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一路向東北方向,大約又行駛了一個多小時,便到了此次旅程的最後一站:桑泉莊。

果然,當你來到桑泉莊前梨園時,便會感覺到一股濃濃的春天氣息色圍住了你。讓你神魂蕩漾,思緒飛揚。在呯然心動中,滿世界的白梨花定會讓你恍惚間又夢回普救寺,憶起昔年北雁南飛時,黃花落滿地;張君瑞被老夫人所趕,離開普救禪院。他一路上經受了多少疾風淫雨霜滿天的淒苦,和秋色慘淡人離別的悲涼。而且,正是他洞房花燭夜,勝似金榜題名時的人生最得意的時刻。突然遭趕,他不得不傷心離普救,淒慘奔長安。他一路上感到的是:

衰草落葉孤雁鳴,

秋風侵骨夜雨寒。

《西廂記》是這麼描述的: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景,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但桑泉莊的梨園和梨園裏發生的故事,給人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麗日天,白花地,東風緊,南燕北飛。春來誰染梨園醉?卻是戀人淚。

梨園位於桑泉莊南的梯田裏。

桑泉莊地處峨嵋嶺南蔍。

峨嵋嶺是運城盆地北部的一條低低的、彎如蠶蛾之眉的土嶺。嶺的南蔍千百年來風剝雨蝕,形成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溝壑。桑泉莊就座落在一條叫桑泉溝,一條叫燒瓦甕溝之間的山梁上。這裏十年九旱,土地瘠薄,人們的日子很拮據。奇怪的是它確是古時候萬泉縣和榮河縣通往蒲州府的茶馬古道上的一處驛站。據臨晉縣誌記載桑泉溝曾經湧出過一股泉水。水質特甜,也不知是因為泉邊有棵桑椹樹,還是因為泉水有股桑椹味,人們叫它桑泉。所以,其溝名曰桑泉溝,其莊名曰桑泉莊。

後來,不知何年何月,何種原因,桑泉斷了流。人們隻好在莊中間打了一口井,井很深。甭說別的,光打水用的井繩兩個小夥子才抬得動。

水,困住了桑泉莊上人的雙手和雙腳。

此後,桑泉莊上人家隻能在祈風盼雨中苦打苦熬。一晃過去了許多年。不知不覺中老天爺悄悄眷顧起這一方水土,這一方人。

說起來,還是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那時,全國掀起一場“農業學大寨”運動。於是,縣上組織了二百多名機關幹部到桑泉莊要修“大寨式梯田”。當時場麵還十分壯觀,遠處有席子那麼大的字,寫著“改天換地,重塑江河”,又有高音喇叭助陣。人們嘴裏還喊著:“早上五點半,中午地頭飯,晚上連軸轉。”的口號。硬是用手中的鍁和小平車將桑泉莊南極不規則的梯田,改造成大小一致,內低外高,周邊帶圍堰的高標準梯田。

梯田中間還留了條出莊大道。土路後來鋪上了瀝青。現在莊上人叫它不甚寬的瀝青路。

你甭說,這個在社會大衝動中濺起的一滴小水花,還真給桑泉莊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說有了高標準的梯田,人們的衣食還得靠老天。要想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水成了關鍵。

所幸的是土地剛承包那幾年,天公作美,雨水多些。肚子可以填飽了,可又盡是玉米、紅薯之類的粗糧。手中錢也隻有盈盈一握,剛夠油鹽醬醋錢。雖說“手中有糧,心裏不慌。”但手中無錢,仍叫窮漢。窮怕了的桑泉莊人開始思變。於是,把尋找桑泉的事提上了議事日程。

激勵莊上人尋找桑泉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桑泉的傳說一直縈繞在人們心頭,其次是桑泉旁的桑椹樹冠大如蓋,枝葉茂盛。還有桑泉遺址南不遠處的龍王廟雖破敗不堪,但依然在風雨飄搖中屹立著。再說,傳說中桑泉溝“二月二”龍抬頭的廟會仿佛就在昨天。加上據說是蒲州府府台大人在桑泉溝後修建的桑泉別墅⑤遺址也在證明著曾經的桑泉。

這一切都在喚醒著桑泉莊人尋找桑泉的信心。在老隊長、王為善、洋昏等人提議和鼓勵下,莊上人經過開會討論,一致通過了尋找桑泉的決議。

於是,請來縣上水利勘探隊進行測量。確定有水源後,又跑貸款、搞集資,然後請來縣上打井隊。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隻用了一天的時間,隻鑽了十多米深便找到泉水。而且,水源還很旺。

昔日的荒溝又沸騰了起來。

後來,人們把泉水引到莊上,又引進梯田。梯田裏栽上了梨樹。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梨園飛雪”的美景。

現在,桑泉莊也徹底變了樣。已是:

巷寬路平別墅院,

樹環水繞小康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