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由於石油危機的爆發,台塑的股價大跌。到1974年,股價已經跌到每股241元。股東們認為台塑占了便宜,在股東大會上,希望台塑能夠補足承諾價和市價之間的差額。其實,投資股票本來就是有風險的事,豈能包賠損失?股東們的這種要求也未見得合理。
但王永慶並不認為股東們的要求有什麼不合理,他再次作出承諾,如果6月30日的收盤價格超不過244元,台塑將以這一天的收盤價作為標準,補足差價。
結果,6月30日的收盤價每股僅207元。王永慶決定兌現諾言,每股退給股東43元,為此,台塑一共損失了4000多萬元台幣,開創了股市上前所未有的先例。
有人笑王永慶傻,白白地把錢往外扔。因為諾言不等於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約,若是打官司,王永慶極可能獲勝,保住這4000萬。但王永慶說,做生意,不能光盯著錢看,應該把眼光放遠點。台塑損失了4000萬,但換來的是千金難買的信譽。
若從法律角度來說,股民們的補價要求未必有據,但從情理上來講,還是說得過去的。因為股民們是相信王永慶說話算數才購買台塑股票的,對此,王永慶自然心領神會,願意拿4000餘萬來維護自己的聲譽。
事實證明,王永慶這4000多萬花得絕對值得!
20世紀80年代,台塑為了跟上時代,決定投資電子工業。當時股東們議論紛紛,擔心王永慶這個石化工業的霸主能否成為電子工業的行家,惟恐手中的台塑股票會因此縮水,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
王永慶對股東們承諾說,今後股東們將會獲得更多的紅利收入。隻這一句話,就讓股東們放心了。在他們看來,有了王永慶的承諾,就有了一切。在股東們的大力支持下,台塑在電子行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然,股東們的盈利也得到了保障。
對員工守信
王永慶不僅對股東講信用,對社會、對員工也極其守信。王永慶信守承諾的美名,不僅在台灣各界廣為傳頌,就是在國外也聲名遠播。一位外國銀行的高級主管說,王永慶的英文簽名,就是信譽的保證,可以提供無限期的長期貸款。
1978年,王永慶擬繼續擴大台塑公司生產規模,引進高科技的現代化設備,需巨額外彙資金。其時,台灣實行外彙管製,私營企業取得巨額外彙資金並不容易。王永慶便把借款目標放在海外。結果,英國的建利百聯銀行、運通銀行與美國信孚銀行以低利聯合向台塑公司貸款1500萬美元。而外資銀行貸款的惟一條件不是台灣當局的擔保,也不是台塑公司資產的抵押;而是要王永慶簽下王永慶這三個字。他們認為這已經夠了,根本不必為以後的收貸操心。由此可見誠信的價值。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資本,是財富,也是競爭力。一個企業,一個老板,缺少資金可以借貸,而缺少信用,別人隻會敬而遠之。
對社會、對他人負責
一個幼兒園招聘幼兒教師,一下子來了一百多人,走廊裏擠滿了等待麵試的人,可是一個小男孩在樓道裏大哭不止,竟然沒有一個人上前撫慰。因此,這個幼兒園這次沒招到一個人。事後,這個幼兒園的負責人說,我們希望找到一個熱愛幼兒事業,對幼兒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每個人都希望把每一份責任都交給那些真正能夠負起責任的人來承擔。
責任心是一個人對自己認真做事的表現。當你走進一家醫院去看病,一個你從來都不認識的陌生人——醫生給你開一個藥方,你就會按醫生的吩咐去買藥,去按時服藥,而不必擔心會不會吃錯了藥。因為你相信醫院,你相信他們的醫生會為你負責。
你走進一家你從來都沒走進的銀行,然後把5000元錢交給一個你從來都不認識的營業員,然後你就鬆一口氣,再也不用擔心錢被偷走了。你為什麼敢走進一個陌生的房間把一筆錢交給一個陌生人?因為你相信銀行會為你負責。
你坐進一輛出租汽車,告訴司機去火車站,然後你就可以悠閑地欣賞窗外的風景,在一般情況下,你很放心地知道車一停,你就會到你該到的地方,這種信心來自於何處?來自於你對司機的信任,因為你相信司機會對你負責。
責任能夠產生信任,責任能夠產生信譽。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一個為自己的承諾、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才有可能是一個有信譽的人。
社會是由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責任支撐起來的,每一個責任點都是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是老板、經理、部門主管……它需要一個人來占據,這個人就是能夠負起這個位置責任的人。
有的人對生活的解釋就是混,這樣的人,是不能做老板的。他沒有責任感,他不懂得負責。
做老板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責任心。鬆下幸之助在談經營管理時說,作為一個老板,一定要有負起絕對責任的心理準備。不管我們有100還是200,甚至是1000、2000,責任還是由他一個人負。自己既然站在最高的立場,一切就都是自己的責任了,這個道理是今古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