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深化唯美的視境 (1 / 1)

伍立楊

洪燭是青年散文界的神射手——不獨文章頻頻登台,而且登台之後又連連獲得喝彩。他那一隻充沛快速的金不換,撒向人間都是情,墨水裏頭像有迷藥般,令他的讀者懸念無已。當年他是武漢大學的才子,品物感事,若有宿慧,善在櫻花樹下徘徊的。

為他那幻想空間所浮現的視界,是一個唯美的視境。可說是返照青春、生命與藝術血緣關係的鏡鑒回廊。人生與藝術,他不但悅愉其色,而且兼味其情。他保持著持久的生命的恒力,饒有興味地闡釋感悟這個世界。

他的文路是行雲流水一派,可是接受者方麵的閱讀心理卻反複頓挫,屢屢異常傷感,挪移不得。寫那群在紅塵和樊籬中勞碌奔走的年輕詩人、大學生、藝術家,那群朝夕相處熟悉得“如同一道籬笆牆內啄食的家禽”,這裏的驚豔的才華並不是放置在李白桃李園,也不是石崇的石穀園,更不是袁簡齋的隨園,而是放置在時序無情的流駛、生存的艱辛、人事的顢頇、生命與活力的掙紮之上,雖然看似用筆閑放、安貧樂道,但是那種附著在楮墨核心的傷懷到底像不依不饒的電流一樣,有一種巨大的複合效力,將你一把揪住,難以釋念!這是他的麥子店係列、饑餓藝術家係列及外鄉人係列帶來的藝術衝擊。

心情、智慧、藻思、藝術經驗和藝術感悟,綜合控布他文章的筋骨,那即是奇思妙想造成的絕妙好詞,他聯想一個異性從電話裏側出頭來;初戀是青嫩欲滴的;外省的姑娘,把新提上來的一桶水連同自己的水中倒影一起贈給過路人了;內心的花朵,叫做記憶;大自然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圖書館;因為豌豆尖兒的可愛,他聯想世界都縮小到這隻餐盤裏了,呼喚畫中人下來給遊子做浪漫主義的晚餐,給他創傷的心做一回美麗的護士,而藥方是:一帖炊煙,二兩當歸,七錢鳴蟬!這不僅僅是句式的靈動而且是無所不在的藝術感覺,天才般密集襲人的藝術感覺。這些句子慷慨大方地散落在他文章裏,像即時的酵母和花序,造成別樣的境界。同時也使他的文章繚繞靈奇的思致,篇篇好讀。有無藝術感覺可以區分高人和庸手,洪燭感覺靈異,可謂得其所哉。故而愛他的讀者,也各有前緣,屢屢遇合他神來之筆的表達,視為已之所欲出,那種欣慰莫名,確不離緣!

洪燭的散文,內力飽滿,文氣充盈,可謂神完氣足。他甚至有一組文章,假托自己上山下鄉作為知青所遇所見,借小說筆法來衍說其情愛人生諸觀點。感覺上好像在看杜麗娘的遊園驚夢。他年方三十歲,何曾有下鄉經曆?但他的藝術感覺和文字控製能力,竟使這些異說讀來使人如聞如見,無絲毫虛構之嫌。另外一些入情入理的豔遇,他也遊刃有餘地表達之,令人覺得他生活在雲端仙界,好像在讀遊仙詩,隻恨自己生錯了時地,沒有他的機緣命數。實際上呢,他更寫到那燈光輝煌之外的人間孤淒,門可羅雀的寂寞,開門七事,足令頭漲的凡人煩事,青燈黃卷的苦讀,簡直是披發修行,他比作“單人牢房”。他甚至在頌愛之際懷疑屠格涅夫對初戀感覺無上妙境的真實性。至於早年的種種遺憾,讀來令人暗歎一句“心缺一塊難再補”。其深異如此。這就見出他文章的兩麵來了:寬容、多情、慈悲、熱忱、安足、向上,可是在現實的玩笑麵前卻完全免不了打折、變調!這時他的幽默、豪氣都不免有溺斃陷落之危,這樣的悲情感慨,坦陳著人生藝術的矛盾——智慧的代價。他的主題固多青春,生命,情愛,藝術,然而,亦頗有“青春少年是樣樣紅,可是太匆匆”的感喟了,其中大抵還有一條從為賦新詞強說愁到天涼好個秋的轉變軌跡。生命現象的遷流凝聚生命的姿態和聲音,悲欣交集之餘,於是也有了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