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第七項原則是:
堅持自我本色。
不要做令人討厭的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在不斷地給他人製造乏味,讓人生厭,這種行為說不上什麼罪過,也不算什麼不軌行為,卻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極大的危害。而且我們生活在這一世界也無法將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絕開來,使它們不致總是糾纏我們;現在的醫學十分發達,可以治療許多疾病,但至今似乎仍沒有聽說,有可以治療“令人乏味”這種疾病的藥方。
麵對“令人乏味”這種疾病,如果預防是最佳的治療方式,那麼,在治療這種疾病之前,我們必須先診斷出該疾病的原因來。現在先來分析這“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產生的條件或方式。
以下幾種情況最會令人生厭,如果我們事先了解在自己身上是否發生這些情形,並在今後加以避免,那不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嗎?
1.說話不把握重點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篇作品,是模仿一個嘮叨乏味的人,如何漫無邊際地描述一件事,卻從沒有講到要點的經過。故事是這樣的:“啊,我跟你講過我到西部參觀哈比印第安村的事嗎?我們是星期五早上出發……啊,不,應該是星期四。我告訴過你我們得星期四走,因為星期三我要去看牙醫。我上麵的牙有點鬆動,必須讓牙醫幫我修理一下。那個牙醫真是囉唆,嘴不停地講個沒完沒了。幸好他還懂得做生意。我曾和上司提起過他。說到我的上司,他真是個怪人,做什麼事總要依靠我,因為他老是心不在焉。有一天,我對愛拉說:‘愛拉,假如我哪天不幹了,你想我的上司會怎麼辦?’愛拉回答說:‘假如你辭職不幹,我就要回家去找媽媽了。’這不是很幼稚嗎?”
結果,你一直都不知道那個哈比印第安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甘當“啞巴”
這種典型的人,比較起健談的人當然占少數,但也非常值得一提。
當你絞盡腦汁想要找出一個意氣相投的話題來當作談話的材料,卻發現完全是對牛彈琴。你試了又試,想要逗他講出一些東西,但你看到的隻是一個沒有表情的臉,或聽到幾聲單調的“哦”而已。如果你算幸運的話,或許可以聽到一句比較具體的問話--“是嗎”以作為你“單人秀”的獎品。
這種人似乎不存在一點兒感性心理。想從他身上挖掘出什麼智慧或禮貌性的反應,就像到外星球去發行股票一樣困難。他們不會對你或是你的話題感興趣,隻會永遠保持那種馬鈴薯似的安靜,絕不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
3.不停地談論小孩或寵物的事
“你的小孩好嗎?”作為一句最普通的問候語,卻最會招來人們的反感。
這類型的問候語通常不具有什麼價值,但隻要一打開話匣子,你便得苦坐在那裏,讓滔滔不絕的話題把你淹沒。這類談話內容通常是這樣的:
“你知道,麥克近來就是不好好吃早餐了。就在昨天,他把整碗麥片倒翻過來,蓋在自己的頭上。你看,真是調皮透頂了!於是,我打電話給小兒科醫師。醫師問我有沒有試試看把麥片加點香蕉。但奇怪的就是,麥克從來就不喜歡吃香蕉。當然,他是比同齡的小孩長得快,我們附近沒有一個小孩像他這麼有表達能力,真是奇怪!對了,前幾天,他還把桌巾從桌上拉下來,然後用那對漂亮的黑眼珠子望著我,說:‘麥克拉拉。’我和他爸爸差點笑死了。”
像這種沒完沒了的說話方式,聽到這裏,相信你也會崩潰。
令人無奈又可恨的是,這種人能夠把各種話題輕而易舉地引到他所想要說的方向,無論是多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都能馬上“言歸正傳”。你若想岔開話題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隻喜歡談自己的寶貝孩子。
實際上,這些都是心靈不成熟的人的表現,因為他們還不懂得交友的第一法則--為別人著想。
4.不管談的話題是什麼,都一直在爭論
與這種類型的人談話時,任何話題都會像回力球一樣,反彈打到你臉上。
這類型的人似乎知道每件事的結果,並且能斷然用幾句話,便很有效率地結束任何討論,別人沒有第二次發言的餘地。假如你同他有不同的觀點,他會毫不客氣地站起來反抗你:“天啊,你瘋了嗎?難道你不知道這事早經證實,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