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1965年出生於溫州永嘉,自小家境貧寒。1988年,王振滔以3萬元起家,將一家家庭作坊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製鞋企業,企業主導品牌“奧康皮鞋”成為中國皮鞋行業的唯一標誌性品牌。曾榮獲“中國民營工業企業行業領袖”、“中國十大魅力英才”、“中國最聚人氣企業家”、“中國民營經濟十大風雲人物”、“中國慈善特別貢獻獎”等多項殊榮。並受到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王振滔有“中華慈善大使”的美譽。同時,經過中國國務院和民政部的批準,他還成立了中國民營企業家中的第一個個人非公募慈善基金會——王振滔慈善基金會。
王振滔兄妹四個,家境貧寒。在他剛剛讀到高中一年級時,雖成績優異,隻因自己是兄長而退學,以減輕家庭負擔,全力供弟妹上學。十六七歲的王振滔外出謀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著堂舅學木工。這樣一種居無定所、食無守時的“遊方木匠”生涯,對少年王振滔來說是一種磨難,也是一種磨煉。做木匠的王振滔在湖北見到了不少溫州老鄉,他們在推銷電器、服裝、皮鞋,而收入比自己做木工多了幾倍,於是王振滔決定改行做皮鞋推銷生意。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王振滔推銷皮鞋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時,1987年的一場圍剿“溫州鞋”的暴風驟雨席卷全國。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溫州鞋堆積成山。杭州的武林門廣場上,當眾一把火燒掉5000多雙溫州鞋……溫州鞋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火燒“溫州鞋”的風暴,使溫州許多皮鞋廠紛紛易幟,但王振滔卻沒有退縮,他以“產品體現人品、人品決定產品”的質量觀念,辦起了“永嘉奧林鞋廠”,就是要用“奧林匹克”精神作為辦廠準則,走出溫州眾多鞋廠靠仿“名牌”起步的園囿,創出溫州的品牌。從此,火燒“溫州鞋”的這個恥辱,變成了激勵他奮力前行的動力,他也頑強地等待著為溫州鞋雪恥的那一天。
1999年,在杭州市郊中村,經過數年臥薪嚐膽,已經使奧康贏得市場美譽的王振滔和浙江省溫州市領導在那塊讓溫州人蒙羞的土地上一起點燃了第二把火,把從全國收繳的假冒溫州鞋付之一炬,為溫州人正了名,也為溫州正了名。王振滔說,這把火他等了12年。這把火載入了溫州經濟發展的史冊,2001年,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以“新鞋子舊鞋子”為題,徹底宣告了溫州製造的勝利,王振滔作為唯一的業界嘉賓對億萬觀眾“憶苦思甜”。
與此同時,王振滔高舉溫州製造這杆大旗,挺進了上海灘。20世紀八九十年代,個別溫州企業不敢在自己的產品上標注溫州字樣。2001年3月,王振滔在素有中華第一街之稱的“南京路”上開出了溫州鞋業的第一家連鎖專賣店,在上海引起了極大轟動,為溫州企業進軍上海做出了榜樣。
1998年,他率先在鞋業界導入連鎖專賣特許經營製,到2003年,已在全國成功開設2000多家專賣店,並刮起了中國皮鞋業實施連鎖專賣特許經營的旋風,也為中國皮鞋營銷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借鑒。
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說過:“家族企業最大的弊病就在於社會精英進不來。幾兄弟都在企業的最高位置,外麵有才能的人進不來,而且一家人的思維方式多少有些類似,沒有一個突破點。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決策某件事就很難,容易耽誤商機。”
人都有籠統的排外性,家族中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家族式企業中,一般外來人員很難享受股權,使他們的心態永遠隻是打工者,始終難以融入組織。另外,由於難以吸收外部人才,企業更高層次的發展就會受到限製。企業的經營絕不能是家族製,畢竟光靠一個家族,是培養不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的。而且,這些親人很容易讓其他員工感到害怕和被邊緣化,人才就難以聚集。
正當王振滔為親戚們大大小小的事情焦頭爛額、遲疑不決的時候,溫州一家非常有名的製鞋企業突然倒閉了。據說這家企業曾經風光一時,是溫州最大的製鞋企業,這個企業的老總也是溫州第一個開寶馬車的人。王振滔聽說這個事情後非常震驚。就在兩年前,他和這家的老總還一起到韓國開會,同住一家酒店,並且一起探討過家族企業的問題。當時,王振滔問他:“你是公司的董事長,你兒子是總經理,女婿是副總經理,你夫人是財務經理,一旦出現矛盾,該怎麼處理?誰聽誰的?”當時那位老總哈哈一笑說:“有矛盾就有矛盾唄,大家都是一家人,難道還真的打起來不成?”結果還真的打起來了。兒子和女婿誰也不服誰,都堅持己見,結果鬧得不可開交,管理混亂得一塌糊塗。最終,這家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迅速走向了衰敗,在家族爭奪戰中轟然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