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附錄(2)(3 / 3)

“對於一家煤礦而言,一年實現安全生產,靠的是運氣;兩年至三年連續安全生產,靠的是管理;實現5年以上安全生產,就得靠企業的文化建設。”這是高武的理念。

閑暇之餘,高武喜歡靜下心來琢磨安全生產警句,並且用自己的這個“習慣”逐漸影響著每一位礦工。

如今在小屯礦的企業安全文化長廊裏,礦工自己編寫的安全警句隨處可見——“為了不讓你的愛人流淚,不讓你的親人痛苦,請您珍惜自己的生命;幸福是安全開出的花,悲劇是違章結出的果”……讓安全深入人心,讓黑金不再帶血,這正是一個勞模礦長“礦工情結”的根結所在。

6.困難職工的貼心人常雨琴

常雨琴是蒲紡的一名工會幹部,她從基層企業的工會幹事一直幹到集團的工會主席,她把自己的熱情和理想全部融入了工會工作。37年來,她有過多次離開這項工作的機會,但她都放棄了。作為三線軍工企業的第一代創業者,常雨琴對蒲紡集團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雖然不能讓雙目失明的毛世紅重見光明,但可以讓她的心不再孤獨;我雖然不能讓丈夫車禍去世獨自撫養殘疾女兒的潘曉春改變命運,但可以讓她感到溫暖;我雖然不能讓丈夫患癌症去世、兒子上大學的李秀珍忘記悲傷,但可以讓她看到真情!”

常雨琴這番發自內心的表白,帶著絲絲歉疚,但更多的卻是對人心靈的撼動。她對記者說,我有很多“不能”,又有很多“可以”;不能的是我的力,可以的是我的心。

常雨琴聽到毛世紅、潘曉春等職工的困難後,都是主動找上門去幫助她們。2005年6月,常雨琴走進毛世紅家時,看到獨自生活的毛世紅因為眼睛看不見,臉上腿上碰得青一塊紫一塊的,心裏非常酸痛。在毛世紅46歲生日那天,常雨琴和工會的同誌帶著生日蛋糕走進毛世紅家,大家圍坐在一起,為她深情地唱起生日快樂歌。

那些得到常雨琴幫助的職工,很多都已經買斷了工齡,他們與蒲紡已經沒有直接關係了。但是,常雨琴沒有丟下他們。女工周友麗丈夫去世,她為了供兒子餘偉讀高中到處打工。一次,常雨琴到周友麗打工的酒店去看她,周友麗含淚講起不久前到學校給兒子送衣服時,兒子對她說:寢室同學的家長都送來雞湯,整個宿舍都飄著雞湯的香味。周友麗傷心地說:“我心裏難受啊,作為母親連兒子的這個小小願望都不能滿足。”常雨琴跟著也流淚了,她給周友麗留下200元錢,讓她一定滿足兒子的願望,再給兒子買一件過年的新衣。2007年夏天,常雨琴得知餘偉高考成績過了一類重點分數線,向上級工會反映餘偉家的困難,並專程到學校為餘偉辦理了愛心助學手續。

常雨琴從未把自己當作幹部。她說,工會組織是橋梁,要保持職工和黨組織心心相通;要有親和力、凝聚力,永遠紮根於職工之中,和職工血脈相連。

這幾年,蒲紡雖然一直處於極度困境中,但工會在集團黨委領導下,做到組織不散,活動不斷。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為企業營造了寬鬆和諧的環境,更為一個個家庭送去了歡笑和快樂!

常雨琴說:“蒲紡工會的經費十分有限,要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蒲紡每年都要開展評選優秀婦女工作者、好母親、好女兒、好媳婦、好妻子、五好文明家庭活動;下崗的紡織女工,依然擁有熱鬧的“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工會組織一個個走訪勞動模範,組織開展再就業事跡報告會;母親節開展“關愛特困母親”活動,走訪特困母親;“助殘日”開展扶殘助殘活動等。

常雨琴把工會比作職工的“家”。她說,企業和工會再困難,也要把職工之家弄得熱鬧一點,窮工會不能窮了人氣!因此,蒲紡社區的居民有免費露天電影看,社區廣場有大規模的健身活動展演,大型歌詠、體育、舞蹈、象棋、乒乓球、演講等比賽。

常雨琴和蒲紡工會,像一顆磁石,牢牢地凝聚了職工的心;她們像一團火,溫暖和激勵了每一個職工!今天的蒲紡,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集團董事長張斌說:“如果沒有常雨琴和工會無私、忘我的工作,就沒有蒲紡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