氣病”。
腳氣病在我國北方食雜糧地區極少見。但在南方單純食大米又缺乏其他副食的地區時有發生。
二、預防
腳氣病是由於嚴重缺乏維生素B1所致,因此隻要膳食能供給足夠的維生素B1,就不會發生腳氣病。維生素B1在體內是作為輔酶參加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謝,能量消耗多,則維生素B1的需要量也多,一般以每1000kcal能量供給0.5mg維生素B1為宜。例如成年男子每日膳食供給2400kcal能量,則需要1.2mg維生素B1;成年女子每日膳食供給2100kcal能量,則維生素B1的供給量應為1.1mg。
膳食中維生素B1含量最豐富的食物為穀類、豆類和肉類。穀胚和酵母是最好的來源。因此一般食米、麵、小米等雜糧和副食供應較充足的地區,很少出現維生素B1缺乏。但米、麵中維生素B1的含量,受碾磨程度的影響很大,碾磨加工越細,則維生素B1的損失越多。例如小麥出粉較高的標準粉,每100g含維生素B10.46mg,而出粉率較低的富強粉,每100g維生素B1含量降到0.24mg。又如加工較粗的秈米,每100g含維生素B10.35mg,而精白米每100g僅含0.13mg。因此長期隻食精白米又缺乏豆類、蔬菜及肉類,則易發生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腳氣病。此外,洗米時淘洗次數過多會增加維生素B1的損失;有些地區習慣於煮粥時加堿,也會使維生素B1遭到破壞。
第五節 維生素B2缺乏病
維生素B2又稱核黃素,在機體內作為許多重要輔酶的組成成分參與很多酶的構成。這些酶是細胞生物氧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並能促進碳水化合物的中間代謝。當膳食中長期缺乏核黃素,則與這些酶有關的生物氧化過程將發生障礙,由此表現出的缺乏症狀多種多樣。
一、臨床表現
維生素B2缺乏的臨床表現包括三部分:
(1)唇舌損害:表現為口角、口唇及舌部發炎。口角黏膜濕白、糜爛和裂縫。舌尖及舌邊緣呈紫紅色,舌頭表麵的乳頭開始時肥大,隨後乳頭萎縮而使舌麵平坦光滑、有裂紋,或有不規則的剝脫,形似地圖,稱“地圖舌”。與正常舌比較有明顯不同。
(2)眼部損害:維生素B2嚴重缺乏時可出現視力模糊,畏光流淚並有燒灼感,角膜周圍充血。
(3)皮膚損害:維生素B2缺乏可引起皮脂溢出性皮炎,多發生在鼻翼兩側、臉頰、前額及兩眉之間。
男性陰囊皮炎在維生素B2缺乏時也較多見,主要是紅腫、脫屑、滲出,結痂並感到疼痛,症狀類似陰囊濕疹,又稱為陰囊濕疹樣皮炎。當膳食中維生素B2供給不足,如每日隻攝入0.55mg時,則4個半月後即可出現上述陰囊皮炎的症狀。
維生素B2缺乏通常在勞動強度大或精神緊張時更易發生。例如學生考試期間,或參加體力活動及大運動量體育鍛煉時,或部隊訓練緊張時較易出現口角濕白、糜爛及口唇發炎以至陰囊皮炎等症狀。口服維生素B2製劑後症狀即可消失。
二、預防
維生素B2是我國居民膳食中容易缺乏的一種維生素。根據曆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平均每日每人膳食維生素B2攝入量多在0.6~1.0mg,有些農村地區更低,一般均達不到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維生素B2推薦攝入量。主要原因是由於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維生素B2含量豐富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動物性食品,特別是動物內髒如肝、腎、心,以及鱔魚、蛋、奶等。植物性食物中以豆類及綠葉蔬菜含量較多,穀類和一般蔬菜含量較少。穀類中僅以小米含量稍高。因此,為了預防維生素B2缺乏,每日應食入一定量的動物性食品。
第六節 維生素C缺乏病
一、缺乏原因
15世紀航海業興起後,遠航的海員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與水果,許多人患了全身出血性疾病,常見牙齦出血,四肢深部出血、腫脹,全身皮膚與內髒皆可出血,嚴重的出現牙齒脫落,甚至危及生命。當時由於病因不明,稱為“壞血病”。其後發現新鮮水果如橙、橘、檸檬等預防此病有顯著效果。到20世紀發現了維生素C,為一種有機酸,易溶於水,不耐熱,新鮮水果與蔬菜中含量豐富,牛奶中含量較少,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它能防治壞血病,故又名“抗壞血酸”。我國在災荒、戰亂年代常見此病,各年齡的人都有,現已很少見。牧區與邊遠山區因缺少鮮菜、水果,有時仍可見到。
二、臨床表現
(1)出血。全身各部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常見牙齦出血、腫脹,重者牙齒鬆動,甚至脫落;皮膚淤點、淤斑;下肢骨膜下出血、腿腫、疼痛;兩腿外展、小腿內彎成蛙狀;眼結膜出血,眼窩骨膜下出血可使眼球突出等。
(2)骨骼改變。骨基質形成障礙,鈣質沉著堆積,不能形成正常骨組織,易骨折,可以導致骨萎縮,骨外膜變鬆,形成骨膜下出血。
(3)貧血。在人體內維生素C使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促進鐵的吸收和鐵與葉酸代謝,增加血紅蛋白的形成及形成鐵蛋白儲存於體內,有利於防治貧血。維生素C缺乏時,鐵與葉酸的吸收與利用率降低,可合並缺鐵性或大細胞性貧血。
(4)免疫功能降低。維生素C可促進一些激素、免疫球蛋白及神經遞質的合成。維生素C缺乏時,免疫功能降低,易合並各種感染性疾病。
三、預防
經常吃新鮮蔬菜、水果可預防壞血病。檸檬、獼猴桃、酸棗等水果含維生素C最多。孕婦、乳母、嬰幼兒、各種病人及老年人更應補充維生素C以預防壞血病。維生素C因為是水溶性,不能在體內多量儲存,必需經常食入。如果母親健康、飲食正常,一般母乳中含的維生素C較多,用母乳喂養即可預防此病。用牛、羊奶喂養的嬰兒,應自出生後即每日喂以鮮水果擠出的汁與鮮菜汁,例如煮果汁或菜汁,煮的時間要短,以減少維生素C的破壞。烹調時要多爆炒,少熬煮,不可加堿,現吃現做,不吃剩菜,盡可能保留維生素C。發熱、手術及慢性病人可適當加服維生素C。維生素C為酸性,胃酸高的病人不宜服。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C,有時可造成維生素C依賴,體內維生素C代謝加速,改為正常量時,有可能發生壞血病。有報告孕期每日服大量維生素C,所生新生兒給服正常量維生素C可發生壞血病。
第七節 維生素D缺乏病
一、佝僂病
(一)概念
佝僂病是嬰幼兒期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一種疾病。膳食中缺乏維生素D,或者因為缺乏日光照射而使體內(皮膚內)合成維生素D的量減少,引起鈣、磷代謝異常,骨骼的無機化受阻,使骨骼軟化、變形。
(二)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普遍都很少,隻有少數食品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D。因此,日光照射條件下皮膚內維生素D的合成是體內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而日光紫外線照射不足是維生素D缺乏的重要原因。
(2)維生素D及鈣、磷攝入不足。日光照射不足,喂養不當,缺少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也是嬰幼兒發生佝僂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早產兒、多胎兒,由於先天不足,肝功能不完善,維生素D及鈣、磷儲存量少,出生後生長又比較迅速,更容易發生佝僂病。維生素D被食入或經日光照射在皮膚內產生後,被吸收入血,先到肝、再到腎,經一係列酶的作用,代謝為生物活性很強的激素類物質1,25—二羥基鈣化醇,可有效地促進鈣在腸內吸收,減少鈣經腎的排泄,還幫助鈣沉著在骨骼使骨鈣化,加強骨的硬度。缺乏維生素D時,鈣在腸的吸收減少,自腎的排泄增多,不能沉著在骨骼,因此使骨軟化。食物鈣含量豐富可以彌補輕度的維生素D不足;反之,維生素D來源充足,也可彌補食物鈣的不足。
(3)維生素D及鈣、磷的腸道吸收障礙。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其吸收完全依賴腸道對脂質吸收的能力。腸道吸收不良綜合征影響維生素D及鈣的吸收是營養性佝僂病常見的病因。
(三)臨床表現
佝僂病初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多汗、夜驚、好哭等。由於汗液刺激,嬰兒經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禿或環形脫發。
頭部可發生顱骨軟化,重者有乒乓頭,即兩側後枕下部按壓有乒乓球感,前囟門閉合延遲,出牙晚可延至1歲出牙,或3歲才出齊;前胸部兩側肋骨與軟骨交界處外凸成“雞胸”;脊柱後凸成駝背;兩下肢膝部外彎成“O”型腿或內彎成“X”型腿;腕、踝部圓凸成“手鐲”或“腳鐲”等;腹肌軟弱無力,腹脹。X線骨改變及血液生化檢驗的異常改變可幫助診斷。
病兒生長發育落後,容易骨折,免疫力低,易患肺炎、腹瀉等病,病死率較高。
(四)預防
日光照射是預防佝僂病最經濟、最方便、最安全又最有效的方法,必須常年堅持。由於紫外線不能透過窗玻璃,所以必須開窗或到室外接受日照方有效。熱天蔭涼處可獲足夠紫外線。日照時間長短、季節、衣著、空氣汙染等都會影響效果。如北京,平均每日需在戶外至少2h,冬季可按推薦攝入量每日口服10μg維生素D。為便於農村及邊遠地區人們用藥,可在初冬及開春時各口服一次維生素D35mg,或以此量給孕晚期孕婦服用。對斷母乳的嬰兒,可食用牛、羊奶,最好每日500mL。
為了預防小兒佝僂病的發生,必須加強預防佝僂病的宣傳,從孕期和新生兒時期就應開始定期家訪和體檢,普及育兒及防治佝僂病的知識。
二、骨軟化病
(一)概念
骨軟化病是成人由於維生素D與鈣缺乏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多見於孕婦與乳母。
(二)臨床表現
成人骨已鈣化,與兒童佝僂病變化不同。可見四肢抽筋,骨痛,骨盆與脊柱骨質疏鬆、變形,甚至骨折。我國有的地區如山西,過去孕、產婦隻喝小米粥,不吃肉、蛋、奶、豆類,不見太陽,造成孕婦鈣的攝入量不足,隻得將自身骨骼的鈣質供給胎兒。婦女生多胎以後,身高變矮,骨盆變狹窄,難產增多,皆因嚴重缺鈣造成了骨軟化病。
(三)預防
實行計劃生育,孕婦與乳母適當曬太陽,食牛、羊奶及適量魚、肉、蛋、豆類與各種穀類、蔬菜、水果等,采用平衡膳食便可以有效地預防由維生素D及鈣缺乏所造成的骨軟化病。
三、維生素D過量與中毒
(一)危害
維生素D食入或注射進入人體後,可儲存於肝髒及脂肪組織中,然後再緩慢釋放入血。如果攝入過量,可產生種種臨床症狀,甚至中毒。每個人對維生素D的耐受量不同,敏感的人更容易中毒,一般成人接受2.5mg/d數周後可中毒,嬰兒中毒量為25~75μg/kg·d。維生素D過量的症狀首先是食欲下降,隨之小兒生長發育落後。因血鈣增高,鈣隨血流沉著在各髒器,以腎、心血管、肺等最常見,也可見於腦、肝等髒器及皮下等處。腎的鈣沉著使腎功能減退,尿濃縮功能降低,尿量增多,嚴重者可死於腎功能衰竭。
(二)預防
接受足量的日光照射是預防維生素D缺乏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因為人體自身的調節一般的日照量也難使維生素D過量中毒。口服維生素D最好是每日10μg,應盡量避免給予大劑量及肌肉注射維生素D。懷孕早期接受大劑量維生素D可致胎兒畸形,應視為禁忌。
第八節 鐵缺乏與缺鐵性貧血
一、營養性貧血概念
貧血是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病之一,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飲食中缺乏造血的原料,其中由於缺乏微量元素鐵所引起的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由於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12引起的貧血稱為“巨幼紅細胞貧血”,這兩種貧血統稱為“營養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