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有人輕輕鼓掌,然後是一陣靜默。而靜默似乎比掌聲對校長更有壓力的挑戰意味。校長沒有惱怒,反而“嘿嘿”地笑起來,他說:“大家都看到了吧,李老師能言善辯,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無罪,言者無罪。”
盡管別人猜不透校長說這話的真實意思,然而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應變能力:他為自己鋪了台階,而且下得又快又好。聽了上述回答後,無人再就此問題對校長跟蹤追擊。
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辯解,辯解無異於作繭自縛,結果無法擺脫。
巧妙轉換話題
錯話一經出口,在簡單的致歉之後立即轉移話題,有意借著錯處加以發揮,以幽默風趣、機智靈活的話語改變現場上的氣氛,使聽者隨之進入新的情境中去。
曾有一個新畢業的大學生去某合資公司求職,一位負責接待的先生遞過來名片。大學生神情緊張,匆匆一瞥,脫口說道:“滕野先生,您身為日本人,拋家別舍,來華創業,令人佩服。”那人微微一笑:“我姓滕,名野七,地道的中國人。”大學生麵紅耳赤,無地自容,片刻後,神誌清醒,誠懇地說道:“對不起,您的名字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他教給魯迅許多為人治學的道理,讓魯迅受益終生。希望滕先生日後也能時常指教我。”滕先生麵帶驚奇,點頭微笑,最終錄用了他。
將錯就錯
這種方法就是在錯話出口之後,能巧妙地將錯話續接下去,最後達到糾錯的目的。其高妙之處在於,能夠不動聲色地改變說話的情境,使聽者不由自主地轉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覺地順著我之思維而思維,隨著我之話語而調動情感。
紀曉嵐稱皇上為“老頭子”,不巧被皇上聽到,龍顏大怒。紀曉嵐急中生智,說:“皇上萬歲,謂之’老‘;貴為至尊,謂之’頭‘;上天之子,謂之’子‘。”皇上聽了,轉怒為喜。
紀曉嵐的將錯就錯令人叫絕。錯話出口,索性順著錯處接下去,反倒巧妙地改換了語境,使原本輕慢的失語化作了尊敬的稱呼,頗有些點石成金之妙。
借題發揮
素有“東北虎”之稱的張作霖雖然出身草莽,卻粗中有細,常常急中生智,突施奇招,使本來糟透了的事態轉敗為勝。
有一次,張作霖出席名流集會。席上不乏文人墨客和附庸風雅之人,而張作霖則正襟危坐,很少說話。席間,有幾位日本浪人突然聲稱:“久聞張大帥文武雙全,請即席賞幅字畫。”張作霖明知這是故意刁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盛情”難卻,就滿口應允,吩咐筆墨侍候。這時,席上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張作霖身上,幾個日本浪人更是掩飾不住譏諷的笑容。隻見張作霖瀟灑地踱到桌案前,在滿幅宣紙上,大筆揮寫了一個“虎”字,左右端詳了一下,倒也勻稱,然後得意地落款“張作霖手黑”,躊躇滿誌地擲筆而起。
那幾個日本浪人麵對題字,一時丈二和尚不著頭腦,不由得麵麵相覷。其他在場的人也是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還是機敏的隨會議秘書一眼發現出了紕漏,“手墨”(親手書寫的文字)怎麼成了“手黑”?他連忙貼近張作霖身邊低語:“大帥,您寫的’墨‘字下少了個’土‘,’手墨‘寫成了’手黑‘。”張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麼把“墨”寫成了“黑”啦?如果當眾更正,豈不大煞風景?還要留下笑柄。這時全場一片寂靜。
隻見張作霖眉梢一動,計上心來,他故意大聲嗬斥秘書道:“我還不曉得’墨‘字下麵有個’土‘?因為這是日本人索取的東西,不能帶土,這叫寸土不讓!”語音剛落,立即贏得滿堂喝彩。
那幾個日本浪人這才領悟出意思來,越想越覺得沒趣,又不便發作,隻得悻悻退場。
張作霖借妙語將自己的小疏忽上升發揮到了國家與民族的問題,不但免了自己的尷尬,還借機諷刺了在座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