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開始,在董明珠的帶領下,格力空調的銷售實現了飛躍式的增長,銷售額從42億元、55億元、60億元,增長到2000年的接近70億元,並使公司自1997年至今發展迅速,產銷量、市場占有率、利稅收入等指標均位居全行業第一位。
渠道發展一般會經曆以下兩個主要階段:
(1)批發時期:由批發商,即所謂的經銷代理商占有渠道的主體位置,批發市場林立,是一個行業渠道發展的初期,屬於一種粗放的商業流通。
(2)終端服務時期:競爭的加劇,廠家開始關注整個流通渠道的規範,同時廠家和商家開始關注消費者,最靠近消費者的終端作用開始凸顯,自然“終端決勝”、“得終端者得天下”等言論開始成為主流。在此背景下格力通過品牌、資金的輸出,格力的“股份製區域性銷售公司模式”開始誕生,以整合代理商大戶,規範終端市場,這實際上是一種加盟連鎖的方式,各區域分公司實際上是格力這個總盟主在各區域的分盟主。
一直以來,格力在中國空調市場上都是一棵常青樹,特別是在業內獨創的“股份製區域性銷售公司”模式,由於將廠商利益進行了有機的捆綁,充分抓住了當地渠道的特色,建成了所謂的“利益共同體”,為其持續、高效、穩步的發展提供了有強有力的動力支持,被業內人士稱為“格力模式”。
在空調業界,“先發貨,後付款”已經成為行業內都認同的潛規則。但是,董明珠就敢於創新,敢於向潛規則發出挑戰。正是由於她的敢於創新的膽識,成就了她的成功。她大膽地提出了“先付款,後發貨”的銷售製度。
先發貨後付款,大約是中國零售行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中國的商人,特別是製造廠商,一談起此事無不搖頭歎息。董明珠之前,空調業也是普遍存在先發貨後付款的現象。麵對這種行業潛規則,大家雖然無奈,但產品總要銷售出去才能產生利潤,於是也隻好接受了這個現狀。
“先付款,後發貨”的原則一出,就引起了業界的一片嘩然。麵對眾人嘖嘖的反對聲,她並沒有退縮。她堅定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在大多數人的思維裏,產品製造商是要求著經銷商的,沒有經銷商的渠道,產品就無法賣出去。而且,先發貨後付款早已成為行業慣例,董明珠此舉,明擺著是要顛覆這種行業潛規則。
大大小小的經銷商找到朱江洪告狀,有的大經銷商甚至威脅道“有她沒我”。董明珠麵對他們的威脅,並沒有改變她的原則。她針鋒相對:“有我沒他!”對很多企業來說,大的經銷商對他們的產品銷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得罪了大的經銷商,產品的市場份額可能就會大大縮水。
朱江洪麵對董明珠的這種反行規的做法,也感到了壓力。他找到董明珠商議:“是不是可以補完款,先發貨再收錢?”董明珠微微一笑說:“好啊。”結果款一到賬,貨卻把住不發。董明珠說:“要貨?先拿錢來。”
麵對別人的指責與懷疑,董明珠振振有詞:“就算別人全這樣,我格力也偏偏不。”
她認為:“不交錢不發貨,隻要認真堅持下來,就不會有什麼拖欠……一些企業之所以收不回貨款,不是客觀原因,而是主觀因素。”她是在經過了艱苦的實踐,成功地嚐試了“先付款後發貨”方式之後說這番話的。
在當時的條件下,商家普遍不能接受“先付款後發貨”的“單邊”原則,一個比較弱小的品牌要想改變既定的商場“遊戲規則”談何容易?但是董明珠憑借她堅定的意誌、對企業的無比忠誠和過人智慧,終於找到了打破賒銷堅冰的突破口,並逐漸讓越來越多的經銷商接受了由她製定的遊戲規則:先款後貨。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在營銷方麵,一直向跨國營銷公司學習營銷策略。跨國公司給中國帶來了全新的營銷管理思路,同時也為中國本土培養了大批人才。它們塑造品牌的全過程,無論是營銷策略的製定、營銷網絡的構建,還是營銷人員的培訓、營銷活動的實施,以及營銷工具的運用,都成為我們模仿學習乃至追趕超越的目標。
學習國外先進的營銷理論,比如科特勒的《營銷管理》,是每個研究營銷的人都必做的功課,相當多的中國營銷人就是讀著他的這本“營銷聖經”走上職業道路的。整合營銷傳播創始人唐·舒爾茨則成為當前中國營銷人引用頻率最高、最時尚的專業詞彙之一。
董明珠之所以要改變這種潛規則,就是因為她剛到格力做業務員時,親身體會過這種規則給銷售人員帶來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