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嬰兒的生活有規律
嬰兒經過了新生兒期對外界生活環境的適應,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饑、飽、醒、睡、活動、休息、哺喂、排泄的節律和秩序。這時就要在生活內容和順序上給予科學的安排,形成一種合理的生活製度,培養嬰兒每日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1)保證嬰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嬰兒每天睡眠時間:第1個月為20~22小時。第2~3個月為17~18小時(白天睡4次,每次1.5~2小時)。第4~6個月為16~17小時(白天睡3次,每次2~2.5小時)。
(2)根據嬰兒的消化規律安排哺乳時間。第1~2個月兩次哺乳之間隔3~3.5小時,每晝夜6~7次。第4~6個月兩次哺喂之間相隔3.5~4小時,每晝夜共5~6次。
(3)每次覺醒後應有進行活動的時間。睡醒後、喂奶前,安排做嬰兒體操及活動量大的活動。喂奶後安排活動量小的活動。每次活動持續時間:2~3個月的孩子為1~1.5小時,4~6個月的孩子為1.5~2小時。
(4)嬰兒生活順序可按照睡眠後哺喂、喂哺完後活動的規律進行。
如何培養嬰兒的排便習慣
培養排便習慣和培養飲食習慣同等重要。飲食供給身體所需要的營養,促進嬰兒生長發育。排便是將體內不需要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排出。若是嬰兒僅吃奶不排便,就會感到不舒暢,精神不振,身體健康就要受到影響。
嬰兒出生第一個月,大小便次數多,無需培養排便習慣。2~6個月時就可以逐步進行培養。2~3個月時,母親可觀察嬰兒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以便掌握排尿和排便的規律,及時更換尿布,清潔臀部。
母親掌握了嬰兒的排尿和排便的規律,記錄下每天排尿及排便的次數和時間。從4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用固定的“噓噓”聲刺激排尿,用“嗯嗯”聲刺激排便,並以排尿或排便的固定姿勢幫助嬰兒建立條件反射,逐步養成定時排尿或排便的好習慣。
如何培養嬰兒的衛生習慣
嬰兒對疾病的抵抗力很弱,易感染各種疾病。從小培養嬰兒愛清潔的好習慣,可以使嬰兒少生病,保持身體健康。
(1)勤換尿布。嬰兒愛清潔的習慣始於要求換尿布。嬰兒在尿濕後感到不舒適,便以哭聲來提醒成人及時為他換尿布。
(2)勤洗澡。嬰兒皮膚嬌嫩,身體分泌物多。睡眠使嬰兒長時間躺臥在床上,再加上排尿、排便後常常不能及時清理,因此需要每天洗澡。這樣會使嬰兒感到幹淨、舒適。
(3)勤洗手臉,排便後洗臀部。由於嬰兒每日哺乳次數多,常將奶液或輔食殘留在臉頰、嘴、下巴等處,應及時清潔。嬰兒的手常呈抓握狀,手掌內易分泌汗液,因此要經常洗手、洗臉。排便易汙染臀部,也應及時洗淨,使嬰兒感到清潔舒適。
(4)勤換衣服。由於嬰兒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分泌物多,因此要勤換衣服。經常保持衣服的清潔,要從嬰兒時期培養良好習慣。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貴在長期堅持,不可間斷。
如何讓嬰兒停止哭鬧
如果嬰兒不知為什麼哭鬧不止,不肯安靜下來,不妨試試下麵的方法吧!
(1)把嬰兒用被子裹好,輕輕的有節奏的拍他的背,節奏要和母親的心跳一致。
(2)讓嬰兒舒服地坐在或躺在小車裏,推他出去散散步。
(3)讓嬰兒橫臥在父母的膝上,輕輕撫摩他的背部,或拍他的腳。
(4)如果可能的話,可給他洗個舒服的熱水澡,安頓一下他狂躁的神經。
(5)輕輕給嬰兒按摩,可以塗一些嬰兒專用的按摩油。如果沒有按摩油,其實用香油(即芝麻油)效果也很好。這樣可以增進嬰兒血液循環,改善睡眠狀態。
(6)抱著嬰兒來回走動,他很需要和大人這種身體接觸。
(7)可以試試給嬰兒放點音樂,調節一下氣氛,也可以由父母唱給他聽。
(8)開車帶嬰兒去兜兜風,但一定要注意嬰兒的安全,要把他放在汽車安全椅上固定好,以免發生意外。
如果父母使盡渾身解數嬰兒仍繼續哭鬧的話,很有可能是嬰兒病了,最好帶他馬上去看醫生。
嬰兒夜間哭鬧怎麼辦
嬰兒夜間哭鬧大多發生在6個月至1歲間。由於大腦發育不成熟,嬰兒晝醒夜眠的習慣正在形成或剛剛形成。如果撫育的方法不正確、嬰兒感覺軀體不適,如尿布潮濕或束得太緊、饑餓、口渴等,便會哭鬧不安。哭鬧也會由疾病所致,比如呼吸道感染。導致孩子的鼻腔通氣不良,腸內寄生蟲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腹痛等等。嬰兒的睡眠節律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出現所謂的“夜啼郎”現象。
對夜間哭鬧的小兒主要采取行為治療,並適當輔以藥物治療。具體方法有:
(1)有意識的不理睬。當小兒從睡眠中覺醒而大哭大鬧時,父母不要馬上抱起,而是讓他哭一會再抱起,當平靜後即放下。如第二次又醒來哭鬧時,應延長對小兒的應答。
(2)逐漸消退。小兒從熟睡中醒來後,父母可呆在小兒身旁一會,但不能說任何話。如小兒第二次再醒來,父母過一會再回到小兒身邊。這樣逐漸延遲小兒身邊的時間,直到夜醒的現象消失為止。
(3)按時喚醒。首先要摸清小兒夜醒規律,然後在估計小兒快要醒前15分鍾叫醒他,持續5分鍾後再讓他睡下。並根據夜醒時間,逐漸延長兩次叫醒間隔的時間。
(4)形成良好的就寢習慣。上床睡覺前有規律地做一些準備活動,如洗臉、洗腳、解手等。把小兒安頓在床上,放一些柔和的音樂,告訴小兒該睡覺了,讓其自行安然入睡。日複一日,可使小兒每當做上述準備時就意識到要睡覺了。
(5)藥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用些鎮靜劑。而不能擅自給小兒服藥,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如何培養嬰兒的睡眠習慣
睡眠對嬰兒很重要。半歲以內的嬰兒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十分成熟,興奮持續時間短,容易疲勞,過度疲勞後易轉入抑製狀態進入睡眠。嬰兒體內的每個細胞的生長都需要能量,而睡眠是一種“節能”的最好辦法。睡眠時身體各部分的活動都減少了,肌肉鬆弛了,呼吸心率減慢了,腦組織消耗能量減少了。這時大腦皮層處於彌漫性的抑製狀態,對神經係統起保護作用。機體內的能量重新積累,以便彌補勞損並獲得新的體力和精力。嬰兒成長大多是在睡眠中進行的。人體內的生長激素常在睡眠時分泌量最多,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加速全身各組織的生長,特別是骨骼的生長。嬰兒需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所以,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十分重要。
(1)讓嬰兒有安全感。嬰兒夜裏頻繁翻身、哭鬧,不一定就是身體不舒服了,隻要稍微拍拍或摟緊,就會使他們感到媽媽在旁邊照顧,從而產生安全感。
(2)不要頻繁換尿布。假如嬰兒在夜裏不醒,就沒有必要頻繁換尿布或喂奶。如果是在換尿布時醒了,也不要和嬰兒多說話,更不要將他抱起,以免影響他們盡快入睡。
(3)避免使嬰兒煩躁。不要給嬰兒穿得或蓋得過多,那樣嬰兒會不舒服,在睡眠中表現為煩躁不安。當氣溫較高時,可給嬰兒枕透氣性良好的睡枕,既可降低頭部溫度,避免頭上長熱痱,又可使嬰兒在睡眠中出現煩躁。
(4)睡眠環境沒必要非常安靜。一般嬰兒也具備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從小習慣於在過分安靜的環境中睡眠,日後隻要一點響動都可能把他們驚醒。因此,嬰兒睡覺時最好小音量播放一些輕柔優美的音樂,鍛煉他們周圍有輕微聲音時照樣睡得安穩的能力。
(5)不要驚醒嬰兒。處於淺睡眠時嬰兒非常容易被驚醒。媽媽夜裏起床察看時要盡量小心,以免驚醒嬰兒。最好開夜燈或柔和燈光,減少對嬰兒的影響和刺激。
(6)鬆開嬰兒的四肢。把嬰兒裹起來睡覺的做法很不科學,會使嬰兒因不舒服而煩躁,還會影響血液循環。可參照穿衣標準來掌握嬰兒的被子厚薄,經常摸摸小手和小腳是否暖和。天氣冷時可在嬰兒的被子外麵放一個熱水袋。
(7)及時發現嬰兒哭鬧的原因。一些嬰兒在夜間哭鬧,是饑餓、大小便或身體冷暖不適等原因引起,要及時發現並做出相應處理,嬰兒才能盡快安心入睡。
(8)培養嬰兒自己入睡的習慣,不要以拍、搖、晃、抱著走等方式使他入睡。一經養成不好的習慣,就難以改過來。
如何糾正嬰兒睡前的壞毛病
有的嬰兒睡覺時非得叼著媽媽的乳頭、摸著媽媽的乳房或抓著媽媽的耳朵才肯睡覺。還有嬰兒一定得嘴裏咬著東西或自己的手指才能入睡。這些入睡習慣不好,如果任他們發展,形成頑固習性就更難改正。
不讓壞習慣一開始就養成。嬰兒的壞習慣都來源於爸爸媽媽。想想看,是不是你以前就用這種方式哄嬰兒睡覺的?久而久之,嬰兒就習慣了。要消除這一壞習慣,就想辦法改變嬰兒已建立起來的這一套入睡模式。
有的父母常常采用強製的辦法,嬰兒往往不能接受。應尋找一個嬰兒可以接受的入睡方法。還可以設法分散嬰兒入睡前的注意力,使他能對壞習慣逐漸淡忘,取而代之以良好的入睡方式。
剛開始時可以試著讓嬰兒疲勞,讓他在有睡意時再入睡。有些嬰兒由於太困,一時顧不上他的習慣就迷迷糊糊睡著了,慢慢地嬰兒就會忘掉那些壞習慣。
對一些已形成很頑固習慣的嬰兒,要采取轉移、更換的辦法。可以先讓他入睡時抱娃娃、布娃娃等玩具,以代替摸媽媽乳房、叼乳頭、吃手指等不良習慣。以後逐漸過渡到不需要任何物品安慰就能自然入睡。
隻要采用一些適合嬰兒心理特點的辦法,嬰兒就會逐漸自然而然地改掉自己的壞習慣。當然,早發現、早糾正更容易促使嬰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如何讓醒得早的嬰兒不焦躁
如果孩子醒得早,應讓孩子養成高高興興獨自臥床的習慣。
在孩子的小床上方掛一個有趣的風鈴,風鈴隨著微風輕輕搖動,每當孩子醒來的時候,都呈現出不同的樣子,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小床邊上安一個邊緣光滑的鏡子,孩子在醒來的時候,可以看著自己的影子,就不會感到孤獨了。
早晨室內不要太暗,保證孩子能夠看清周圍的東西。如果室內光線很暗,可以在小床旁邊開一盞小燈,或者換一個淺色的窗簾。
父母聽到孩子醒來的聲音,不要馬上衝到孩子身邊。應該讓孩子自己嘰裏咕嚕地說點什麼,時間越長越好。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安或是煩躁的時候,可以起床去看他,看孩子能否自己安靜下來。這是在訓練孩子的獨立性。但是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安,便要立即來到孩子身邊,給孩子以愛撫。
如何糾正嬰兒扁頭
嬰兒時期顱骨質地柔軟而富有彈性,容易變形。另外,嬰兒生長發育迅速,尤其是大腦發育較快,頭部相對較重。嬰兒一天中有15~18個小時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也就是說嬰兒的頭大部分時間離不開枕頭。如果嬰兒的睡眠姿勢總朝一個方向,時間長了,就很容易變成扁形。
對於已發生扁頭的嬰兒,若能及時采取措施施加矯正,是能夠恢複的。年齡越小越易矯正,最好在1周歲內進行。具體措施是經常變換體位。當嬰兒睡眠時,家長要有意識地經常變換孩子的頭部位置。由於嬰兒睡眠時喜歡麵朝有人、有亮光和有聲音的方向,因此家長要根據扁頭的具體部位選擇合適的睡眠姿勢。如“左扁頭”取右側臥位,“右扁頭”取左側臥位。“枕後扁頭”可左右交替側臥,不要讓孩子一直仰臥。
對不合作的嬰兒可采用沙袋來矯正。方法是,用舊布做一個長20厘米、寬10厘米的口袋,內裝黃沙,並用兩層布包紮以防漏沙。若孩子是“左扁頭”則讓孩子朝右側睡,並用沙袋放在後枕部以作固定。
嬰兒枕頭有何講究
剛出生的嬰兒,頭大,脊柱平直。平躺或側臥時,頭與身體都在同一平麵。因此,沒有必要使用枕頭。孩子長到3個月後,開始學抬頭,脊柱頸段出現生理彎曲。為了保持體位舒適,嬰兒出生後3個月開始使用枕頭。
嬰兒枕頭高度以3~4厘米,長度與嬰兒的肩同寬最為適宜。枕芯質地應柔軟、輕便、透氣、吸濕性好、軟硬均勻、厚度適中。可選擇稗草籽、燈芯草、蒲絨、蕎麥皮等材料充填。
有的家長認為,嬰兒睡硬一些的枕頭,可以使頭骨長得結實,腦袋的外表長得好看,這是不對的。質地過硬的枕頭,睡後易使頸部肌肉疲勞,造成落枕。小兒顱骨較軟,囟門和顱骨線還未完全閉合,長期使用硬枕頭易造成頭顱變形,使腦袋扁平,或一側臉大、一側臉小,影響外形美觀。
如何讓嬰兒獨自睡覺
培養孩子獨睡習慣的益處已為大家所共知,但真正做起來卻比較難。常常是爸爸媽媽拗不過自己的軟心腸,受嬰兒的哭鬧影響而中途放棄。培養嬰兒獨睡習慣時的具體方法如下:
(1)讓嬰兒聽見父母的聲音。要讓嬰兒自己睡,首先要使嬰兒建立安全感。即使是4~6個月的嬰兒,對父母的離去或一人獨處也會產生緊張情緒。這時候,無論爸爸媽媽在家裏的哪一處,都要讓嬰兒聽見你帶有保證性的聲音。讓他清楚地知道你就在附近,沒有丟下他不管。這樣的安全感,可以給嬰兒增添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2)給嬰兒的房間留一盞小燈,開著房門。當孩子做惡夢驚醒時,不要輕易將他帶到大人的房間,而應該陪嬰兒留在他自己的房間裏平靜下來,幫嬰兒明白自己的房間是最安全的。
(3)晚安儀式。首先,要將睡眠時間確定一個常規時間。之後,可以借助安詳、平靜的就寢儀式來幫助嬰兒入睡。例如聽輕音樂,跟嬰兒說晚安。這樣的儀式能讓嬰兒有更多安全感。輕鬆舒緩的氛圍,容易引導嬰兒進入夢鄉。
(4)爸爸媽媽需要克服自己的擔心。有的父母早已為嬰兒準備好了屬於他的小床,隻是還下不了決心讓嬰兒自己睡,總是替嬰兒擔著許多心。爸爸媽媽應試著讓嬰兒自己睡,給嬰兒信心,相信他能在夜裏睡好。隻要有所準備,即使孩子獨睡時臨時出現些問題,也有應對的方法了。
如何訓練嬰兒如廁
排便訓練必須根據嬰兒身體基本功能的發展情況而定。在最初的時期,嬰兒的排泄功能還不能夠受大腦支配。因此,他不能用意識去控製自己的排泄,甚至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有排泄行為。隨著膀胱容量增大及大便次數的減少,嬰兒對排便的控製能力增強了。嬰兒控製大小便的次序大致是這樣的:夜間控製大便——白天控製大便——白天控製小便——最後是夜間能夠控製小便。一般來說,女孩子學會控製排泄要比男孩早。
(1)準備一個類似於玩具的如廁椅或者尿桶。尺寸以方便寶寶坐穩或站妥為好。還必須配置鮮豔的色彩或者聲音,來吸引小寶寶的興趣。
(2)屬於寶寶的如廁椅應放在寶寶自己的房間裏。這個年齡的寶寶有尿意的時候都會急不可待,如廁椅放置時的“就近原則”非常重要。
(3)讓寶寶逐步熟悉自己的尿桶或如廁椅,經常帶他去坐一坐,不必拉下褲子,讓好奇心強的寶寶對房裏突然出現這麼個“彩色玩具”不抗拒。
(4)隨時詢問孩子是否有便意或尿意,如果他點頭,就趕緊帶他去如廁椅上,將尿布拿掉後坐在上麵。寶寶對於這種從自己身體裏“掉下”的東西也許會有奇怪的感覺,父母可當著寶寶的麵清理如廁椅或尿桶。
(5)逐步擺脫如廁椅。當白天的訓練接近完成(寶寶很少在白天尿濕褲子)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去上衛生間。女孩的訓練主要由媽媽來完成,男孩的訓練由爸爸來言傳身教。鑒於男孩子比女孩要髒亂和淘氣一些,父親應給予準確的示範,比如如何“瞄準”便桶。如果他不聽話,就在便桶中放一張有顏色的紙,讓他瞄準紙片撒尿。這對寶寶來講,好似一個遊戲,同時也增加了他上廁所的積極性。
(6)要等日間訓練完成結束後再進行晚間訓練,培養孩子入睡前後早起後主動如廁的習慣。如果發現孩子睡前飲水太多,或情緒特別興奮、身體特別疲憊,淩晨時不妨叫起孩子,再上一次廁所。對於大於兩歲半的寶寶來說,尿床是他們的“絕對隱私”,父母不可四處張揚,以開玩笑的方式也不行。
如何給嬰兒選擇服裝
嬰兒第一年長得很快,所以一定得選購寬鬆的衣物。棉布製成的衣服,既吸汗,又不會引起皮膚過敏。嬰兒在穿著方麵的要求並不像成人那麼多。比如睡衣,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孩子都能穿。天氣涼爽時,可以給孩子穿長睡衣,這樣可以有效防止他在睡著後把被子蹬掉。天熱時則可以選擇短睡衣。父母應準備三四件,以方便替換。嬰兒穿衣應簡單、方便、舒適。給孩子穿剛買來的衣服前,別忘記把標簽和說明取下來,避免擦傷孩子的頸部皮膚。
小兒在1歲以內,為了護理上的方便,一般說來,需要穿開襠褲。開襠褲應選擇較為寬鬆的。一些父母為了防止孩子的褲子掉下來,就用力幫嬰兒係緊褲帶,其實,這種做法非常錯誤。褲帶不宜紮得太緊,否則容易影響孩子生長發育。同樣道理,孩子褲腰上的鬆緊帶也不宜過緊。
穿襪子對嬰兒來說是必需的。嬰兒身體的各項功能發育都尚未健全,體溫的調節能力也差,尤以神經末梢的微循環最差。如果不穿襪子,極易著涼。隨著嬰兒的不斷長大,他的活動範圍也在擴大,兩腳的活動項目也增多。如果不穿上襪子,容易在蹬踩的過程中損傷皮膚和腳趾。襪子也可以保持清潔,避免塵土、細菌等對嬰兒皮膚的侵襲。應注意選擇透氣性能好的純棉襪。尼龍襪不吸汗而且影響嬰兒的皮膚健康。另外還應注意選擇適合嬰兒腳型的襪子,避免過大或過小,影響嬰兒的腳的發育。
嬰兒的生長發育很快,鞋子應買得稍大點。鞋尖部必須有空間讓嬰兒的腳趾自由扭動。宜選購鞋底鬆軟的鞋子,鞋底較硬的鞋子會讓孩子感覺腳部不適。
嬰兒內衣有何講究
內衣是嬰兒嬌嫩肌膚直接接觸的東西。從出生到長大,嬰兒從它那裏感覺到的體貼要遠遠多於媽媽的雙手。因此,嬰兒的內衣應慎重選擇。
質地直接決定了內衣的觸感,是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純棉內衣以其良好的吸汗透氣性、舒適的手感成為嬰兒內衣的唯一選擇。用來給嬰兒做內衣的純棉麵料主要有兩種。一是針織羅紋布,這是一種有彈性的針織麵料,質地較薄,特點是伸縮性、透氣性強,手感好,但保暖性略差。另一種是棉紗布,這是一種平織麵料,因為薄且纖維間隙大,透氣性極好,但伸縮性、保溫性及手感一般,洗後易縮水。這兩種麵料都主要用於夏季內衣。
嬰兒內衣講究做工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安全舒適。做工精細的內衣一般在剪裁設計上更注重寶的體態特點,比如:嬰兒的頸部總是轉動不停,下頜和脖子易出汗,因此領窩處不能太深。嬰兒的肚子比較嬌嫩,因此腹部的重疊設計可以保證嬰兒不會受涼。
嬰兒內衣雖小,種類卻不少,長的、短的、日常穿的、睡覺穿的,林林總總有很多,選擇時要考慮到不同功效。比如:長袍狀內衣的特點是下擺較密切配合,適合於學爬行之前的嬰兒。這個時期尿布換得非常頻繁,隻要掀起下擺就可以換好。2~3個月的嬰兒腿腳活動增加,適合選用下擺一分為二的內衣。蛙型款式更方便蹬腿,並能避免股關節脫臼。睡衣與日常穿的內衣相比,則更偏重於保暖性。另外,內衣功能的選擇還有時間性,一般來說要根據嬰兒的成長階段,從便於媽媽穿脫或換尿布逐漸向便於嬰兒“動手動腳”方麵轉換。
嬰兒內衣應該選擇本白色,這樣才有可能把各種有色染料帶給嬰兒的傷害降到最低,並有利於發現一些異常情況。但是,一些過分白的內衣有可能含有熒光劑,應慎選。粗糙的縫邊易刺激嬰兒皮膚,尤其是腋下、手腕等處,選擇時不妨放在自己臉頰旁邊感覺一下。一些品牌的內衣將所有內衣縫邊向外翻,不失為安全之舉。嬰兒內衣最好采用係結式。有紐扣的內衣,最好選擇使用布包扣類的。不管是紐扣還是係結,選擇時要檢查一下牢固度。